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三○六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4-19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卷目录

 广州府部汇考八
  广州府公署考
  广州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六卷

广州府部汇考八

广州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
广州府治 在高第街。
广防厅署 在清水濠。
广粮厅署 在水母湾。
理刑厅 建设在濠畔街。今改为城守中军衙门。
经历厅 在高第街。
督院公署 康熙元年,移驻省会。价买民房。建设卖麻街。
抚院公署 建设在靖海门内官渡头街。提督公署 今在盐步头街。
布政司公署 建设在卖麻街。
按察司公署 在清水濠。
盐驿道公署 在高第街。
都使司公署 建设在新桥市。
粮储道公署 在清水濠。
督学道公署 建设在水母湾。
布政司经历厅公署 在卖麻街。
照磨厅 在贤乐巷。
理问所 在贤乐巷。
按察司经历厅 在清水濠。
知事厅 在清水濠。
照磨厅 在清水濠。
广州城守公署 在小市街。
广州府左卫 建设在濠畔街。
广州府右卫 建设在濠畔街。
广州府前卫 现在玉子巷。
广州府后卫 现在竹栏门。
盐市司 建设在大新街。
南海县治 建设在晏公街。前为大门,为仪门,中为大堂,后为二堂,后衙三间。后衙右为西厅。二堂左为东厅。大堂东西二皂亭,大堂西房为内库。仪门外东为迎宾延益堂。又东为土地祠。仪门外西为监房。大堂西直至北,为各吏房舍,东亦为各吏房舍。内后衙三间,东厅一间,延益堂、土地祠一间,俱系县令陈万言于康熙七年捐俸创建。
戎粮厅 在晏公街,县署之东。
捕厅衙 在县署之后贤乐巷。
儒学公署 在晏公街,县署之东。
预备仓 有二:一在府城外;一在黄鼎都宁口村。
贮备粮米仓 在晏公街,县治之东。递年贮备本色。
贮备库 在晏公街,县治右。
番禺县治 顺治三年丙戌冬,两藩恢粤。知县杨交泰择地措赀移建新城。小东门内清水濠街署县事。知县金永耀、知县蒋如松相继捐赀重修。知县彭襄重加修,建堂之东,有礼、兵、工各房廨舍,仪门外建土地祠,衙之西有库房仓舍。戎粮厅 旧在县署内东北。两藩恢粤,移于新城。未建定署,俱本官自行捐赀,租赁房屋,以为衙宇。现在详请创建。
捕厅 旧在县署内东南,皇清移于新城。向无定署,皆自行赁住民房。康熙五年,典史汪璋择地于小东门内水巷,原督标遗下倒塌官房一所,共十三间,复捐赀买置民房三间,凑为门户,用工料银二百四十馀两,创建公署衙宇。左为土地祠,右为书办房。
税课司 在小新街。
柔远驿 原建设在城外十七铺。
预备仓 在府城东。宋天禧四年,荆湖、广南皆增制常平仓,今沿其法。
恒裕仓 在今县治后。康熙四年建,收纳本县粮米,递年积谷。
石龟仓 在今粮道前。收贮各属解到米谷,原设仓夫四名。
永丰仓 在水母湾。顺治十八年建,今在素波巷。康熙四年改建。
耳房库 在县堂西
养济院 有二:一在府城内,一在府城东。惠民药局 在府城西。明成化中建。
漏泽园 有三:一在府城大北门外,一在小北门外,一在东门外。
外州县
顺德县治 明景泰三年开设。天顺三年,知县崔瑀始拓而修之。中为正堂,左为仪仗库,右为架阁库。东西列吏舍,后堂北为知县廨,西为县丞主簿廨,东为典史廨。仪门外西为监房,东为土地祠,大门外为申明、旌善二亭。正德己卯,知县丘道隆重修。知县方攸跻建库楼于旧库东。大门上为谯楼。嘉靖中,督学张希举并申明、旌善二亭为一,其东改为兴贤社学。隆庆间,知县胡友信重修。
察院 在县南门外西一里。
布政分司 在县治左。
按察分司 在县治右。
兵备道 在县治南。
公馆 在南门外碧鉴。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东。
僧会司 在宝林寺。
道会司 在元真观。
河泊所 在县治南。
白沙巡检司 在县西南白沙村。旧白沙寨,明洪武三年改。
中堂巡检司 在县西麻涌村。旧名中堂寨,明洪武三年改。
预备仓 在城西南隅,名广有;在东莞千户所,名永盈;在大鹏千户所,名大鹏。
养济院 有二:一在县城东,一在县城南。惠民药局 旧在县右直街。今废。
漏泽园 旧在县城南山川坛侧。今废。
