分享

听雨品茶|种红薯

 微微传奇 2018-04-14


古人云: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卖过红薯,可我种过红薯。

我家的故园有五、六分地,荒废了实在可惜,我想把它利用起来,种点东西,以饱口福,又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我也学学他吧。也许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肚子填不饱,靠着红薯,才救了我小小的性命,我至今仍然对红薯情有独钟所以毫不犹豫,我选择了在那里种红薯。


空地是老房子拆除后留下的,不少断砖残瓦,水泥碎块儿,玻璃片儿和其它生活垃圾,不清理干净了是不能种庄稼的。这个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自己动手。五月底,早已昼长夜短了,凌晨四、五点天就亮了,太阳没出,晨风习习,干起来说不上舒服快乐,但绝对也不是痛苦艰难的。我用一把小铁锹一点点拨弄土泥,碰到坚硬的东西就捡起来放在簸箕里,积满了就倒到远处的浅坑里,步步为营,耐心地挖呀挖,眼见着整理好的地方越来越大


原野上呈现出初夏的淡淡的雾气,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喷涌而出,朝霞映满了东方的天空,新的一天开始了!弯着腰,手不停,脚不住,我的心在快速的跳,呼吸也在加快,抬头看看前面是坎坷不平的荒地,转身瞧瞧干干净净的泥土,一种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劳动创造了生活,劳动创造了美丽。

有时候小锹挖掘到一条肥壮的蚯蚓,我会小心翼翼的把它留下来,因为它是土地里的辛勤的耕耘者,是农民的好朋友,它默默无闻,从不张扬,说它是“无名英雄”一点也不过分。


三、四天后,一方平整的土地呈现出来了!我想想这几天“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夫生活,内心充满快乐。不过,还有更大的战斗在后面呢。


接着,我用钉耙把地拉平,施足底肥,做成几条高达一尺的垅,垅距不少于二尺这可是功夫做的垅要直才美观,全靠力量加细心。


地收拾好了,就去市场上买红薯苗。品种很丰富,有红皮薯、粉皮薯、紫薯,最受人喜欢的品种叫“黄大头”,它成熟了,蒸出来吃,一剥薄皮,香味扑鼻而来,肉色金黄,柔软甘甜,色香味俱佳。


买来了300根幼苗,回家赶紧栽苗!还得用小铁锹,挖一个浅口子,将小苗根部稍带弯曲按入土里,再把周围的土用锹柄夯实苗株距一尺左右有经验的老农常在天阴下雨之前栽种,省力省时又省心。如果天公不赏脸,连续干旱数天,那就得辛勤浇水,否则这幼嫩的苗儿就会干枯而死。


好不容易栽完了,我不敢懈怠,从河里拎水,一桶一桶的,用水舀子一棵一棵的点浇第一次不能浇得太透,那样会把培的土冲下来的,就会露出根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任何事想一劳永逸是很难的。几次水浇足了,小小的红薯苗拼命的吸呀喝呀,解了渴,终于竖起了头,迎着微风向主人致敬。


一个月后,我走到田边,那生命力实在顽强的杂草又疯长起来了!草苗之战迫在眉睫。这时,红薯藤蔓已经很长了,锄头伸不进了,只能人手工拔草,又是一件弯腰活儿。日照当头,挥汗如雨,你如果不是亲临田头,又怎么能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苦楚和诗意呢?眼怕手不怕,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草终于被拔光了,不出几天,薯藤铺满了地面,叶子长得碧绿绿的,油光光的,生机,活力,满眼的!

一转眼到了成熟的秋天,几场白霜,数天西风,肥嫩的绿叶变成了黄绿相间的老叶,薯垅上裂开了手指头粗的缝,红薯娃娃就要出来见见天日了,蕴蓄了一百五十多天日月的精华,喝足了地下渗透的清流细水,接受了农夫近乎情人的入微关爱,它——红薯,就要向人们献礼来了,礼尚往来,知恩必报,这人间习俗在植物界也通用吗?

用镰刀割光薯藤,用钉耙小心翼翼的锄,对准根部,留足距离,用力一耙!再一翻泥,一串大大小小的红薯就露出脸啦,大的有二三斤,小的如鸡蛋,,仿佛一个大哥哥带着几个弟妹。


到初冬时节,外面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小孩子们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蒸红薯, 烫, 烫! 将柔软的红薯从左手放到右手,右手放到左手,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真的要感谢大地,这个伟大的、慈祥的母亲,养活了她跟前无数的儿女,惠普天下,泽润万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