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市说--李俊玲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15

 明朝时北京崇文区东小市一带曾经是一片水域,因长满了苜蓿草而被叫做苜蓿园。到了清代,三里河干涸,这里成了陆地,人们在这里摆摊设市,以卖旧货为主,人称小市,当时分为南小市和东小市,南小市又叫估衣市,专卖旧衣服。《宸垣识略》中记载:“东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货旧物者萃焉,惟估衣最多。”所谓“寅卯二时”也就是凌晨三点到七点之间,因此民国二十二年(1933)编制的《北平地名典》中,其名为东晓市。因为这里的买与卖都是在朦胧夜色中交易,蠕动的人堆影影绰绰像鬼影一样,而且这里的货物大多来路不正,买卖双方在袖筒里拉拉手,捏捏手指头,三瓜俩枣就甩货了,所以老百姓称它为“鬼市”。这个在乾隆年间就形成的市场,在北京相当有名气,就连大名鼎鼎的纪晓岚也与这里发生过关系。据传,纪晓岚的大烟袋锅子让人偷了,家里人都很焦急,但纪晓岚却不以为然,吩咐道:“明儿清早上东晓市瞧瞧去。”果然,第二天后半夜,家人就把那著名的大烟袋锅子从东晓市重新买回来了。

东晓市出名还因为这里曾经有个被穷人称作“避难馆”的小茶饭馆。早年,从 腊月二十三开始,直到大年三十都是债主讨债的日子,一些避债的人便找到了这么一个僻静之所,这里有吃有喝,同病相怜的人互相诉说着苦忠,直熬到年三十的饺子下了锅,他们才敢回家。所以在老北京穷人中有句口头禅,叫做“要了命的关东糖,救了命的煮饽饽”,这里的“煮饽饽”就是煮饺子。

在东晓市街中间路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药王庙,建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别小看这座庙,这可是大太监魏忠贤的生祠,崇祯年间赦封为药王庙,为了区别于北城的药王庙,而称此为南药王庙。每年农历四月中旬到二十八日,这里的庙会最热闹,人们到这里除了祭拜庙里的伏羲、神农、黄帝,以及扁鹊、张仲景、华佗等名医外,还可以在庙外购买日用品及各种京味小吃,据说这里的蜜贡别具风味。到民国时,这里更加兴盛,成了操纵京城百货行情的市场。1950年在庙址上建起了北京第十一中学,现在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晓市街里还有一所闻名全国的金台书院,它的前身是降清明将洪承畴的私宅,取名洪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这里办起义学,收家境贫寒的学生读书。后来创办者想在空地新建房舍,当时洪庄主人洪承畴之孙奕沔内心不快,却假意上疏皇帝。愿意献地办义学,康熙皇帝看了奏折,对奕沔大为嘉奖,批了个准办,并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特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弄得奕沔无耐,只得将园子献出。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书院改为顺直学堂,几经易名后,现为崇文区东晓市小学。1984年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