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爆炸新闻】太危险!黄石一民居液化气罐起火,居民这个举动竟引发爆炸!

 CBYQ 2018-04-15

4月12日凌晨零点15分,黄石市西塞山区太子湾一户居民家中液化气罐起火,由于住户处置不当,随后发生了一次爆炸。好在当地消防官兵及时赶到,将险情排除。

详情请戳视频☟


液化气罐爆炸 引燃四间房

起火的液化气罐位于一栋两层高的私房内,消防官兵到场时,现场火光冲天。在此之前,煤气罐发生了爆炸,把二楼的四个房间引燃,地板还炸了一个洞。火苗还引燃了一楼的一间房。



由于二楼屋顶是木质结构,房间有床和棉絮,都是易燃物,扑救难度比较大,三队消防官兵耗时40分钟终于将大火扑灭。


住户处置不当  煤气罐过热遇冷水爆炸

这栋楼房的二楼是出租房,事发前,二楼右侧房间的住户王先生正在用煤气烧开水,忽然煤气罐管道起火,王先生处置不当,他用水往煤气罐上泼,旁边又是床,火没控制住,还造成了爆炸。


新闻来源:@湖北经视


液化气罐着火怎么办?

千万别跑!一个动作救无数人.....


如何安全使用煤气罐


问题1、液化气罐为何会爆炸?


钢瓶在设计制造时,对其耐压、使用温度范围、液化石油气灌容量等做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保证在设计条件内使用不发生意外。一般情况下,钢瓶内液化石油气是气、液两相共存,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某些特殊的客观因素却可能超过钢瓶使用条件,致使钢瓶爆炸。


液化气罐爆炸的原因,除了用户大意忘关阀门外,液化气罐在长期充装、运输、使用过程中受到碰撞、曝晒、介质腐蚀伤害,会产生疲劳裂纹、凹坑、变型、腐蚀减薄等缺陷,这些缺陷是导致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液化石油气引发的火灾事故专业的说法是“预混燃烧”,泄漏的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积聚到一定浓度,遇明火会出现爆炸性燃烧。


问题2、液化气罐爆炸的威力有多大?


液化气罐爆炸的威力是致命的,它会瞬间产生两次破坏。开始是罐体破裂发生物理爆炸,液态石油气瞬间膨胀250—300倍变成气态,产生冲击波,犹如地雷爆炸。变成气态的石油气迅速与空气混合,当在空气中的浓渡降至3%—11%时,如遇明火,将产生化学爆炸,整个空间爆炸燃烧,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带来二次灾难。人若吸入这种爆炸性气体,将使呼吸道和肺脏组织烧损,可怕至极。


问题3、哪些做法会导致爆炸?


●钢瓶超量充灌 这是钢瓶发生爆炸最主要的原因。民用液化气罐有多种规格,如10公斤、15公斤,但钢瓶的灌装量绝对不可超过其容积85%。超量充灌的钢瓶即便正常使用,也具有爆炸危险。而当“超重”钢瓶受到太阳高温曝晒、火炉或暖气片的烘烤、室内外温差的陡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加大爆炸的可能性。


●钢瓶倒卧燃烧 钢瓶体是圆柱形,装有减压阀会产生偏重,如倒卧会使减压阀出气口朝向地面燃烧,若地面是水泥、沥青、石板等,燃烧的温度会辐射到瓶体上,使钢瓶局部受到火焰的直接烧灼,钢瓶内的液化石油受热后迅速膨胀,便会发生爆炸。


●用热水烫瓶底 这种情况在冬季发生得比较多。为了使液化气火烧旺起来,有的用户用热水浇烫、火烤钢瓶的方法,尤其是用火烤钢瓶,会使钢瓶失去应有的强度,很容易导致钢瓶爆炸。


●钢瓶带病工作 钢瓶是压力容器,必须在“体格结实、没有毛病”的情况下工作。如果长期使用,缺乏检查、保养和维修,钢瓶就会出现锈蚀穿孔、裂纹,以致丧失耐压强度,稍遇高温、挤压或碰撞就会发生爆炸。


问题4、遇液化气罐着火或爆炸时该咋办?


●家中液化气罐起火时,尽快拨打电话报警,并及时疏散屋内人群。如果液化气罐受热时间较短时,应立即关闭液化气罐阀门,并及时切断电源;如果受热时间较长,不要马上关闭阀门或使用冷水浇灭,以免引起爆炸。


●要在安全场所等待消防人员赶到,对煤气罐进行均匀冷却,再进行灭火,切不可将着火的液化气罐倒在地上。因为液化气罐立在地面燃烧,无论出口是否装减压阀,一般不会发生爆炸,而横卧的煤气罐内的煤气会经瓶口流出,膨胀250—300倍,燃烧时产生高温,导致气瓶爆炸伤人。


●如果慌乱中不慎把液化气罐碰倒,一定要及时把它竖起来。


问题5、平时使用时注意些什么?


●搬动液化气罐的时候,特别是在上楼或下楼的时候应该轻拿轻放,不要用力碰撞挤压,这些都会给液化气罐造成安全隐患。


●液化气罐的摆放要直立,切不可将钢瓶放倒使用,避免受到猛烈震动,罐身上也不要放置物品,发生火灾后以免引燃。


●每次做完饭后都要关好阀门,以防泄漏。


加入燃气安全志愿者社群,与三千余名行业伙伴学习和交流,共同为燃气安全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回复“求邀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