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助楚攻秦

 解决人生问题 2018-04-15

 

作者  武老夫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人生问题

 

【原文】齐助楚攻秦,取曲沃1。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2,臣请试之。”

【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后来秦国想要报仇进攻齐国。可是由于齐国、楚国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于是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齐国,无奈齐国、楚国两国关系正密切,先生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礼品,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秦国的曲沃地区被楚国侵占了,秦惠王向张仪征询意见,想要夺回曲沃地区。

——————————————————

【注释】1.曲沃:春秋时期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左传·隐公五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

2.币:(bì毕)《书·康王之诰》:“宾称奉圭兼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管子·幼官》:“以尔封内之财物,国之所有为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孟子·万章上》:“汤使人以币聘之。”《荀子·大略》:“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

 

【原文】张仪南见楚王,曰:“弊1邑之王所说2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3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译文】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拜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张仪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国,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莫过于齐王。如今齐国君王的罪恶,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才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相处甚欢,以致使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时也不能使臣张仪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让下臣劝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原商国、於地土地,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原商国、於地等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张仪南下游说楚怀王的情形,表明秦国目前准备割地求和,与楚国共同对抗齐国。

——————————————————

【注释】1.弊:(bì毕)古通“敝”。对本国的谦称。《管子·轻重丁》:“弊邑之君欲率诸侯而朝先王之庙,观于周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2.说:(yue)《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小问》:“桓公不说,瞋目而视祝凫巳疵。”《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3.德:(dé得)《书·多方》:“尔尚不忌于凶德。”《诗·小雅·车舝》:“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诗·大雅·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韩非子·用人》:“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战国策·秦策》:“是不敢倍德畔施。”《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里用为恩惠、恩德、庆赏之意。

 

【原文】楚王大说1,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纐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纐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2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3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译文】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原商、於六百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楚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楚怀王道贺,惟独客卿陈轸最后晋见,而且不向楚怀王道贺。楚怀王就很诧异的问:“寡人不发一卒,而且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原商、於六百里土地,寡人认为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偏只有先生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下臣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原商、於六百里土地,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妄言向大王道贺。”楚怀王问:“这是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秦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怨恨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楚怀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先生就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吧!”于是楚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楚怀王竟然听从了张仪的游说,拒绝了陈轸的建议,与齐国断绝了邦交。

——————————————————

【注释】1. 说:(yue)《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管子·小问》:“桓公不说,瞋目而视祝凫巳疵。”《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韩非子·二柄》:“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2.惋:(wǎn)怨恨,叹惜,感伤。《文子·道原》:“其为乐不忻忻,其于忧不惋惋。”《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曹操《善哉行》:“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3.弭:(mǐ米)《诗·小雅·沔水》:“不可弭忘。”《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国语·周语下》:“祸至今未弭。”《国语·晋语二》:“众不可弭。”《战国策·秦策二》:“子其弭口无言。”这里用为止息、中断之意。

 

【原文】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月:“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译文】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赶紧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秦齐的盟约暗暗缔结成功。果然不出陈轸所料,当楚国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时,张仪为了躲避楚国的索土使臣,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国,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所以赠送贵国的土地,是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六里。”楚国使者很惊讶的说:“臣只听说是六百里,却没有听说是六里。”张仪赶紧郑重其事的巧辩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能说有六百里呢?”

楚国使节返回国报告楚怀王,楚怀王大怒,就想发兵去攻打秦国。这时陈轸走到楚王面前表示:“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怀王说:“可以。”于是陈轸就很激动地说:“楚国发兵去征伐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实在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原商、於六百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目的是跟秦国联兵伐齐,如此或许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没有损失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岂不是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吗,这样的话,楚国必受大害!”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张仪的出尔反尔,以及陈轸为楚国的考虑。

 

【原文】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计听知覆逆者,唯王驰。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过听,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译文】楚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上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他们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但是之所以会弄得几乎要亡国的惨境,就是由于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实良言,而过于听信张仪诡诈游说的缘故。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楚怀王没有听从陈轸的建议,而是赌气征伐秦国,导致秦、楚、韩三国联合进攻楚国,致使楚国大败。“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也。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有关国家和个人的重大决策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步走错,谬以千里。如果没有采纳有关国家存亡的关键大计而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那么国破家亡也很正常。楚怀王是战国有名的昏君,正是他,使可以与秦国分庭抗礼的楚国走向了衰落乃至灭亡。

本篇《齐助楚攻秦》,主要描述的是秦国张仪欺骗楚怀王的故事。张仪这次充当了一次国际骗子,把楚怀王骗得既失去了友邦,又丢失了土地。然而国家之间是非道德的,绝不象人与人之间有温良恭谦让,国家之间暴力、诡诈经常使用,一切践踏道德的举动在国家利益这个大前提下获得了正义性。象意大利政治学者马基亚维利,他最先将政治从世俗道德中脱离出来,第一次让世人明白:政治中自有道德,但绝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日常情理。我们不能指责张仪,只能怪楚怀王政治上的幼稚和愚昧。

反观张仪之所以能将楚怀王玩弄在股掌之间,说服一国之君就象哄小孩一样,关键在于他已经揣摩到楚怀王的贪欲、眼光、意志及智力的多寡和大小了。楚怀王不知道张仪分化瓦解之计,图谋几句空口的承诺,就自剪羽翼和自弃依靠,而且不听智者的存亡大计,其智力的低下让人吃惊,但是想想巧舌如簧的张仪对他的利诱,就知道原来是利令智昏!愚昧的根源在于心贪,小小的利益就可以把他诱惑得连盟友都出卖了。因此,要想说服对方,先要作好揣摩对方的功夫,然后对症下药、以明显的利益诱惑之,如此就能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始终占主动、控制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他人打算给你明显的利益时,你也一定要好好的分析一下,对方到底要得到什么,其后果意味着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