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对我们的塑造,从不懂事的时候就开始了

 Hilda_NYC 2018-04-15


社长说

如果我们无法回到从前,那就尽力把以后的每一步走得踏实,让自己再也不想回到从前。



● ● 

家庭对我们的塑造,从不懂事的时候就开始了


2017年12月,美国常春藤名校的中国留学生田妙秀(音译),在期末考试期间在公寓中自杀。

 

她给好友发了邮件,上面写着:“抱歉,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做完这个项目。”

 

同学都认为,她是个聪明又勤奋的优秀学生。即将毕业的她却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让人心痛。

 

而这只是近年来数起留学生自杀事件中的一件,越来越多优秀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压力或者深陷抑郁而崩溃。

 

没有希望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怎样才能满怀希望地活下去?


怎样让一个人失去希望?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讲一讲它的反面,怎样让一个人失去希望?

 

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最能说明这一点。

 

实验设置了无法躲避的电击,只需要几次,就可以教会那些被试的狗和人:你是躲不开的。

 

当你认为怎么努力都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很容易绝望。

 

作为父母,想熄灭孩子的希望很简单。


你可以给ta设置很高的目标,但是从来不引导他如何达成目标,而且无论TA取得什么阶段性的成绩你都表示还不满意;


你可以经常讽刺、挖苦、蔑视,从来都不鼓励他,让TA对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都产生怀疑;


最狠的一招,是从小婴儿阶段就无视、漠视ta的存在,让TA不知道是否还值得活下去。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其实就是两种思维的副产品:前者是目标可能会实现的希望,后者是认为不能实现的无望。

 


希望在一个人婴幼儿阶段开始就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式。

 

充满希望特质的儿童,他们的父母能给予他们温暖和安全的家庭,建立安全依恋,而且父母有能力成为他们的榜样,这些孩子在有父母、兄弟姐妹、同伴、老师支持的社会关系背景中实现目标,而不是孤立无援。

 

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家,是我们启程的地方。

 

培养出一个饱受生活摧残但始终未被打倒的超级学霸,东坡父母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母亲:什么是最重要的


史料里对东坡的母亲笔墨不多,但从几件小事可以大概看出她是什么样的人。

 

东坡家里有棵大树,树上总有鸟窝,孩子们淘气想去掏,但是母亲从来不许。东坡后来就记载过,小时候有只桐花雀在他们家待了四五天。

 

一个母亲能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学会去爱。有爱的人,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滋养,不会轻易放弃人生。

 

东坡母亲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小姐,有文化,所以东坡小时候不上学,由母亲来教。

 

有一次,母子两人一起看《后汉书》。后汉时期宦官当政,贪污、滥杀现象都很严重,有一位文人范滂冒死进谏,结果英勇就义了。

 

当时小东坡就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变成范滂,你愿意吗?

 

这让我想起2月份美国弗罗里达中学枪击案。

 

杀手冲入校园疯狂扫射,所有人都在拼命往外跑的时候,有个华裔少年王孟杰明明已经逃离险境,却又重新返回了教室。

 


因为他发现,教室的门总是开开关关影响了同学们通过的速度,他就用背抵住了大门,让大家更快地撤离。

 

他救了十几个人的命,警察发现他的时候,他正面身中三枪,还死死地撑住门。

 

当时小男人听到这件事的时候,问了一个和东坡类似的问题,他说:“妈妈,你愿意我像他那样吗?”

 

哪个母亲能舍得呢,我是个自私的妈妈,就希望我的孩子能长命百岁。

 


东坡的母亲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她说:“你能当范滂,我就不能当范母吗?”有这样的母亲,也就不难理解,东坡为什么那么多年坚决不肯对权势低头。

 

他相信自己坚持的是正义,受到折磨,他更要好好地活下去;倒是那些曾经折磨过他的人,终于有一天被整下台,后半生都过得无法平静。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好的父母,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也就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很好的例子。

 

父母首先应该教会孩子珍惜生命,多关注身边美好的东西,懂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才能平衡现实中强大的消极因素,在关键的时候甚至可以救命。


别人的看法重要,还是自己的感受重要?


