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 895期 【诗意语文·诗意成长】第三十八期 :余映潮《读报指导课》悟课活动稿

 山湖微波 2018-04-15


作者:张艳艳  温晓业  张彬彬  付超  汪萍

机构:诗意语文工作室

执行主编:曹丽

 

一号嘉宾: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高级中学 张艳艳

二号嘉宾: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中学温晓业

三号嘉宾: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九中学张彬彬

四号嘉宾: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实验中学付超

五号嘉宾:宁国市宁阳学校  汪萍

主持人:辽宁省沈阳市126中学 杨萍萍

 

余映潮  大海  草原  森林

——余眏潮《读报指导课》悟课活动稿

 

   开场白

主持人:人间四月天,着一袭淡绿的薄纱,染一身典雅的芳菲,从清新婉约的风韵中走来。唤醒了桃花、唤醒了嫰柳,更唤醒了勤恳的育花人。尊敬的一菲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工作室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诗意语文·诗意成长”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杨萍萍,来自满清故都辽宁沈阳。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语文课堂研究的领军人物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读报指导课》。今晚的解读嘉宾真是实力超群,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们的解读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有请各位先做自我介绍。

有请第一位出场嘉宾,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高级中学的张艳艳老师。

 

张艳艳开场白:美丽的一菲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工作室的老师们,大家周末好!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参与解读余映潮老师《读报指导课》,余老师的课堂如深沉的大海,似广袤的草原,若葱郁的森林,温善包容,广阔无垠,蓊蓊郁郁。我的解读未免粗浅,还望您海涵山纳,不吝赐教,谢谢您!

 

主持人:有请二号嘉宾,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中学温晓业。

 

温晓业开场白:可敬的一菲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家人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温晓业。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长眠之地。天涯相伴,此时,我这里,山清水碧,花润雨微,有牧歌伴着炊烟轻起,天空晕染了芳菲。我就在这样的,四月的草原月色里,谱写好这首叫作遇见的长调,等你。生命里,遇见你,就是莫大的欣喜,原来,你,也在这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意语文,走进今夜的余映潮老师的读报指导课秉烛夜话,以思为酒,飞觞共醉。

 

主持人:有请三号嘉宾,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九中学张彬彬。

 

张彬彬开场白:于春光里徜徉,思飞翩然。看万物如梦初醒,欣欣然张开睡眼;触一腔诗意萌发,悠悠然陶醉我心。熏风拂面,暖意融情,结一菲老师之缘,入诗意语文之门,如经典盈怀,阅之不倦,品之益欢。又,应艳艳老师之邀,得窥智慧课堂之妙,实乃幸事。今夜,愿与诸位在余映潮老师的《读报指导课》里共同感悟一位名家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恰皎月当空,伴流光若鸿,只为诗意语文梦。

 

主持人:有请四号嘉宾,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实验中学付超。

 

付超开场白: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辛勤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也有人说,老师的生命像一根号,层层叠叠作业为他的青春开无数次平方。我说,教师,您是春天的第一朵花儿,那样鲜嫩,那样可爱;您是夏天的第一阵甘露,滋润大地,带来生机;您是秋天的第一缕清风,带着果实,吹拂大地;您是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包裹着人间,充满的希望。您划着浆,载着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您手指着天边的朝阳,叫学生看,学生踮着脚,望着望着,啊!看到了,看到了!那是多美的朝阳啊!犹如您一样的美丽,从此我明白了,谁是最可爱的人!那就是:终身粉笔染白发,一心报国的您——余映潮老师为代表的祖国的园丁!尊敬的董一菲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家人们!大家晚上好!感谢今晚的温情相聚,感谢这个花好月圆的交流时刻!

 

主持人:有请五号嘉宾,宁国市宁阳学校汪萍。

 

汪萍开场白:亲爱的一菲老师,诗意语文的各位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于安徽宁国的汪萍。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这美好的夜晚,这个夜晚有知识的交流,这个夜晚有智慧的碰撞,这个夜晚将会带着我们一起走进余映潮老师的《读报指导课》,一起感悟这个智慧的耕耘者带给我们教学的启示。

 

主持人:余映潮先生说:教学是深沉的大海,是广袤的草原,是葱郁的森林。于是在这浩瀚的大海中,他在弄潮逐浪;在这碧绿的草原中,他在策马扬鞭;在这茂密的森林中,他长成了蓊郁之树。余映潮先生是“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创建出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本次悟课活动,老师们精选了余映潮的《读报指导课》,并以“大海  草原  森林”作为主题。首先出场的是一号嘉宾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高级中学的张艳艳老师。她从“海潮”与“花儿”入手,品出了花色、花势、花味多重境界。有请张艳艳老师!

 

你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学习余映潮老师《读报指导课》有感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高级中学 张艳艳

 

犹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样,余映潮老师如滔滔潮水,滋润滋养一群花儿,呈现出花色多样,花势繁茂,花色斑斓,花味甜蜜之美好美妙境界,走近余老师的课堂,从此望之依依,如同钟爱空灵的蓝水晶。  

 

花色多样,颜色明丽。“花”可以是课堂,这是一种“板块式思路课堂”,也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即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余老师的板块及过渡很自然,也许不是天衣无缝,却是有机联系。从自由“简说”到“朗读《“和”字10说》”,再到“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最后到“提炼第五版的学生习作《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几个板块容量丰富,知识目标,概念含义,抽象引申应有尽有;情感目标,美读美情,稚音毕现;过程目标,积极踊跃,师生和谐;问题目标,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思维目标,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的潜能等各种思维尽在其中。学生活动上,全班参与,不分表达强弱,不分答题质量优劣;老师关切每一个孩子,老师用“我的摘抄的成果是……”来和学生分享。有知识有能力,有时间有步骤。


