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异的习俗习俗——你见过这样的瑶族吗?

 楚中元 2018-04-15


这是越南的瑶族,被称为“白裤瑶”,但是却只见他们穿着黑色的裤子,所以小编认为他称应该叫做“黑裤瑶”。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们的牙齿是黑的,在我国云南的瑶族以前都有镶金牙或者银牙的习俗,据老人所说,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有钱的人就喜欢去镶牙齿,而且笑起来金灿灿或者银闪闪的,煞是好看。

但是图中的“黑裤瑶”的黑牙,目前还没有资料显示为什么会染黑牙,“山海经”里倒是记录过有一支民族是染黑牙的。

后两张是钱瑶,都是越南的瑶族支系。


这是越南的钱瑶。


附:

越南高平钱瑶的传统社会组织及其变迁

●[越]李行山/著 廖玉凤 范宏贵/译

[提 要] 本文论述了越南高平省钱瑶的乡组织、宗族、家庭等传统社会组织及其变迁。[关键词] 钱瑶 传统社会组织 乡组织 宗族 家庭 变迁

越南高平是与中国交界的一个北方山区省,是赫蒙族、瑶族、岱族、侬族、京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瑶族在高平约有6万5千人,其中钱瑶占1/3。高平的钱瑶集中在三湖、银山、原平各县。钱瑶是瑶族地方支系的称谓,其特点是妇女穿蓝靛色花纹裙,蓝靛色长衣,在衣领后面钉几枚铜钱。由于居住在深山地区,高平的钱瑶还保留着很多本民族的特色,其中有各传统社会组织。本文只提及瑶胞的一些传统社会组织如乡、宗族和家庭。

乡组织

以前,高平钱瑶经常过着从这里迁到那里的移居生活,他们的村庄规模和地点常改变。虽然如此,也有许多乡的瑶胞用钱买田地定居,比如费尔独村(原平县体育乡)、板扣港(三湖县泊布乡)、板那班(银山县中和乡),这些地方只有10—15户居民,但已组成公社,而瑶语叫做“董若烟热”(大家共社)或“董若种浪”(大家同村),并得以根据以下原则组织和管理:

每个公社有谋生的山林、河流、土地面积和居住范围、狩猎和开发林土产。公社里的居民只能开发和使用公社范围内的土地和天然资源。因此产生了许多关系到使用土地和保卫天然资源的社规社约,现在还留存在一些村庄中,比如规定在坡地的耕作时间,禁止在有竹子和珍贵林土产的区域开垦,禁止开发和砍伐森林资源,谁违反要设酒席请村民吃,罚款或罚劳动,如果故意违反就逐出公社。

每个公社是一个从管理使用土地,开发天然资源到维护风俗习惯的自治组织。已购买或自开垦的田地属于家庭长期所有;坡地只能在耕作期间有所有权,不耕作时坡地、园林的所有权都属于全公社。只有山林、河流是公有的,所有的公社成员都可开发并有保卫的责任。对其他地方的人来开采本公社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则严格限制。例如,其他地方的人想进入公社就要得到本公社群众的同意并要求按公社的习惯完成各项工作,如参加土地神,缴纳公益金,为互相团结帮助作贡献,而且还要执行公社的个别规定。例如三湖县高尚乡桂龙村,以前有个习俗,新来刚加入公社的人,两造生产后要根据经济能力杀猪、杀鸡请村民吃喝一餐。

每个公社有个头人称为“舟昆”,在一些大公社还有些人充当“舟昆”的助手。公社头人由村民聚会商议选举并要求有威信,懂供祭,熟悉各种风俗习惯,有看农历的经验。公社居民把公社头人视为“公道”、说话有道理、“善于判别是非”的人,因此选举“舟昆”很热闹。公社头人有以下任务:

1.带领群众生产劳动,组织保卫庄稼,保卫公社的天然资源,组织做各种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工作。2.在生活中,头人“舟昆”有责任排解纠纷,维护各种风俗习惯,注重巩固团结精神,为公社的青年嫁娶、升职¹仪式作证人。

