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不好病,你不能怪患者

 鉴益堂 2018-04-15

导读:


生了病,都想“速战速决'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了病,很多患者的心理是:能不手术就不手术,能吃药就不要输液,能好得快点就不要慢的。即使是吃中药,也希望三五付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久拖,“一吃吃俩月”,患者不想,医生也不想。

 

拿吃中药来说,患者期望值增加了,但这不代表患者就能找对医生,好一点的,找中医,“慢郎中”,慢慢治;走偏的,可能会去找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吃不好,也吃不坏。

 

老老实实坐冷板凳

这可“苦了”一些年轻的中医人,初出茅庐的中医学子,毕业后,有一些人感觉才华得不到施展,等不及了,有的选择放弃中医,转行西医,或者另谋他业。


最可敬的,是一批初心不改的年轻中医,老老实实坐冷板凳,钻研医理,精研医术,他们不求能成为专家,只希望自己开的处方,能在短期内取得好的疗效。

 

是啊,莫欺少年穷,默契少年“琼”(美好的)。


经方和时方

经方虽好,也仅是中医浩瀚古方中的一部分,临床中还有时方。举个例子,血府逐瘀汤,一剂,患者安然入睡;暑湿感冒,一剂藿香正气散便可治愈;食积导致的哮喘发作,一剂保和丸便可使症状大减。这些例子不是我说的,是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苏克雷大夫说的,这是他的临床切身体会。

 

上面说的,都是“一剂治愈”或者“一剂显效”的医案。


可是,仅仅一剂,能有那么大效果吗?

 

有,历史上很多医家的书中,都有一剂而愈的医案,薛己、张路玉、江应宿等在书中都有记载,有的说了,上面你说的这三个人,我只知道薛己,那,还是得多读书。

 

开得好的标准

好医生是不唯经方的,时方照样开得好。


开得好的标准是什么?“一剂知,二剂已”,我想,这应该是标准之一。那么,什么才是“一剂治愈”或“一剂显效”的经典时方验案?有人捋出了一个标准,如下:①医家姓名在医案中能够确认;②明确提出时方方名者;③虽未明确方名,但视其药物组成,确为时方者;④非时方原方,已经加减变化,但组成仍以时方为主者;⑤已经化裁,加减药物虽多,仍能体现该时方法度且作用卓著者;⑥与他方合用,取其功效相加或取长避短者;⑦剂量不作为重点参考依据;⑧仅选择“一剂治愈”或“一剂显效”的医案;⑨如果在24小时之内治愈或显效,虽超过一剂,也按照一剂算。

 

上面的标准,够严格了,都是时方,还得一剂治愈或者见效。有这样的书吗?有啊。


《历代名医时方一剂起疴录》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本书可读性强,一个个鲜活的病例如在眼前,读者可身临其境,随历代名医跟诊抄方,耳提面命,醍醐灌顶。


关注我们的读者可能知道,《历代名医时方一剂起疴录》,其实是《历代名医经方一剂起疴录》的姊妹篇。经方的有了,时方的更精彩。


绝不是续集,不是续貂。是“顶针续麻”,互为补充,因为这是作者们以夜续昼地写出来的。“顶针续麻”啥意思?“以夜续昼”啥意思?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原来小编还在打工

真的,我们不要怪患者,患者都想早点康复,恨不得马上好。一剂愈的案例,临床上有很多,比如升麻葛根汤,在《历代名医时方一剂起疴录》中就有。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的眼神不是特别好使,一篇文章看下来,该学习的内容没去注意,倒研究了出“原来小编还在打工”。


武装自己,从《历代名医时方一剂起疴录》开始。


别等到坐诊的时候,提笔忘“方”,“手起刀落”,悔之晚矣。治不好病,你不能说“这届患者不行”。


做个“蛋黄派”

啰嗦一句,临证水平好,你也可以“一剂而愈”。知识储备多了,可以改变认知,你的认知得到位。你可能很努力,也很聪明,但是,“比智商和努力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认知”。


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是获取认知,以及不断升级认知。即使大家都在“经方派”“火神派“,你也千万不要做“速成派”,哪怕做一只母鸡,做一个老老实实孵小鸡的“蛋黄派”。


黑猫白猫,能抓老鼠,都是“好猫”(好医生),口口声声说自己治疗技术多先进,方法多有特色,却不抓“老鼠”(祛病根),那可能是一只“妖猫”。


中医不是比谁理论“新奇”,这不是核心;“我的看法比你更深刻,做出的辨证比你更准确,我比你更有把握治好病”,这才是核心。


(扫码下单)

推荐书:《历代名医时方一剂起疴录》。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