余老师的“板块式思路课堂”组合丰富,充分表现了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但“板块仅仅只是教学形式的外壳,关键技巧仍是教材的阅读与运用,仍是教学活动的组合与安排”。比如余老师把《卖油翁》教学板块分为“四读四说”,全课教学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而成:一、读课文,说译文。二、读课文,析文句。三、读课文,品字词。四、读课文,说感受。其中第一个板块是在初读的基础上,1.学生再读;2.学生自读自译;3.男生读,女生译;4.女生读,男生译;5.老师读,学生译;6.学生再读。余老师的阅读课堂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主,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紧扣教学要求,让学生习得并实践一种阅读的方法,达到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目的。  

 

余老师为这节课设置了他提出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男女生交叉朗读,全班跟读,朗朗地读书是一种沁入心脾的清新和成长一一朗读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课堂有读书声是漂亮的。练读,在读报学习中有机地穿插练习,顿号用法种类,文章表达特点,都是在用与学生对话的方式交流情感、点示方法,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学生的技能。理读,《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总分结构,横式结构,线索贯穿,逐层递进,巧用人称,严密呼应,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既增加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又训练了学法。联读,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课外联起来,集中感受,“和”字未尽意的“‘氛围’、‘力量’、‘滋润’”的引申,“和”字成语的延伸,“和”字形体展示的创意等联读自然。品析,对《我依然懂您》的结构、语言、手法、情韵、意境、美点进行感受、揣摩,进行分析、解说,进行阐释、探究,进行品析、品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中“作用三”例句中的并列词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停顿时间要长,如果是顿号的话,朗读速度一下子加快很多。运用,根据余老师的引导和评价,孩子们迅速投入有效的阅读和技能的展示,概括能力,诠释能力,补充能力,想象能力,预设能力一一展现。积累:《“和”字10说》的含义和老师帮助下的引申义,顿号用法,老师的真诚鼓励和风细雨,情感传递真是“不想归,无需归”。这是实实在在地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发现、扩展、利用语文学习的资源,训练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科学、有效地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训练学生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和知性思维的极好蓝本。明丽的红色思维之花,养眼的绿色活力之声,沁心的蓝色空灵魅力,造就了这节色彩多样的课。

 

花势繁茂,多姿美妙。目标明确一一学会用报,挑战“弱势”。学法指导课,是有效地训练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的高层次课型。从实践层面上来说,技能训练课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弱势群体”,而在语文课程和人的终身发展中,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老师在《我依然懂您》赏析活动中,“暂停……我想小结一下你们的学习方法,而且要表扬你们。同学们有这样几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和谐”的链接、介入和连同,达到了提前共享提高效率的目的,“再表扬一下:全体同学都在独立地思考,这是极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种思维训练,也是一种深远的的影响。

 

课型新颖一一读报指导,以少驭多,报纸内容广博庞杂,如何选取组接可能是很多老师不愿或不敢触碰或不能坚持操作的“硬骨头”,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主,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紧扣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本课给我们诸多启示。

 

思路清晰一一抓住“横式结构”的特点,由面及点,点面结合,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以突出课文中一个“知识的集合”为目的,由浅入深,粗读简说,朗读归纳,自读筛选。

提问精粹一一说用途、说看法、说表达特点。品读细腻一一读“和”,说“和”,联“和”,扩“和”,分层评说,文章集美。活动充分一一全体参与,主动参与,读读说说,找找勾画,品析赏鉴,圈点勾画批注,概括或延展都是阅读的基本技能。

 

评点精美一一换词法,学生的“全面和感性”被老师替换为“知识积累”;总结法,“锻炼我们的概括能力”;补充法,“以及展开想象的角度”;引申法,“上课不要转笔。这让我们懂得,我们的修养应该在哪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积累丰富一一知识积累,技能练习,情感熏陶,学习态度。课堂有语言积累活动,角色不同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文章集美活动,探求感悟活动,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余老师的品析功力让人叹为观止。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析:1.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2.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3.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4.“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5.“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6.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经受的历练。7.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一一远征,再远征。8.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岀悲壮的气氛。真是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

 

花色斑斓,望之依依。余老师善于铺设多角度的“兴奋点”。 给学生的学法指导里“积累语言材料的一种妙法”之“同类相聚”,把同一类的语言材料一点一点地聚集,久而久之铺展成为很美很美的一“片”,联引《“和”字10说》一组含“和”的短语,建议元旦晚会上同学们用形体组合来阐释“‘和’字10说”创意一个节目,看似无意随意,实则有意和精心,它是一种“联想扩读”,"是带着“粘连”的扩读眼光,以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为目的,是妙点揣摩,是思绪放飞,这将深深地影响学生。老师的高度评价:“她写的是发言的蓝本,她写了很长的一段话,谢谢你!”也许是这个孩子听到的最高评价,在座的老师或看到课的老师也会触动,更会给孩子及其他学生以激励、鼓舞,学习的兴奋点会越来越多,“引人深思”“照应”“意境”“分说”“思想感情”等答案纷纷跟上,后续动力作用可想而知。
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下余老师把一些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就指引岀了“清脆、清亮、清新、清凉、清爽、清雅、清幽、清丽、清明、清澈、
清远”等如此多的美丽的词。就如这节课的“和”一样,透彻、透亮、透远。

 

