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理06为什么老子会楚国文化?

 謝永裕1701 2018-04-15


1. 《道德经.稷前本》第20章的原文是楚辞结构,一章三阕、一阙三段,一共9段,另外还有4章各自包含一小段楚辞对句。但是很明显遭受有心人的大力涂改,列于文末提供大家参考。

2. 很多人难免好奇,为什么西周时代的老子竟然学会楚国文化?痛恨楚国文化的文人又是谁?

3. 一谈到楚国文化,不由得想起“周楚同源”这个凄惨的典故。楚国因为文化太低而凄惨,西周却因为文化太高而凄惨,两相结合呢?更凄惨!先谈东周这边,这块是不能少的:

(-)话说幽王欲废太子宜臼,5岁的宜臼被迫逃回娘家西申国,从此没有踏进西周都城镐京一步。这句话的结论是,宜臼错过了当学生上学念书的时间,而且一辈子没学过西周正统文化。如今网路上资料很多,这个结论各位可以自行查证。
(-)尔后为了保住宜臼的太子名号,外公西申侯竟发动犬戎,结果犬戎骊山杀幽(诸侯杀天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还抓走西申认为的罪魁祸首褒姒,不知所踪。而镐京先一步被郑武公光复,也不知是不是因为犬戎杀其父郑桓公而迁怒,坚持不认宜臼为王,拒不开门。宜臼得不到多数诸侯的支持,称不了王,进不了镐京,当此同时,从镐京退走三门峡携地的邦君者正以及老子单逨,宣布宜臼早就被废,根据正统,废太子非子非侯,什么都不是,兼还弒父。又再根据正统,要以兄终弟及的名义,拥护宣王庶子余臣为西周携王。“者”没有言字旁,在西周就是“诸”的本字,侯是受封爵位的称号,可知四方诸侯并未明确表态,到底要支持平王?还是携王?还是霸占镐京洛阳祖庙的幽王侄郑武公?总之,当时号称西周亡王(通不过天下神器的考验,祖宗不认可,是以亡王),但是注意,没有一个诸侯敢自己站出来称王的,是以形成二王(自命为王)并立。
(-)周亡王九年,宜臼20岁成年,如果还继续接受外公的庇护,这太子的名号根据祖制就自动消失了。宜臼终于离开西申,虽然受到晋文侯支持,入驻京师仓这个地方3年,众诸侯还是不肯表态,晋文侯只好安排宜臼东迁洛阳北方洛水王城,与晋国一水之隔,接受晋文侯的保护。再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逮到机会,晋文侯直接杀了周携王余臣,宜臼32岁当上东周天子,条件是只能以洛阳为都,郑武公镐京住惯了,不还。涵肴高地送给晋文侯,让秦国、晋国夹住郑国,永世不得翻身(将欲灭之,必固围之。固=围=四周邻居,把邻居安排好就是固的本意),以报郑国不肯让出镐京之仇。
(-)平王登基之后,发动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他要把历史改写成平王是在幽王之后直接就登基接位的,不存在什么王室帝王术加持,自号正统的周携王,所有这20年当中二王并立的一切,一概不承认。要知道中国家谱地方志很早就有了,公元前841年文字开放,家谱族谱地方志早就写成了文字,成千上万散布全国,你会头痛从何改起吧?周平王自有狠招,方法是谁不跟着天子文书改,天子就不承认你,管你是诸侯、士、大夫。而晋郑秦这些大诸侯就自动充当纠察队,小诸侯不改?正好灭掉接收,一把火烧完,什么文字竹简全没了,重新写历史,又扩充自己地盘,天子认可的事,不做就是不忠吔。耶?这世界有时候真的很难讲清楚。平王自称在位50年(前770-前721),前20年和西周正统耗掉了,后面30年就把代表正统的800小诸侯灭的一干二净,只剩几个脸皮够厚跟着改的中大型诸侯国了(包括鲁国)。大家都很奇怪怎么800诸侯到了东周,一眨眼就没了?这场革命就是正经答案。
(-)谈完历史变革,现在来看看文化传承。东周平王完全没学到西周正统文化,称王之后还刻意抵制,把周携王和老子单逨从历史上除名,所谓“东周文明”,恐怕很多都是从娘家西申传来的。总而言之,西周正统文化遭到王室摒弃,迅速没落。

4. 现在谈楚国:

(-)正当此时,南方楚国崛起,即使富强崛起,还是被中原诸侯看不起,被认为还是蛮夷之邦,“没有文化”!楚国因此决心发愤图强,刻意接收了“高人一等”的西周正统文化,终于把自己改造的有模有样。
(-)反观中原这边,东周王室只从诸侯处得到西周官学臣学,变成“天下无道(缺少了老子写的天子王学)”,诸侯们也不晓得“知止”,最后连西周正统文化都不认得了。到了战国时代,大家坐下来一比,各国终于不得不承认“楚辞”独树一格,有文化根底。
(-)中原各国搞清楚了自己的文化竟然矮蛮夷之邦一截,内心更是痛苦,以为文化侵略来到,是以见到楚文就涂改,也就不足为奇了。以上说了半天就是要向各位报告:楚辞就是西周王室文化的正宗。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发展出来的楚辞文学,其实就是西周正统文化的复活。反观同时期,东方诸侯各国,既不接受高一级的周楚文化,也不接受低一级的西秦文化,可是关起门来,靠自己发展出来的又是什么呢?我看到的是“文言文+百家民学”,表面上是大众化,内里就是通俗化。从整体看,西周有王学官学民学,春秋只有官学,再降到战国就只剩民学了,最后形成拍马屁专用的“赋”,文学地位和楚辞如何能比!和诗经又如何能比!
(-)以上,一句“周楚同源”的成语,竟然是一个如此凄惨的典故!代表着文化也会曲高和寡,代表着高等文化竟不被低等文化认同的悲哀!对我而言,代表着中国真正的文明:西周文化的失传!

