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半瓣花上阅乾坤 2021-08-29

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其实反映了她的诗歌观念。

1.我们需要搞清楚陆游的诗歌是什么风格。

陆游,南宋著名抗金诗人、词人,其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沉郁悲壮,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因为唐诗是诗歌史上无法跨越的一道高峰,名家辈出,而且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了超高的成就,所以宋人想要作诗就很难再超出唐诗的框架范围。宋人只能在风格上另辟蹊径。所以唐诗和宋诗的风格对比比较鲜明:唐诗丰腴,宋诗瘦劲;唐诗重情韵,宋诗重理趣。可以说各有千秋。但是,一般人还是觉得唐诗比较好。

唐诗就像一个人的青年时期,青春激昂,奋发向上,充满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宋诗就像一个人的中年时期,深思熟虑,哲理深刻。正所谓“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就陆游而言,他仍然是在向唐诗中的高峰前辈学习,陆游的诗,豪放似李白,沉郁若杜甫,应该说是有效地吸收了“诗仙”和“诗圣”的营养。据说其诗《临安春雨初霁》传入皇宫后,皇帝也十分赞扬,于是将“小李白”之誉冠于陆游。

但是,即便如此,一流的诗人另辟蹊径,自成一派,如李白,如杜甫。二流的诗人学习能力超强,能做到酷似。在这方面,陆游未能有所发展,虽然学谁都学得惟妙惟肖,但毕竟是向别人学习。故而已落中乘。

南宋诗人兼诗论家严沧浪在其《沧浪诗话》中说: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代的诗人就很容易被鄙视了。毕竟好东西都被唐人开采得差不多了。“学我者死”,陆游差就差在这里。

2.我们需要搞清楚林黛玉喜欢的诗歌是什么风格。

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也不喜欢陆游的诗。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林黛玉推荐给香菱的,都是唐代诗歌里面最高峰的人物,可以说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

从王摩诘到老杜再到李青莲,充分说明了她对于“情韵”的重视。而且这个顺序不能错,王摩诘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神韵”,清初诗论家和诗人王士禛就非常推崇这种诗歌风格,由此建立了“神韵派”,且最推崇的就是王维。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神韵派讲究诗歌创作要朦胧含蓄,吞吐不尽,好象有言外余情,深意寄托。这和林黛玉的诗歌观念是一致的。而且和林黛玉整个人的气质也非常像。薛蟠喜欢林黛玉的风流婉转,贾宝玉喜欢林黛玉的风流蕴藉,都是因为她整个人就体现了这种诗画一般的气质。

再到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也充分说明了她对于严羽“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认同。也可以说明林黛玉是真正懂诗的人,是一个清高无比的人,要学自然要从最好最源头学起,她自然看不上陆放翁那样的。

3.最后,林黛玉作为娇滴滴的一个大家小姐,自然喜欢的是那种婉约一些的诗歌。

林黛玉和贾宝玉志同道合,都认为古代那些什么“文死谏,武死战”之类的人无比讨厌,觉得他们沽名钓誉。所以不太可能理解陆放翁的那种高贵情操。这是非常符合她的身份的。作为足不出户的大家小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含蓄婉约的,怎么可能喜欢那些“浅近”的诗作呢?

当然了,这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毕竟她也没有否定李杜。只是基于个人身份立场,她更容易喜欢王维的诗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