花味甜蜜,味道无尽。孩子们在课堂上安全、自在、踏实,芬芳馥郁。学生答“从《国家》可以读出爱国精神”可谓虚化口号化,老师不急不缓说:让我们感受到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国,爱我们的家,同时它是歌词,可以用来歌唱。学生答“文章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小标题后面再分说,这个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回答并无价值,老师巧妙帮助提升:运用小标题,把文章内容“切割”开来,然而文章其实是一个整体,这种构思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学生答非所问“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不能用顿号”,老师用“这是从反向来说明的,你的发现很有意义”来肯定孩子的角度。而我可能会问:你再看看是这种情况吗?或者转问其他学生:你赞同吗?这其实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问题处置方式,你忽略了和你对话的孩子,只是功利地想尽快引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这其实是一种逐渐浇灭师生探究和创意的冰水。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为此我在反思自己的课堂。低效,无声或少声,也许是因为高三课堂的压力,但俯下身子对学生的包容和提升才是更重要的。

 

老师的教育静悄悄。在男女生交叉朗读,全班跟读环节中,余老师的要求清清楚楚:“请一位男生,再加一位女生起来,朗读中心句,而且交错进行,全班同学读后面展开的内容,注意与他们朗读内容的衔接。”孩子们出现失误,老师没有粗暴干扰,而是静等两位同学交错读完,和蔼、安慰并带鼓励地让孩子们“再来”,预演失败也不要紧,再演读就行。换做我,我可能会“面带微笑”实则急躁地打断他们:“我的要求是什么呢?”余老师真是温善、包容,静静地带着孩子成长,前行,这是一种无声的滋润,一种美好的氛围,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一节“风和日丽、春和景明、惠风和畅”的课,它如和风细雨,温善和谐,是一曲合奏之歌,圆满之歌。

 

借用余老师的话:教学是深沉的大海,是广袤的草原,是葱郁的森林,这里的探寻只是窥见了它们的一角,还有无数深深的、远远的、美美的宝藏需要寻觅。玲珑美妙,色彩斑斓,你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主持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张艳艳老师以花喻人,以花抒怀,让我们在余映潮先生教育思想的潮水中浸着、戏着,品着、醉着!在我看来,她也恰如诗意花园中一朵冰清玉润的百合花,带着诚挚带着温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感谢张艳艳老师。第二位出场的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中学的温晓业老师。在她看来,余老的这一课去巧饰而择其用,抱朴素而求其真,重实效而精其法,立道简而务其实。有请温晓业老师。

 

简约出实效    朴素传幽真

——观余映潮老师《读报指导课》有感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中学  温晓业

 

听余映潮老师的课,所憾为数不多,虽则久闻余老大名,也心往多年,竟未如愿,去年偶见此活动,心下一喜,私以为竟可以从其左右,习得教授读报之法。而信息海量,文报海量的时代,读报之于生活,已是不可不具的能力,而眼下,关于读报之法的指导,所见不多,所以心有戚戚,未料竟是需要点评品味,实是惭愧。一来班门弄斧,着实觉得自己居山谷而量巨峰,类朝菌而思晦朔,实为妄议;二来依然班门弄斧,以己昏昏而扰人之昭昭,实在是误人光阴。但事有未竟,就权做井底蛙鸣、鼓上蚤舞,还请大家海涵。

 

今日观此一课,至深的感受即是“简约出实效,朴素传幽真”。

 

首从选课说起。私以为,语文是最具能动性、多样性的课堂。公开课,余老完全可以择选一些更具艺术感的文本来展示,可他选的这课,恰恰是着眼于最实在的功用性,朴素而实用!

前些年,欧盟从终身求学之一望,美国从职场需求之一角,新加坡从公民教育之一向,都曾经提出核心素养教育的概念。几家共同之处都是从个人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三维度来提核心素养。观此,从核心素养角度来改革教育,是世界性的认识趋向。而个人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此三者都离不开读书读报能力的培养,且前二者尤甚。又加中国眼下的“民族复兴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梦想、大格局的确立,恰有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之豪气。而当此世事纷繁多元应,纵横正有凌云笔之际,对人才的要求也急已发生变化,诸如,“更加注重逻辑思辨和检索能力的考查,更加重视“群文”和“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考查”,而这些,所幸都可通过读书读报能力的训练而达成。且大语文主张“语文教学当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如此,读报能力则更不能小觑。

 

想及此,推及余老,猜度他选此课,定也是有此思量,去巧饰而择其用,抱朴素而求其真。

再观其导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节读报指导课。我们用的报纸是《语文报》初中版八年级第20期,人教版教材配套用的报纸。
这节课,我们的主题是“学会用报”。

                    ——余映潮老师《读报指导课》课堂实录

 

朴能镇浮,静能御躁,余老的课堂导入,惜字如金决不芜杂,指向明确力避干扰,也因其绝无拖沓而朴素高效。

 

此种风格,在余老的其他实录课里,亦多有体现。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余映潮老师《故乡》优质课课堂实录

 

师:现在我们上课。

生:(鞠躬)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口技》,老师写了六个字,读一下。

生:(齐读)朗读,欣赏,积累!