3.在信仰礼仪中,头人“舟昆”要在迎春、祭祖中带头组织祭盘王和举办各种关系到农业的礼仪。除了头人外,还有一些人是政权的代表如“波吞”(村长)、“峒董”(联络人)和一些其他人。这些人由上级政权指定,做各种行政工作,如收税、招兵等。因此,公社的突出特点是两重机构共存:自己管理自己和政权管理。其中自己管理自己对公社的存在起决定作用,这是钱瑶公社与当地各民族乡村组织之间基本不同之处。那个时代的各民族乡村组织只有行政机构,也就是根据行政法管理土地和处理各种案件的执行机关。虽然在高平也有钱瑶人根据乡村模式组织居住,但数量不多。

高平钱瑶人的公社已存在很长时间,在他们的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出现了许多新规章和新礼仪,如在年初祭供公社庙礼,消灭昆虫礼,为保护公社的庄稼组织集体围猎,由于公社的努力,瑶人传统的互相帮助的各种形式得到维系和发展。因此“背工”(互相换工)、“董若准园”(共同劳动)、“长卡”(互相帮助)、“帮章磨”(长期借钱不要利息)等各种形式依然存在。公社严格限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文化,处于闭塞的环境中。

根据高平很多钱瑶老人讲º,钱瑶公社的形成不清楚是在何时,但本世纪50年代已存在。进入60年代的时候,越南国家主张成立合作社,生产资料公有化,同时组织选举合作社主任。钱瑶的公社转成合作社组织,公社领导人成为合作社主任,既操持乡工作又代表政权监察行政工作。钱瑶原有的心理是想共同协商并共同干活,合作社组织在建设新生活中营造了团结精神,如接触进步科学技术,产生了文明生活。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对兄弟民族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公社时期,他们生活在闭塞孤立的环境,社会生活都依靠风俗习惯维持,而在合作社的作用下,国家的政策作用开始有效力,一些纠纷或非法行为得以按行政法处理。合作社组织有以下特点:

1.合作社是与地方其他合作社有关联的一个生产单位,在合作社里不只是有钱瑶而且还有其他民族的社员。这是与各兄弟民族交流经济、文化的基础。

2.合作社管委的正、副主任和队长,都是在社员大会上由社员选举产生。另外还有通过管委会和社员由上级委任的保安队。

3.合作社范围内的田地,资源和河流属于集体所有,社员的权利平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反之,不劳即不得。

4.民族的各种村规习俗和礼仪几乎只在宗族和家庭中起作用。

1986年后,国家主张转向新机制,发展家庭户经济和市场经济,合作社组织,在高平省钱瑶地区转换成现在的乡。与合作社组织比较,乡组织近似公社组织,但更进一步是为发展生产力和为家庭户创造条件。乡组织还允许恢复和保留钱瑶的一些在合作社时期已废除的乡规习俗、礼仪。乡的组织模式如下:

乡里公事的执行者,同时是政权的代表,乡长、副乡长、会计、出纳,都是乡民选举的。乡的要求标准是,公社的头人,新加的标准是会普通话,有带领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前进的经验。此外,还有上级指定但乡民通过的保安队,成员在25—40岁之间,具备良好的道德和有高度责任心的人。

每乡有自己的土地、河流和天然资源,其中田和林地按人口和家庭分配,有长期所有权,种植农林产品,还有共同的河流、池塘、山林,大家都有责任保护。

乡的社会关系根据国家的行政法和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得到运行,一切违反道德的行为和纠纷都由乡管委和族长按法律和公共乡规处理。

每个乡不仅有钱瑶而且还有其他民族居住,但钱瑶占大多数并在管理中起主干作用。

总之,高平钱瑶的居住区域组织从过去到现在存在以下模式:公社、合作社和现代乡。各个模式的特点分别是管理机构和生产资料所有形式。每个模式在保存和发展瑶胞的文化特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宗族