5. 周平王为报复西周不接受他继承天子,登基后刻意打压西周文化,已经谓为奇谭。没想到更奇的事在后面:儒家继之而起,把所有西周流传下来的官学文书,全部删、修、涂、改!其中还包括西周传下来的王学《道德经》,和王室的《文字易》,其他没办法改的就斥为伪书,没烧光决不罢休。当各位看懂了稷下学宫是如何涂改道德经和文字易之后,也就懂得西周官学文献经过儒家涂改之后,已经实实在在变身为儒家经典了,必需儒家字典才能看懂,绝对不再是西周的文化。结论是:上古中华文化的精华是西周王学,只传到西周最后一位帝王师老子单逨为止,其后则为平王与孔子联合创造的“民学新文化”,平王负责打压传统,孔子负责改造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2000年来只要翻开历史,写的都是幽王无道,孔孟至圣,百花齐放,武帝威武。至于平王做了什么坏事?稷下学宫又做了什么坏事?西周文化跑哪里去了?一概不知。

6. 换一个角度看,中国上千方言,为便于沟通管理,每个朝代除了自己的母语,另外还须要一种大家都能发音的“官话”,尤其文字不普遍的时代,全国沟通用的官话就更加重要,不可能没有。官学必建立在官话上,王学则不然,理当建立在王室的家乡话上。我们每个人回到家里,总会讲些家乡话,好像回到小时候,藉以放松心情。想想看,皇帝回到后宫见到家人,还会继续讲官话吗?这我是不相信的。楚辞格式就是西周王室家人的“日常用品”、家学骨干,老子单逨出身于西周帝王师家族,当然也会。

7. 小结:

(1)上古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其精华是西周王学官学。王学只传到西周最后一位帝王师老子单逨登仙为止(前770年),官学只传到东周平王宣布涂改历史为止(前750年)。
(2)其后则为平王与孔子联合创造的“民学新文化”,闭关自守,传承于东方诸侯地区,既不接受高一级的周楚文化,也不接受低一级的西秦文化,故步自封。不接受的代价是什么呢?先被西秦始皇统一,法家治国,再被刘邦统一,黄老治国,直到汉武帝,盛世已经强势到治国术可有可无了,這才有机会接手。儒家这一套治国术内斗一流,缺乏创造力则明显可知。
(3)新文化当中,官学分为史家与儒道法家,民学则包含文学科学及宗教佛家。其中没有王学,因为没有哪个朝代帝系传承过自己的管理术!大致上是如此,细分就要问专家。
(4)战国楚文化直接传承自西周官学,楚文化就是西周文化。
(5)西周王学即老子《道德经》,只有一本。西周官学即儒家四书五经的前身,以鲁诸侯藏书为正宗。西周民学即上古民间蓍草占卜发展出来的《数字易》。
(6)今天所有你能看到的西周材料,到处都是删修涂改,都需要仔细推理复原,尤其要避开儒家字典,才得使真理浮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言他解的是“大篆古文”,故与儒学无涉,后人增补的大多都是儒学用字,读者务必分清楚。总之,是许慎自己收录的字才能用解《道德经》。

---------
《道德经.稷前本》当中的楚辞原文

20章:
2001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2002荒兮其未央!泊兮其未兆。
2003众人之所畏,而我独不畏。我异于人哉?

2004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众人攘攘】,如【登春】台。
2005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2006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2007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08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2009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贵食母。

《王本》: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变造的方式为文字重抄换位而总字数不变,既方便竹简抽换,兼保持文字写法。此当为早期的变造,还记得维持简册的原样,后期根本就分工合作,拆开简册重抄重编了】

04章:
稷前: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帛书:潚呵始万物之宗。锉其 ,解其纷,和其光,同囗囗。囗囗囗或存。
王本: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25章:
稷前:寂兮寥兮,独立 不改。
帛书:绣呵缪呵,独立囗囗囗,
王本: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21章:
稷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状。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
帛书:囗囗囗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呜呵, 中有请吔。
王本: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

58章:
稷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帛书: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吕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吕氏春秋.制乐》
韩非: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
王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王弼本、河上公本的母本为严遵本。严遵本的母本为汉简本,汉简本的母本为帛书乙本。以上各本各自都会根据战国文书引用句进行修订,然而有些战国文书失传,以致于看起来像是某人的神来之笔。帛书甲本的母本为公元前284年乐毅破临淄取得的齐王室公开本,也就是儒家在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成功之后进占稷下学宫配合齐王室长期集体大量涂改的变造本。经查81章竟变造百余处,而阅者既不思复原,又使用儒家字典(今天的字典全都是儒家字典),看不懂自是正常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