师:朗读,读起来;欣赏,把我们的眼光,进入课文深处;积累,做好老师发给你们的智能练习,把它理解,分类。好!下面我们开始读课文。

                                      ——余映潮老师《口技》 课堂实录    

 

由此可见,这样的导入并非偶然为之。相形于华丽铺陈、悬疑设问的导入,此类导入则更为直接,任务指令更为明确。由此反思,课题导入,除关注激趣启智、造势怡情、夺人安心之外,还要“因课制宜”,关照信息传达的高效精准,而朴素与高效往往相佐亦相成。

再试看如下几点。

 

一是目标确立,“学会用报”四字概括,简洁明确,直指问题核心。

 


 二是结构设计,前后两块,从感知到实践,从听说到读写,从积累理解到评价赏鉴,都紧绕学习目标,层层展开,先是自由举例、简说文章用途,之后选定材料、实践怎样用报,活动的设计层层设梯,又不蔓不枝,指向清晰,可以说,目标统领活动开展,评价推进活动深入,活动促进目标达成,三者相与作用,次序井然。

 

而对于读报能力训练,从统观筛选、分享交流到提取关键、朗读、勾画、摘抄、评析,恰是从宏观到局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讲求规律、符合逻辑,不可不谓“几难并,多美具”,且活动设计朴素简洁,指导引领精准到位,符合下图所示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模型。

 


三是其课堂语言风格。

 

师:我们先来进行第一次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简说”——“简单地说”,话题是:请同学们自由地举例——当然是这份报纸里的例子,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所选的这篇文章有什么用途。开始浏览你手中的报纸,很快地选中一篇,然后说说它的用途。

师:好,我们第一个学习活动进行到这儿。下面看我们的第二个学习活动:实践。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交流摘抄的成果。我的摘抄的成果是,这篇文章里面关于顿号的用法有四种。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来进行第一次学习活动” “我们第一个学习活动进行到这儿。下面看我们的第二个学习活动” “好的,我们一起来交流摘抄的成果”,无一不显示着简洁自然、清晰明快的特点。

 

再看如下几例:

 

师:概括得多么好,一篇很长的选文,她对文章的写法和内容进行了总结,这就是:可以锻炼我们的概括能力。

师:好的,暂停。我刚才巡回看了一下,我想小结一下你们的学习方法,而且要表扬你们。

师:好的,可以停下笔。再表扬一下:全体同学都在独立地思考,这是极好的学习习惯。把你的见解告诉我们,请举起你的小手。
师(赞许地微笑):大家看,他分析了多个层面的内容,语言、手法、结构以及情感。表扬!谢谢你!

                        ——余映潮老师《读报指导课》课堂实录

 

师:真好。你看,“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下面我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读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试一下。

师:好,老师评价你们三个是“很努力”。一起来背一下。这样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假如……”,背!

师:多好!下面,静静地、静静地考虑一下,抒发感受。

             ——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

 

师:好,停一下,你们读的与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下面,再读,要求字正腔圆;为什么要这样读?因为,人家是口技表演,让听众得到乐感,现在要用我们的语音,来表达口技的表演,每一个字出来,都要圆润有力度。老师,把第一段示范一下。——余映潮老师《口技》 课堂实录    

 

师:好,如果我来分的话,我可能是这样:第一个层次是驳论(其中有一个过渡段),第二个层次是立论,最后一段是小结。我是这样分的,看看角度怎么样?——余映潮老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堂实录

 

适时介入、精彩点拨、精准评价自是亮点,然我以为,更可贵的则是对学习者具体学习行为的引导与评价,真诚的赞许与激励,以及民主与自由课堂氛围的营造,几者都来得如此亲切与自然,而这些,无疑符合知识接收率最大条件之一——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安全而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要求。想来,那些课堂上的孩子们定会在这温润的关怀里,如闻清庙之瑟,享受到生命的成长与满足的喜悦。课堂就是这样自然、实在、大气、和谐。

 

再看课堂时间分配。老师少讲、精讲,还时间与学生,已是大家共识,然少讲并不等同于为少讲而寡言,精讲亦不等同于为说透而赘述。学生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及时介入什么,起点在学生,终点亦在学生,个中火候恰是最难把握,而余老则驭之自然,学生主体显然易见。

此外,“和”的短语资源引入,课外活动延伸建议,都渗透着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的大语文意识。这些意识几乎成为了余老语文教学的一张名片,比如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里,余老就做了这样的延伸: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如上,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粗陋的教育理念。欧阳代娜曾说“‘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活’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契机、‘实’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归宿”,我认为余老的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巧”“实”,大巧若拙,以简驭繁,因其简约而出实效,因其朴拙而传幽真。

 

最后,有两处不解、一个建议,与大家共议:

 

一是交错朗读设计,虽则形式多样,便于激发兴趣,且培养读的能力之时,亦关照了听的能力养成,当然,也潜移默化促进了合作的能力的形成,这些,都是眼下语文教学所要达成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的目标,但总觉得这样一篇文章,这样交错来读,多少有些繁复,且学生理解力未必相同,可能会有部分孩子为配合大家,而将注意力移至此处,或只局限于自己那一句,继而忽略对文本本身的思考与理解,且本课的要点在于指导学生用报,私以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读报大多数会在独自一人的情境中完成,所以对于这个设计不敢苟同。

其次,对于如何提取文本中心句这一读报时速读之法的习得,个人觉得帮助学生明确何为中心句后,筛选中心句的任务大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独立做不到,就合作完成,合作做不到,老师示范一二即可,引而不发,跃如也,规律,尽量让孩子自己寻得。

 

此外,课堂最后一环节提炼美文表达特点的活动,其设计意图是引导孩子们在读报的同时学会用报,习得一些写作技巧,并训练思维。课上,受时间所限,只做了赏析,倘再辅以一个相应的课下写作训练,是否就更觉完善些?