眼前的利益重要,还是长远的幸福重要?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

 

这些价值观的确立,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

 

失败的例子也很多。32岁的商洛男子杨某,为了骗取保险赔偿,竟然设计毒死了父母。

 

他请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吃饭,把事先准备好的亚硝酸盐拌入买来的牛肉里。特别讽刺的是,第一次投毒失败了,因为父母太爱他了,舍不得自己吃。

 

杨某就继续在父母喝的水里下毒,他冷漠地站在旁边,看着他父母喝下去、痛苦地挣扎,直到没有了呼吸。

 

这对可怜的父母,被自己亲手溺爱的儿子毒死了,既没培养他必要的生存能力,也没有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三观。

 

杨某一进入社会,遇到的都是挫折,心理极度扭曲之后竟然想通过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获取钱财。

 

养大孩子的身体,却不培养TA树立正确的三观,相当于亲手埋下危险的种子。

 


父亲:引导孩子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除了树立正确的观念,还要教孩子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就可以学到一个和希望有关的重要技能:认识到自己可以主动计划和采取一些措施,克服障碍。

 

小孩子摔倒的时候为什么不要扶?因为TA自己起来,能培养出克服障碍的能力;小问题自己解决,真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只要知道有人能求助就可以了。

 

婴幼儿对解决困难的信心,首先是建立在对照料者的安全依恋之上的,也就是说,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即便将来遇到挫折,也更容易养成坚韧和充满希望的品质。

 

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并且有意识地训练儿童逐步设定目标、克服困难并达成目标,这样的家庭最容易培养出充满希望的孩子。

 

早期的依恋理论中强调母亲的作用,但是后来父亲参与到养育中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温暖、挚爱、支持和关心对于孩子的情绪和社会幸福感发展非常重要。

 

某些心理障碍,抑郁和物质滥用,也与父亲的行为有更高的相关性。

 

东坡和子由小时候也不爱读书,他们的父亲老苏没有摆出老爸的威严,倒是想了个巧妙的方法。

 

哥俩正在园子里乱跑,老苏看他们快跑到书房了,就开始假装看书,书是他早准备好打算给哥俩看的。

 

等哥俩刚跑到用余光能看到老爸的时候,老苏装着慌慌张张、鬼鬼祟祟地把书藏起来,还不能藏到哥俩够不到的地方。

 

这么折腾了几次,哥俩的好奇心彻底被激发了,他们趁老爸离开就偷偷把书翻出来看。看着看着,他们就喜欢上书里的内容了。

 

东坡本性调皮,但在学习上却很自律。

 

他逐字抄写所有的古文和断代史,积累了大量的文学和古籍知识;很早就开始学写诗,对诗经、孔孟、老庄、楚辞等都表现出广泛的兴趣;少年时代还常常以琴棋书画自娱,在书画方面颇下过苦功。

 

反观《红楼梦》里贾政对宝玉的做法,动辄打骂、羞辱,即便宝玉在众人面前展露了才华得到还是一顿责骂,也难怪宝玉一直不喜欢学习,最后还遁入空门。

 

对孩子要求苛刻的父母,常常迫使孩子付出更多努力,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时,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

 

他们会自我贬低,原本过高的期望就更难达到,这会让他们越来越绝望。

 

父母养育孩子的同时,也在教育他们如何行走和说话,培养他们形成自己对世间的好恶、价值的态度,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一系列社会化行为的模型。

 

家庭对我们的塑造,从我们还不懂事的时候就开始了。

 

家庭的温暖,是我们希望的源泉。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即便深陷牢狱之灾、被贬至蛮荒之地、甚至丧失基本生活条件,可能依然不会失去对人生的希望。

 


而那些没有得到温暖的孩子,身为父母之后,可以学会成为孩子温暖的“原生家庭”,让孩子不要再承受痛苦。

 

从小被忽视、虐待的孩子,很难发展出充满希望的特质,但是总有一些例外的人,反而形成了比普通人更坚韧的性格,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下一节我们再讲。

 

总结


今天是积极的爱第二章“原生家庭”的第一节,如何培养一个充满希望的孩子。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形成安全依恋是最重要的;另外,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设定目标、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培养正确的三观、多鼓励和支持,对于希望都很有帮助。

 

【小练习】 接受赞美/礼物

 

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你通常会怎样回应?当别人送你礼物的时候,你会很开心还是觉得不太自在?

 

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得到鼓励和支持,自我感觉不好,可能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和礼物。

 

想象一下有人送你一件美丽的衣服。


看着对方的眼睛,大大方方地说一声:“谢谢。”


如果喜欢衣服,可以表达赞美,“这件衣服太好看了。”


更进一步,还可以说“我穿上你送的这件衣服肯定会很漂亮的,真开心。”

 

你要告诉自己,“我可以收下礼物,我值得。”

 

你也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收到礼物会让你不舒服(比如你小时候从来没收到过想要的礼物)。

 

从坦然接受赞美和礼物开始,总有一天,你会准备好接受关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