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不是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总结

 爬虫爱书 2019-01-05

很多人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这只是想当然的对百家争鸣认识的误区。百家争鸣并不是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各流派思想碰撞的智慧交融。

谈到思想解放,那就得有思想束缚。春秋百家诸子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思想束缚,既没有受到宗教的思想禁锢,也没有受到统治者的思想压迫。

百家争鸣不是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总结

相反在百家争鸣形成之前,各个诸侯国君对于文化和思想的追求如饥似渴。他们以倾听者和实践者的身份,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物质和社会地位的保障。

正是因为得到了各个诸侯的支持,才形成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氛围。在小编看来百家争鸣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总结。

百家争鸣不是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总结

夏商周三代时期,接受文化教育是贵族的特权,中国所有的智者都集中在贵族的官学。他们除了教授贵族子弟文化,闲暇之时也会做一些学术研究。

在这个时期很多的智者已经开始对自然现象、国家和王权的统治体系,以及社会人文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和思想体系。

百家争鸣不是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总结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旧有的统治体系崩溃。原来在官学教授的智者,流入到各个诸侯国,他们以私人身份向各个诸侯,讲解他们所掌握的专门知识。

在这个时期这些智者的身份是自由的,不从属于哪个诸侯国君。于是很多的智者开始私人讲学,在民间开办学校,广收学徒,将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发扬光大。

百家争鸣不是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总结

原有的官学体制照搬到民间,使很多的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随着教育的普及,有学问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阶层:士。

当时的许多诸侯都希望通过变革来实现国家的强大,因此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可以说是求贤若渴。很多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活跃起来,投身到春秋战国的大争时代。

百家争鸣不是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总结

这些知识分子将自己所学流派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论。他们开始奔走各国大力宣扬自己的治世理论,帮助列国进行改革和制定国策。

很多的知识分子的治国理论,在诸侯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获得所在国君的赏识和信任。其本人也因此名动天下,许多人慕名而来求学,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团体。

百家争鸣不是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总结

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以儒家、道家和法家为代表的思想流派,开启了百家争鸣的先河。儒家提倡以德治国,法家坚持依法治国,而道家则宣扬无为而治。

在儒家、道家和法家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墨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农家等学术流派,百家争鸣的格局逐渐形成。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学术自由,思想奔放的时代。

百家争鸣不是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文化大总结

这也是华夏文明第一次文化大总结的时代,每个思想流派都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各个学派互相批驳又互相交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形成的基础。

因此百家争鸣并不是思想的解放运动,而是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是进行文化的大总结,是开宗立派的智者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华夏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理论思想的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