 

如上,即是我观摩此课的一点粗陋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万象直教还朴素,千岐何幸尽平夷,愿我们诗意语文人在“研学”征途中,抱得朴素大美心,歧路多有高人领。

 

主持人:大道至简,大朴若拙,温老师的独到见解令我们耳目一新,温老师严谨的思辨和入心的领悟令我们佩服。“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温老师如草原上的雄鹰携满腹才气,引我们扶摇而上直入碧霄!而美丽的张彬彬老师又是从读、悟、品、行几方面将读余老的课例感悟与自己的课堂实践比较,将学以致用发挥到另一重境界。有请三号嘉宾: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九中学张彬彬。

 

一“报”之地空间大  名家指导景致深

——余映潮《读报指导课》里的教学艺术

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九中学张彬彬

 

初闻此课,心中不无诧异,竟然还有此种课型?于是,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深思,我走进了余映潮老师的《读报指导课》;不期然,怀着一种敬意、一种震撼,我走出了余映潮老师的智慧课堂。于此一进一出间,我竟如入桃源而返,此中有真意,说与众位听!

从授课思路来看,余映潮老师首创“板块式”教学法,并一直践行,此课也采用这种方法,思路特别清晰,内容高度集中,课堂十分高效;从上课风格来看,我觉得余老师的课,亲切自然、信手拈来、循序渐进,如武功高手到了最高境界,无须武器,拈花、折柳皆可借力,缓步徐行而风自相随,谈笑风生而气韵流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之境有技与艺之别,当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时,其实侧重的是技,专业技术,而余老师的教学境界已达于艺,与美同行。余老师的课堂呈现的是一种理性与诗意融合、细腻与大气并存的多元的美。这种美就藏在他的每一堂课中,如这节《读报指导课》,看课是课,而又是生活;看课是课,更是智慧。这种教学的艺术令我深深沉醉。

那么接下来我就围绕“艺术”这个主题词,从教学内容选择的艺术性和课堂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两方面谈谈我对此课的感悟。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教学内容选择的艺术

1.名师引路

上课之初,余老师便交代这节课的主题是‘学会用报’”。

向来欣赏余老师简明利落的风格,这种力求简约,其实是一种非常宁静的美,宁静以致远,达幽深美妙之境。余老师选择如下内容:举例,简说《语文报》文章的用途;选例,体会《语文报》文章的用途,由知用到学用,由理论而实践,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此为第一环节,是余老师为我们展开的第一幅图景。

美感已生,接下来就随余老师进入青草更青处漫溯。那么,我们会满载一船诗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吗?

 

接下来的实践环节,充分体现了余老师的审美艺术之独特。

朗读《“和”字10说》:两位同学读中心句,其余同学读展开的内容。从朗读的角度来说,这种富于变化的方式会呈现出错落之美;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区分开的声音正是总与分的自然分隔,非常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以朗读分层次,以朗读增美感,既简明又实用,既朴实又生动。于是,“和”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就在享受朗读的过程中悄然提炼出来。余老师小结时说:“我把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摘取出来,你们看,这就是‘和’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原来,读每段中心句意在让学生学会摘取关键词。能力的培养如此自然而水到渠成,不是“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吗?

 

之后,余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元旦晚会的节目中用上“和”字10说的创意,这就是将生活导入课堂。叶老曾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边,余老师就是一位践行者啊!至此,报纸“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实践中被体会。

 

第二个环节的活动是摘抄《标点运用的常见错误例析》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说明。余老师明确摘抄的方式是勾画,并指明范围。与第一个环节相比,此次活动需要学生在思考中进行选择,难度加大。活动结束,老师小结出报纸的作用之“知识积累,规范表达”。

 

第三个环节的活动难度又增,是提炼第五版的学生习作《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发言时,学生的语言非常精准,语言是思维的外现,由此看出学生思维的高度。一个学生从语言、手法、结构以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条理清晰且表达诗意;有的学生从小标题间的递进关系入手,有理有据;还有的学生从选材、意境等角度分析,见解独特。课堂上真正是百花齐放、竞展风姿。这才是活力的课堂,这才是智慧的课堂!于是,“写作辅导,思维训练”的读报作用被学生深深地体会。

 

这节《读报指导课》任务明确,难度递增,景致渐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的同时,也真正给予我们一种思维的拓展和智慧的启迪。

 

2.彬彬学步

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个难题,如何取舍?

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有没有一种更高效的方法,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保证有新鲜的文本解读,又使之体现原有知识和方法的重构,还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呢?

于是,我开始思考。正好前些天师父在群里发了山东师范大学潘庆玉教授的《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其中提到群文阅读。什么是群文阅读?它也叫多文本阅读,我选用西南大学于泽园教授的说法:“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如果把群文阅读引入到课堂中,高效与阅读量定可兼而有之。

余映潮老师的《读报指导课》就应该是一种群文阅读。他选择报纸上三篇文章作为教学内容,确定学会用报作为研究主题,这正是群文阅读的模式啊。更妙的是,余老师对三篇文章的选择极具匠心,由说而思到析,步步深入,既关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与能力的检验,又不失新的阅读感受,还解决了读报的实际问题,同时还有一定的阅读量,一举多得,课堂何等高效!

这种群文阅读我们完全可以尝试。记得以前我曾写过一篇教学随笔《千情一发》,从我做过的一篇课外阅读《田野上的白发》说起,联想到几篇名家散文中关于头发的描写,甚至提到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可谓古今中外大杂烩,它们的共性便是在对头发的描写中抒发情感,以“一发”系“千情”,是细节描写的极佳借鉴。现在想来,我那时可能就有一种群文阅读的意识。如果作文课中我们可以从一个小小的点切入,如研究细节描写可以选择几篇文章中对头发、手、脚、目光、背影等方面描写的文字细细品味,在真正的大家之作中学习语言、涵养情怀,这是多么美好的灵魂的洗礼啊!若是拿本作文选,读个范文,说几句不痛不痒的点评,又是多么乏味的敷衍!这其间的差距正如把目标定在月亮上和定在树梢上,月亮,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其到达的境界也要远超于树梢的格局。可以说,如果作文教学真正以名家名篇作为学习典范,深入挖掘每一个写作的点,那么这种群文的熏陶无疑是极为有效的。

