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有“味道”的小镇,让人恨不得一年四季都吃在这里!

 昵称33542116 2018-04-15

人们记住一座城市的方式

常常是通过视觉

将或繁华或秀丽的景色映入眼中

再在脑海中细细描绘

却忘了在呼吸吐纳之间

每一座城市也有它的独特气息

对于越剧小镇的家人们来说,绍兴市所辖的嵊州,就是这样一座有“味道”的城市:穿梭于街巷之间,飘散在空气中的是晾晒霉干菜的味道;路边小面馆,鸡蛋榨面阵阵飘香;午后的餐桌上,最期待的就是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香榧子……


在家人们看来,这些或许就是家的味道。而在不熟悉嵊州的人眼里,这些气息,就是最有嵊州烙印的地道滋味。

清代贡品  越乌越香


绍兴有“三乌”,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能看到前两者的身影:乌篷船缓缓而来,似正往赵庄看戏去;乌毡帽常见,缺了它,闰土就不是记忆中的闰土。


那乌干菜呢?乌干菜又称霉干菜,虽然鲜少出现在鲁迅先生笔下,却常被他用来招待朋友——有时是加了辣椒的霉干菜扣肉,有时是霉干菜肉包。就连生活在外地,给母亲写家书时,也不忘提一下霉干菜:


“小包一个,亦于前日收到,当即分出一半,送与老三(指周建人)。其中的干菜,非常好吃,孩子们都很爱吃,因为他们是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干菜的。”

    

让“大先生”都念念不忘的霉干菜,不仅味美价廉,而且作为曾经的绍兴“八大贡品”之一,制作极为讲究,选料也追求精良。据传,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到绍兴时,都要品尝用贡菜做的菜肴,每年送往京城的精制贡菜也不过千把斤。


炎炎夏日,喝上一碗开胃解暑的干菜汤,又香又生津。饶是天天吃,怕也是百吃不厌!


是面非面,几多乡愁


正是踏春好时节。连续的晴好天气,令掩映在绿意之中的雪白榨面,成了嵊州人探春田趣的靓丽风景——一大片的榨面晾晒在网架上,白茫茫的一片,尤为壮观。


对于“是面非面”的榨面,嵊州人总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甚至自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和榨面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当地人便常以榨面作为馈赠佳品。或送之产妇,或赠之长者,或赠之亲友,以示吉祥如意

 

小小一碗榨面,历经洗米、浸润、磨细、压榨、静渗、搅拌、成稞、煮稞、冷却、上榨、成面、煮面、冷浸、分条于竹笠中成圆盘形、避烈日、背风晒干等二十多道工序,才可被放入锅中,烹煮成满满的乡恋。

每一口,都是在外游子最牵肠挂肚的念想。


上苍恩赐,万民越福


香榧及香榧传说,是古越之地的一个代表性文化符号。可以说,它是在人参及人参传说、葫芦及葫芦传说(洪水传说)之后的第三个“中华人文瓜果”传说。

——刘锡诚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说到令嵊州人魂牵梦索的家乡味道,金黄香脆的香榧子亦不得不提。


香榧树是嵊州原产和主产的果树、绍兴市树。据考证,嵊州已有1300多年的香榧栽培历史,早在南宋时就有盛产香榧的记载,清朝更作为朝廷贡品运往京城。


如今,距离越剧小镇约40公里的嵊州市通源乡的古村落——松明培村的山坡上,便生长着大片古榧树群。在与香榧树朝夕相处的漫长岁月里,其千年不衰、三代果同堂的神秘色彩,更使当地榧农对香榧树有着莫名的敬仰,与难以割舍的情怀。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宴席上都少不了这道干果珍品。这一颗颗小小的香榧,不仅仅是人们对传统年味的记忆,也是嵊州人心中家乡的模样。

岁月悠悠,当年飘散在嵊州角角落落的故事,或许已随风远去。然而这些属于这座城市的熟悉气息,依旧与每位小镇家人的美好生活紧密相连,无声地诉说着嵊州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如剡溪之水,如袅袅越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