宗族是瑶人的传统社会组织之一,是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的一个大家庭。宗族称之为“扎楼”,是从“拼”(姓氏)分支出来的。高平钱瑶有以下姓氏:赵、李、盘、周、邓,但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宗族起重要作用。宗族的居住范围要看乡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多数乡有许多宗族,但也有的乡只有一个宗族。一般一个宗族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联系和互助。每个宗族有个头人叫“扎楼昆”(族长),由各家庭成员共同商议选举产生。族长家是设置宗族供桌和祭拜用具的地方。族长家还是共同祭拜、学舞会和为宗族青年升职的地方。族长是有威信、通晓乡规、懂祭拜礼仪,有责任帮助各家庭成员在生产、醮祭、结婚、分财产、维护习俗和教授青年供拜技艺的人。如果乡组织的头人有责任管理乡里的群众其中包括其他宗族,头人就要承担宗族范围内的许多工作。

高平钱瑶同胞的宗族是一个多辈份的人组成的家庭。兄弟辈的次序关系按年龄和辈份得到尊重:同辈份的人先出生的是兄(姐),不同辈份人则小辈的人要尊重长辈。为了寻找宗族的根源,人们使用字辈如福、金、文、进……来指宗族内不同的辈份的男性。他们认为所有的宗族成员都出自一个祖先,是一个祖先的子孙,但实际上受两方面的约束:一方面是同血统的兄妹关系,同宗族的男女不能互相嫁娶:另一方面有共同的“扎楼勉”(宗族鬼)的心灵,他们认为,同宗族的基本标志,是具有共同的“扎楼勉”和维持宗族存在的风俗习惯、规约、礼仪等共同文化特点。因此,钱瑶的宗族不只是有血缘关系的成员,还有没有血缘关系但举行过入宗的成员。另方面,虽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但已做了分宗支礼仪就被视为旧宗族的人,可以与旧宗族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结婚。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但得到宗族内群众同意入宗族就被看作同宗族的人,子孙不能互相订婚。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瑶族社会中有两亲兄弟但不同姓的情况。与乡组织比较,宗族组织变化更少,因为这个组织基于宗族鬼的心灵基础上。实际上宗族的物质基础只有宗族鬼的供桌、家谱、一幅“行非”画和宗族供拜用的各种工具如一只鼓、一个锣、一个饶钹、两个铃。虽然这样,宗族仍从这代传到那一代长期存在。通过对一些宗族家谱的研究,比如原籍板章(原平县成功乡)盘姓宗族距今已有六个字辈的五轮,还有那该村(三湖县彭泽乡)距今存在五个字辈的三轮(200多年)。虽然有一些宗族已消失,同时许多新宗族形成,即从一些大宗族常称宗族之源分离出来产生的。尽管新的宗族分离出来但内容和组织形式和其他宗族一样,新宗族的祖先鬼从脱离旧宗族的新一代算起。在每个宗族中只可能看到家庭成员在数量上的变更,在这个阶段家庭成员很少,但在历史阶段又很多。这种情况不是由各家庭的分离、加入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变更和可能把大家庭分为小家庭。另一方面瑶胞的宗族不是成立新宗族组织而是一个姓分成小支,因此瑶胞的宗族数量几乎不变更,只在逐个历史阶段宗族的数量有变更。由于变更小,宗族有可能维持和继承瑶胞的许多文化本色,特别是保存各信仰礼仪比如做滕、度师、挂灯、热跳、勒面等。

家庭

家庭,钱瑶话叫做“标”,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有血缘关系的生产单位,同时是反映和维持民族文化本色的基层单位。经过实地调查,可看到,高平钱瑶的家庭是父权家庭,包括共同生活的几代人,其中最多是4代,最少是2代,平均3代。从前在公社时期,钱瑶的家庭是多成员的大家庭,并且居住很近以便互相帮助。虽然人多但他们生活很和顺并尊重辈份次序。家庭的组织性得以体现在每个成员的作用和地位上,特别是主人的责任使家庭的各种职能得以实现。家主是父亲,父亲死后由长子接替。家主是地位最高和在重大事务中起主要作用的人。田野、坡地和家庭事务通常有严密的分工,所有的男人,首先是家主要操持维修房屋和家畜围栏,制造和购买农具,还要操持供祭、买用具和教育男孩子。妇女的工作首先是饲养猪、鸡,做饭,种植棉花,织布,做蓝靛,缝绣,教育女儿。孩子按年龄、性别要帮助大人照看小弟妹。