 

作文课如此,其他课又如何呢?也可以进行群文阅读。如我将第一单元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囚绿记》、《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草莓》等四篇文章进行整合,确定研究主题为“物与情与理”,引导学生体会四篇文章中作者对于物的描写与抒发情感、阐释道理的关系,让学生关注描写的侧重点与情感抒发的侧重点的一致性,那么学生对于托物言志类文章最基本的特点就会了然于心。这样掘一井而深挖比掘数井而浅尝更能品味到文字深处的甘美。

此外,课外阅读理解也可以尝试群文阅读。一次,做课外阅读,有三篇文章都与故乡有关,我便让学生通读三篇文章,围绕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既深化了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又避免了同种类型题重复讲解,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同时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体现了高效。可见,教学内容选择的艺术性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和宽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我们的智慧心灵中。

 

二、但见包藏无限意——课堂语言表达的艺术

1.名师示范

余老师课堂的语言艺术在实践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提炼第五版的学生习作《我依然懂你》的表达特点”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同学们长时间独立阅读并思考之后,老师说:“暂停,我刚才巡回看了一下,我想小结一下你们的学习方法。”此处对学生“勾画”、“旁批”的肯定,是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夯实基本功啊,去芜存菁,素颜以对,这不就是最本真的语文学习方法吗?

“好的,可以停下笔。再表扬一下:全体同学都在独立地思考,这是极好的学习习惯。”此处点评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习惯。须知,阅读的深处就是思维的深处,要真正地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让学生学会沉淀,学会在思考中升华。教师的一句“极好”会让学生心中涌出多少欢喜!

对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余老师会真诚地欣赏,并自然地将知识加以梳理,话不多,却直击重点。这种语言表达的艺术绝非一日之功啊!如“多好,三位同学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他们的表达流畅,有层次,而且准确。”老师评价的语言干净简练,用词绝不重复。再如“语言表达很优美,而且都点出了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是‘深夜’,一个是‘下雨’,选材也很漂亮。”仅仅一句话,却涵盖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以及选材的特点等信息,言简意赅。再如“运用小标题,把文章内容‘切割’开来,然而文章其实是一个整体,这种构思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切割”,多么形象的词语,既富于动感,又充满生活气息,实在令人惊艳。还有“用诗意的语言、简洁的语言把文章里面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内容点示得很清楚。”“点示”一词多么优美!评价学生的语言是“诗意的、简洁的”,两个词的评价又是多么精准而美妙!

 

2.彬彬浅行

课堂语言,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基本功。我在写师父《阿房宫赋》的评课感悟《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中,就重点写了老师的课堂语言之大美,亦如龙潇老师所说:那真是温柔了语文,温柔了我的心,万种诗意在其中啊!

 

而反观现在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上随意而说,毫不讲究准确度,遑论美感。以我为例,近些年几乎都在九年任教,每节课超大的容量让我真的忘记了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言语互激的乐趣啊!

 

加入诗意语文后,我开始思考,并力求改善。讲课时,我会用简洁准确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小结或点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感受到语言的美。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也竭力引导学生用更优美而生动的语言描述,用更精妙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概括。今天,我没有例子来让大家感受,因为我真的没有想过要记下来,可在此之后,我会把课堂上的对话、点评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成长。前几天,赵国翔老师跟我说起有好的课堂实录可以投稿,正好,我可以以此为契机,打磨我的课堂语言。相信长期坚持,我会真正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低效、随意、粗糙的语言有多少,有多少智慧点亮了学生的目光,又有多少情感润泽了学生的心灵。我要努力像余老师那样用艺术性的语言点化学生的思想,让课堂真正成为艺术的殿堂。

仓央嘉措说: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才是一个教师最美的姿态!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默默欣赏,当他们蓦然回首,就会看到我们不离不弃的守望,这才是教学最美的境界!

 

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书香浓浓,语意悠悠,我又要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看罢余老师的《读报指导课》,我想到了纪伯伦的诗《更浩瀚的海洋》,那种一边行走一边思考一边寻找一边选择的姿态是如此的相似!于是,在这张《语文报》放到面前的时候,余老师就用他独有的审美视角,艺术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堂极有诗意的语文课。非有问道之心,非有求道之诚,非有悟道之智,何达此境?

 

而我,也将踏上寻梦之路。此刻,我仿佛听到诗意语文对我说: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谨以此文,致敬余映潮老师的《读报指导课》,致敬一菲师父的智慧引领,致敬我们诗意语文人的诗与远方!

 

主持人:司马光云:“学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张彬彬老师从名师课堂悟得真法,举一隅而三反,结合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她就像一条不断潜泳的美人鱼,游到了更浩瀚的诗意的海洋!真的令人佩服。而同样令人佩服的是来自山东德州市武城实验中学的付超老师。她从课堂中含英咀华,悟出了“巧持彩练”,悟出了“芳草满园”,有请四号嘉宾付超老师。

 

巧持彩练当空舞  芳草满园花满目

——观余映潮老师《读报指导课》有感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实验中学   付超

 

前段时间承蒙张艳艳老师邀请,幸运地加入研读余映潮老师的《读报指导课》团队。并在张艳艳老师的推荐下,细读了于老师的课堂实录并观看了教学视频。

 

掩卷沉思,关屏醒悟,竟有一种“大道至简”背后的厚重之感充溢胸中。纵观课堂实录,余老师基本上是“四部曲”设计,“初读文本”“再读文本”“精读文本”“活用文本”并通过这四个板块来实现教学目标。可是,在这旧瓶之中,余老师却有新酒可饮。这让我忽然明白:设计一堂课不是天马行空的臆想,毫无目的的所谓创新,不是避闪关键的“凌波微步”,而是“巧持彩练当空舞,芳草满园花满目”。

