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问笔记之中国机床行业还有救吗

 肖毅冥海 2018-04-15

   

本圈每月组织工厂改善实践活动,征寻合作工厂,有意请与编辑联系


       听闻中国最大的机床展今年的规模创造了历史最小记录,不禁有感写下了此文。


  2017年,机床行业的两大巨无霸之一,大连机床因为巨额债务违约破产而倒下了,曾经的十八罗汉之一,汉川机床也黯然落幕,上市公司华东数控面临倒闭。屈指数数,烈士榜上还有长征、济一、杭机、联强、三一、耀发(部分企业已经通过重组重生),原先的名优机床榜上,没有被破产或者重组过的机床企业已经为数不多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倒闭的家数则数不胜数。

  

从事管理顾问三年之后,考虑问题的视角和原先截然不同,从仰视变为了俯瞰。现在回过头来评价机床行业,脑海里蹦出的只有三个字:“缺心眼”,机床厂倒闭属于正常,不倒闭是时势+运气。这样说自己热爱的行业,虽说有些于心不忍,但是情之深才恨之切,如果不下猛药,这个行业就要被毁了。说几句狠话,不一定能使所有的工厂悬崖勒马,倘若能骂醒一两家工厂或者一两个机床人,也算是功德了。


  机床行业其实不缺技术,这个观点我一向坚持。但其他的,基本都缺。


  一、缺乏战略思维。


  无论大小企业,市场畅销什么款型机床,机床厂就造什么,一窝蜂而上,大打价格战,直到这款机床无利可图为止。


  一流企业做模式(平台),二流企业做标准,三流企业做产品。机床厂们都是做产品的,有一家想玩平台,用金融+共享模式做机床,快把自己搞崩溃了。做产品的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差异化,差异越大,议价能力越强,很简单的道理,愣是有很多机床厂没有弄明白。请机床厂们掰着手指头数一数,自己工厂里独一无二的机床有几款?


  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是每个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一边是堆积如山的通用机床,一边却满是无人开拓的细分行业市场,风景很奇怪。  


  二、缺乏客户思维。


  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事在机床行业比较罕见。我讲述的以下这些现象,在机床行业如同家常便饭:客户希望机床能随意移动,方便快速拆分、组合生产线,答案是做不到;客户希望产品换型的时候,机床能实现快速更换工装夹具,回答是请自行设计改装;客户希望到工厂来验收生产线,答曰安装太费时间,何况还要拆掉再运,太麻烦了......


  君不见,如果机床厂能搞定客户希望做到的这些合情合理、而且能提高产品含金量的事情,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不是一两点,何愁没有产品差异性?何愁不能卖高价?何愁不是国外机床的对手?


  反而客户的一些无理要求经常能够得逞,要求零设计费做整体解决方案,要求赊欠货款买机床,要求延长售后服务期限,要求售后服务无条件随叫随到,等等不一而足。随便满足这些无理要求,等同于破坏了行业的生态环境,每次客户在商务上要求进一步,机床厂们就退一步,等到退无可退的时候,怎么办?其实也基本上没有什么路好退了。这些无理要求无非是客户作为议价的一种手段,拒绝反而属于合情合理,而且不但不会吓跑客户,反而会让客户对企业产生尊重感,君不见国外机床强势名企的高价方案、全款后货、出门开始计算服务费?


  客户绝对不是上帝,客户只是由一些有着七情六欲的人组成,选择合适的客户比盲目让客户满意更加重要。


  三、缺乏标准思维。


  机床厂的各种环节都缺乏标准,有几个机床厂的研发和工艺导入了FMEA?有几个机床厂的装配工位严格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工作?有几个机床厂的售后服务制定了本厂的标准维修手册?有几个机床厂向用户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标准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有几个机床厂营销部制定了销售标准作业和标准话术?有几个机床厂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是敷衍了事的?