关于高平钱瑶家庭所有制方面也如同地方各少数民族的家庭情况一样,除一些私人的装饰品,和用品以外,所有的田地、园地、房屋、家畜禽都是共同财产,同住一家就要同吃、同做,所有的财产和劳动产品都是共同的。可是,家庭成员不互相依赖,在工作中谁都自觉,不分你做多或做少。他们认为,家庭人多而且互爱就是福气。

家庭是一个直接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地方。进入高平钱瑶的乡村,会看到共同的物质文化,如村庄的布局,各幢房子分布的道路。但如果进入哪一家就会看到更具体的带有民族的东西如供桌特点,食宿生活用具的布局,只有在家庭中共同生活才能看到瑶胞的家庭在维持文化特点的作用:

—继承许多传统饮食,包括酸肉、瞏肉、各种饼、黄酒、醮酒等。

—传授种植棉花、蓝靛、织布、剌绣印花裙染蓝靛以及与生产、生活和治病有关的技艺。

—维持与家庭生活有关的风俗习惯,如子女不能与父母争吵,兄弟不能漫骂,夫妻不能互相打架,招婿认养子等等。

—保存各种信仰礼仪,如供拜、升职、各种关系到农业的礼仪等。

几十年来,高平钱瑶的家庭在规模方面有一定的变更。以前,每个公社只有几个家庭,但每个家庭中的成员数量不少于10人,喜欢与不同关系的成员共同生活,如养子的父母、夫妻、子女,儿子夫妻俩及其子女,女儿夫妇俩及其子女,甚至子女的岳父母。在三湖县彭泽乡还存在一片宽阔山地,靠近一个山岭,但已丢荒多年,


它有个名字叫“姐耐模种薄”,意思是12兄弟共同种的山地。根据许多邻乡的老人讲,12兄弟种旱地作物,已有妻子儿女,但还在一个家里共同生活。如果真如此,这是个多人口的家庭,有50个成员以上。

与过去不同,现在已不存在多对夫妻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因为,在发展家庭户新经济的条件下,夫妻的能力无法发挥。通常一对青年夫妻有自立的基础,就分离出去,自己成立小家庭。小家庭包括一对夫妻、子女和父母或只有两位老人,因此家庭中包括养子,只有5—10个成员。在分开居住时,田地和家产也要分。新分离出来的家庭与原家庭的关系只有按习惯互帮互助。家庭成员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没有变更,只是拓宽了夫妻间在解决和承担家务中的平等关系。在公社时期,家庭事务几乎是丈夫决定,妻子是丈夫的服务员并按其决定行事。现在妻子一方面帮助丈夫工作,同时参与商议,与丈夫共同决定许多事务。有些家庭妻子还参加社会工作如教学,得以选入乡管委会,做团体工作。

乡、宗族和家庭有互相关联的社会组织的形式。家庭是其中的细胞单位。乡按居住地域组织起来,所以常随着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变更。从19世纪末到现在,高平钱瑶的传统存在以下模式:公社、合作社和乡。每个模式对瑶胞的文化都有一定作用。与乡不同,宗族、家庭是带有血缘性的组织,变化很少,几乎只在不同时期成员的数量有变化,因此,宗族、家庭有保留民族文化特点的可能。

乡组织、宗族、家庭的特殊性通过建立原则和活动机制表现出来,乡组织有公社模式是对高平钱瑶批准的,与生活、保卫资源相关的规约,通过习俗、习惯法体现出来。在宗族中有共同的鬼和各成员之间关系准则的观念,特别是完成各种共同的礼仪。除了同一地方的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的共同特点如父系家庭,长幼尊卑次序外,钱瑶的家庭还表现了他们的文化特征。由于在维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出来的问题是在现代化的事业中,瑶胞如何保存和发挥传统的社会组织的积极因素。


注释:¹瑶语升职叫“挂灯”或“斗塞”是瑶人男子成人后由低到高的升职仪式。º如三湖县彭泽乡该板村的老人赵爱心和河效乡那兴村的赵文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