 

一堂课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现把观余映潮老师的《读报指导课》的感悟与诗意语文的家人们共享,以印证自己的浅思陋想。

 

每个环节,余老师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形式:

 

初读文本,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语文教师对文本的导读,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的导读如果是到位的,那么,其“导航”的准确性便高,语文教学这艘“航船”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就增加。初读文本,余老师把这个过程化为这样的板块:简单地说!请同学们自由地举例——当然是这份报纸里的例子,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所选的这篇文章有什么用途。初读文本,是整个阅读的基础,余映潮老师精心地设计,把学生的阅读铺垫好了,势头蓄足了,后面的理解分析甚至是创造才能水到渠成。

 

再读课文,余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怎么朗读呢?我们这样来进行,因为要体现我们读文章时候的一种感情,又因为它是“和”字的解说,所以我们一起来读,请一位男生,再加一位女生起来,朗读中心句,而且交错进行,全班同学读后面展开的内容,注意与他们朗读内容的衔接。这些过程设置的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的方法,但是采取的教学手段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真是令人佩服不已!余老师能利用多种朗读方式来指导学生去正确朗读,且有老师的“范读”为参照,学生在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情、境,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并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这样最终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和内化,提升了自己的朗读技能,实现了“有效朗读”这一课堂教学目标。

 

精读文本,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余老师是这样设置的教学环节:请你们提炼第五版的学生习作《我依然懂您》的表达特点。什么是表达特点呢?即文章的构思、结构、语言以及它的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如照应啊,正面、侧面描写啊,想象啊等等都可以讲。下面开始独立地思考。让学生结合话题表达意见,采用对比阅读等方法都是我们课堂活动设计常用的形式,它们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可是余老师的课为什么会让学生如此热情踊跃呢?我想大概有三条原因,首先是活动设计切合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所以,学生的发言是非常积极和有独特见解的。其次,余老师把几种方法糅合在一起使用,教学设计精美。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有有吟诵、鉴赏,又有对比、仿写。学生活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余老师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主导的角色。在这个环节,余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角色,使学生的能力在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提高。

 

活用文本,在余映潮老师的教法设计中也有完美的印证。他曾把语文课分为整体感悟课型、学法指导课型、语言学用课型、自主阅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语文活动课型、无提问式课型、思维训练课型等。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课型设计,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他在这堂课的设计中,并不流于形式化,强调读写结合,强调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最终目的指向了语文能力的形成。同时,这堂课的设计在平实中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有深入的文本阅读,有独特的文本解读,有创新的文本教读。实际操作中根据环节又需要师生的情感在课堂中交融,想象在课堂中飞跃,创造火花在课堂迸发,个性化的灵性魅力在课堂上展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这也正是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吧。

余老师用他朴素而实在的课堂告诉我,只要教师潜心琢磨、精心设计,旧瓶也可装新酒,老方法也可换新颜。创新设计,是基于具体教学情境的一种智慧和教学艺术。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融指导性和实用性于一炉,集中体现了余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和思考,也让我们所有的语文人受益终生!我也得到如下的感悟:

 

一、读,应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故“读”应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让语文老师的范读成为一种引领,我们语文老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郭沫若曾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者借字抒情,目的是为了读者能够借字生情,得到共鸣,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隐藏的感情披露出来,并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有声语言把它传达出来。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是学生模仿的源泉。作为朗读者的语文老师如果善于“披文入情”,读出文章的味道,成功的朗读,可以省去许多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品位和素质。

 

二、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核心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理念。余老师在教学中对上述理念作了很好的示范。

 

语文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寓教于“趣”、寓教于“活动”。而且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树立榜样,以身作则,随机进行阅读指导,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余老师的这些做法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拓展视野,积累语文知识,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吗。

 

三、教给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语文综合能力。

 

筛选信息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寻找出文本中能表达文章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的关键词、关键句以及重点段落的一种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交更加频繁和扩大,随着音响电器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骤然来临,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余老师的课堂使我再次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善听、能说、会读、擅写的新一代。

 

余老师组织的上述课堂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本文的写作方法和在今后阅读文本时如何进行信息筛选,增强了语文综合能力。

 

四、积累是语文教学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教学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积累”。“积累”一词在课标中共出现了6次,还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里的“积累”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知识性、语言性、技能性、情感性和思维性。

 

余老师在示范教学时反复让学生读文本,感受语言,赏析文本,诗意仿写,这些做法就是知识积累、语言积累、技能积累、情感积累和思维积累。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阐述的道理不言而喻。语文教学也一样。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熏陶式的语文活动,长期落实知识的积累,该读时必须读,该背时必须背,该写时必须写。”

 

余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读”,让学生接触大量语文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入情入境,语文综合能力就能不断增强。因此,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让学生“读”和“积累”。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效益才能得以提高。

相信:当我们也“巧持彩练当空舞”的时候,定当收获“芳草满园花满目”的美好境界。

 

主持人:千倍耕耘百倍忙,换来桃李满园香。付超老师注重从读中总结规律,提炼方法,不断积累,不断升华。她恰如辛勤的蜜蜂,沐着春光,采得满园芳香。感谢付超老师!而安徽宁阳市宁阳学校的汪萍老师就如一粒石子,虽质朴却熠熠闪光,接下来请她带来对余老课堂的另一番感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读余映潮老师《读报指导课》有感

安徽省宁国市宁阳学校  汪萍

 