  这里我真的很奇怪,一个极度缺乏标准的行业,怎么有底气在竞争越来越残酷的世界里活下去?技艺高超的老师傅们都老去了怎么办?其他行业盛行的5S、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乃至卓越运营,我都不好意思提,这些管理的基础之一都有标准化一项,标准化做不到位谈何其他高层次的管理?缺乏标准思维,即便导入各种管理,也不过是驴粪蛋子表面光。


  四、缺乏因果思维。


  机床厂们做事一般没有刨根问底的习惯。凡事不去寻找发生的根源。机床出现故障,往往只是派服务人员去更换零部件,而不是去反思自己的设计有没有问题,制造有没有缺陷,客户使用机床有没有误区,客户有没有定期维护机床。机床使用说明书一般只是摆设,不要说能指导维护、维修,连指导如何操作,不是专家肯定看不懂。大量的维修事务,其实大多数可以通过预防性措施来避免产生,即使发生了也可以通过提供作业视频的方式来解决,现实当中,常常连灯泡故障的小问题,都需要机床厂工资不菲的工程师们登门更换,机床厂们不算这本帐的吗?


  有一件非常好笑的事情,无论客户24小时使用机床,还是8小时使用机床,免费售后服务的时间居然都是一样的。现在大家都有私家车的吧,汽车根据使用时间或者行驶公里数来定售后服务期限,哪个期限先到,收费服务便开始;运输行业,货运费根据货物的重量或者体积收费,哪种收费高就按照哪种方式核算。这么对比一下,机床行业是不是都是憨大?


  五、缺乏共赢思维。


  用赊销战术摧毁同行,用低价战术让同行无利可图,尽管杀敌八百,自伤一千。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天天都在发生,从巨无霸到村边小厂,尽皆乐此不疲。


  压榨供应商,动不动拖欠供应商半年甚至一年的货款,行业内甚至有企业采用了没天理的债务豁免条款,说好的同甘共苦呢?每次有机床厂倒闭,倒的不是一个工厂,而是一连串的大小企业。连呼和浩特环球这样的部件大厂,在这样的生态圈里也那一生存。


  有人说:财富如水,一杯水,你可以独享;一桶水,你可以放在家中;但如果是一条河,你就要学习与人分享。还有人说:成大事者不吃全鱼,如果天下的钱都让你一家赚走了,别人都没钱了,你还赚谁的钱?又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机床行业依然没弄懂。


  六、缺乏价值思维。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看不出机床企业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慈善榜、公益活动、共享活动等等,基本和机床企业绝缘。


  作为企业,内部需要提炼价值,去除七大浪费、不稳定和不合理现象,激励和善待员工,才能让企业处于健康状态,毕竟无论如何,活不下去的企业只会害了员工、供应商和客户。正因为不屑去做,或者没有做到这些,机床厂们纷纷倒闭。


  讲到社会价值,在外部,机床厂们的倒闭,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拖了高铁、基建、手机、家电、汽车等优秀中国制造的后腿,挺不起腰杆的中国制造名单中一直有“机床”两个字。机床行业不是一个容易投机的产业,没有一个态度端正的价值观,要想有作为,难度真的很大。


  说了六大缺,还缺什么呢?正是“缺心眼”,这六大缺的字里行间写满了“缺心眼”三个字,机床企业们缺乏用智慧观察世界、融入世界的心眼。


  是制造业快速腾飞时代造就了机床行业曾经辉煌一时的盛世,并不是靠自身努力。机床行业似乎与世无争,仍然优哉游哉地活在十年前的世界里,自娱自乐,与世隔绝,既不自我升级,也不积极走向世界,这样下去,真要成为活化石了。


  难道机床行业真的没救了吗?当然不是,智能制造时代,机床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端正思维、理顺管理、脚踏实地、重塑形象,中国机床行业依然大有可为。起点低,意味着进步的空间更加大,不是吗?


  机床行业,请不要,让我们这些粉丝失望,让我们等到花儿都谢了。


  附:本文仅针对大多数不思进取的机床企业,少部分优秀企业除外。欢迎对号入座。


作者金昕炜,制造业生态圈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本圈已建精益群、机床群、生态圈群、机械加工群、自动化群,欲加入的朋友请加主编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