他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可他却带着对语文教学执着的追求,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类型的语文教学。带着学生的身份我走近了余老的课堂,虽然只能隔着屏幕在文字里与他相遇,但是他那儒雅的气质、诗意而又精炼的语言、亲切的教态无不从文字里跳出向我扑面而来。余老师的课少了语言的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听余老师课的过程中,一直感到余老师在引导学生往前走,而不在是填压,并且余老师的课每一步都很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虽然这是一堂读报课,但是也有余老的一贯教学风格,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他的这堂读报课与他的其他的课例都有共同点:

 

1.朗读训练与语文知识的传授相兼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在余老师的任何一种课型设计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读都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有目的地读,有技巧地读。“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不仅仅是大声地念书,不仅仅只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它更是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可以说,朗读不是那种“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起来”的平面的简单的教学要求。朗读教学是品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于孩子们青春地诗意地成长大有好处。在他的这堂课中活动第二环节就是课堂读报活动---------朗读《“和”字10说》,既有中心句的朗读又有支撑句的朗读,朗读形式也多样,既有个别读也有齐读,还有男女交错朗读,读出情感,读出层次,在朗读中纠错,在纠错中加深理解,这是一堂原生态的朗读,更体现了老师指导的重要性。

 

余老的朗读指导不仅体现在第一篇文章中,而且第二篇说明文中也有体现,对于不同标点符号的朗读,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等都能有利于文章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停顿如果是逗号朗读时间要长,如果是顿号的话,朗读速度一下子加快很多,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逗号和顿号的区别。

 

在余老有效的朗读指导下,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地顺利完成了,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通向知识彼岸的“不二法门”。

 

2.阅读训练与学习方法指导相兼容

余老在选择报刊的内容上面精心做了文章,他所选择的材料分别适合不同的方法,而且各个内容题材语言表达完全不同,第一篇侧重在朗读方法的指导,第二篇是一篇带有知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训练学生能准确地提取文本中的主要信息,可以说这种方法是走进文本的一把钥匙。教师着重指导学生摘抄文中关于顿号用法的,要求学生利用勾画文中关键句的方法摘抄并交流学习所获。对于说明文,准确地提取信息无疑就是提取了纲领,文章的脉络及说明内容便一目了然。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就在这寥寥数语中水乳交融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中,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篇是带有情感的散文,教师着重注意训练学生对于表达特点的理解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表达特点?即文章的构思、结构、语言以及它的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如照应啊,正面、侧面描写啊,想象啊等等都可以讲。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巡视后小结一下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一种是勾画,有的同学通过勾画,发现几个地方的表达形式一样,于是就能很快找出表达特点;第二种是旁批,有的同学说,这里是“引用”,这里是“照应”;有的同学是写短句,他说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标题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有的同学是既勾画又旁批。其实在教师的适当提醒下学生已经渐渐会分析文章的表达特点了。

 

3.余老的课堂是融洽而又幸福的。

他是一位特别谦逊而又懂礼的长者,在他的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虽然不多但是大多是鼓励表扬谦逊的话语,类似“谢谢”的语言反复出现,使整个课堂充满轻松愉快而又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渐渐地培养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从开始的“同学们好!请坐!”到中间每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后的及时表扬“好,请同桌之间交换意见。”“概括得多么好,”“很好,”“再表扬一下:全体同学都在独立地思考,这是极好的学习习惯。把你的见解告诉我们,请举起你的小手。”“表扬!谢谢你!”“谢谢你!”“多好,”直到最后也不忘感谢同学的配合的“谢谢同学们,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启发。

 

4.余老的课堂是有效而又精致的。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将其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这意味着语文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中,应该向生命中的真、善、美之处延伸。换言之,大语文要求师生之间的教育不应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向更广泛与宽阔的地方去寻找。

 

余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第二个板块安排了三个活动,分别为朗读、摘抄和评析佳作,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是一堂创新实用、层次分明的课。 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课堂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是今后会学习会阅读(读报)的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相信今后学生在阅读中会不自觉地运用朗读、勾画、摘抄、赏析法去阅读更多的文章,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所益的。

 

“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育最高的境界,余老做到了!

令人称奇的是余老的精炼而富有指导性的语言的提炼和概括,既能对学生回答语言进行总结,也是对于今后学习的指导。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终生语文素养,如:学会阅读,学会赏析,学会朗读,学会作文,学会概括。我想一个优秀的老师自己的语言是最富有指导作用,那富有智慧的概括性的排比语言,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的语言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每一处整齐而又言简意赅的屏显无一不是范本。“用于开阔眼界、用于陶冶情操、用于知识积累、用于规范表达、用于阅读指津、用于写作辅导、用于诗文欣赏、用于思维训练、用于休闲阅读……”“总分框架 横式结构  线索贯穿 逐层递进  巧用人称 严密呼应”内容简短利于学生记忆。这样精准的概括既是余老语文素养的高度体现,也看出余老精心钻研文本的好学精神,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还能坚持在语文的半亩方塘上辛勤耕耘,钻研不懈实在令人敬畏!他将语文的田野延伸到更广阔更美丽的远方,那里有更多没有开垦的土壤……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余激起千层浪潮,后生在红杏中闻到芳香,长江后浪推动前浪,让语文教学的艺术在浪里开花。

 

主持人结语: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余老的一堂精彩的读报指导课,五位教师精品细思,品出了技法,品出了情味,更品出了诗意和远方。余老说:“要把教材读厚,把教材读懂”。这厚与薄之间,隔着几重智慧的哲学啊!其实,语文就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身为语文人,博学,精思,慎独,践行,在诗意语文的大家庭中博采众长,含英咀华,定会品出回肠荡气,余音绕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