东莞县治 即旧保安县。唐至德二年,易以今名,明因之。正统间,知县王尚㻞重修。景泰二年,燬于寇。天顺六年,知县吴尚忠重建。中为正堂,堂左为典史厅,右为库。东西为六房,承发铺长。后堂北为知县廨,迤东为县丞廨,迤西为主簿廨,东南为典史廨。仪门外为土地祠,为监房。大门外为申明、旌善亭。隆庆二年,知县张镗重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李文奎增修。
察院 在县治西。即军署局废址。
布政分司 在县右。
按察分司 在县左。
海道 在县南头东莞所。
府馆 旧在城隍庙右,今改迁于资福寺右。阴阳学 在上清观右,即嘉靖庙故址。
医学 在革桂,即关王庙故址。
僧会司 在资福寺。
缺口镇巡检司 在县西南缺口村。明洪武四年设。
京山巡检司 在县东北。旧在茶园寨。明洪武三年改巡司。十九年,都指挥花茂奏迁于京山村,遂改今名。
马冈巡检司 在县南容奇堡马冈村。明洪武三年,在本都小湾堡开设。
马宁巡检司 在县南马宁堡,旧马宁寨。明洪武三年改马宁巡检司。巡检乔按坦创建。都宁巡检司 在县南。旧西淋寨。明洪武三年改。
江村巡检司 在县西江村。
紫坭巡检司 在紫坭堡。
预备仓 有三:一在城隍庙左,名丰盈;一在都宁;一在马冈。
社仓 十有一:曰大良,在宝林寺内;曰鹿门,在本村社学后;曰逄简,在中村;曰古粉,在桑麻村灵官庙;曰容奇,在余滂家庙;曰冲鹤,在本村;曰羊额、小湾,俱附大良。明嘉靖间,知县曾仲魁建。养济院 按《县志》:在金榜山下。明弘治间,知县吴廷举建。中为堂,左右列创孤贫房舍,凡二十楹。岁久圮,叶初春重修。
漏泽园 在金榜山北。
从化县治 明弘治七年,知县刘弘创建。其制中为正堂。后为后堂,为知县廨。东为典史厅。右为库。堂东西列以吏舍。前为仪门,东为监房大门,外为申明、旌善二亭,为榜房。岁久倾圮,嘉靖三十年,知县吕天恩重建。后知县段裘复修。万历二十九年,知县葛怀德重修。
察院 在儒学左。
按察分司 今废为民居。
流溪巡检司 在石潭村,旧流溪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预备仓 在城隍庙左。
养济院 在城北三里。
龙门县治 明弘治九年,于旧龙门巡检开设。其制中为正堂,堂后为知县廨,左为典史厅,旁为吏舍,为监房,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外为申明、旌善二亭。正德中,知县赵华修葺。万历二十五年,知县江化鲤复修。
布政分司 在县东北。
分守岭南道 在布政分司左。
府馆 在东门内,即旧仰山寺址。
上龙门巡检司 在黄沙坳。
预备仓 在儒学右。
际留仓 在县西。
养济院 按《县志》:在东郭墟。知县李万宁建。今颓废。
演武场 按《县志》:在东门外。堂三间,前捲蓬一座,东西孔道,左义勇祠。知县李万宁植松千株。今废。
新宁县治 明弘治十一年创建。其制中为正堂,北为后堂,为知县廨,东为典史厅,西为库。前序列六房。仪门西为监房,东为土地祠。大门为谯楼,左右为申明、旌善二亭。
布政分司 在县东南。
按察分司 在县西南。
府馆 在县西。
阴阳学 在布政分司右。
医学 在县南门街。
望高巡检司 在县南。旧褥州巡检司。
城冈峒巡检司 在县西南城冈堡。
海晏场 在海晏村。
矬峒场 在矬峒村。
预备仓 按《县志》:在第三保仓前街西向地。长五丈五尺,宽七丈。后改仓于县署西北。旧仓遂旷废。
常盈仓 按《县志》:在第七保旧仓街。
养济院 按《县志》:在南郊河外。土名白水田。演武场 按《县志》:在南门外山川坛之前。增城县治 汉时开设,历代因之。元季毁。明洪武二年复建。十四年又燬于寇。十五年,知县毕福重建。宣德四年,知县蒋谦重修。万历间,知县林继衡复修。其制中为正堂,左为赞政厅,北为知县廨,迤东为县丞廨,西为主簿廨,东为典史廨,左为仪仗库,右为架阁库。仪门内,东西为狱。两厦东西为吏舍,前为谯楼。大门外,左右为申明、旌善二亭。
察院 在城南大街凤凰山下菊坡书院之左。布政分司 在城南大街凤凰山下察院左。府馆 在城南大街凤凰山左。
阴阳学 在城西北。旧三皇庙故址。
医学 在三皇庙右。
僧会司 在府馆右。
道会司 在僧会司右。
乌石巡检司 在县南甘泉都东洲村,旧乌石寨,明洪武初改建。
茅田巡检司 在县西绥福都。明洪武四年,巡检孙名俊建。
预备仓 在城西北。名际留。
养济院 在县北。
香山县治 宋绍兴二十二年建于七星峰下。元末徙于莲峰。明洪武三年,县丞冲敬仍于旧址创建。成化间,知县朱显,弘治八年,知县黎灿相继修葺。万历间,知县涂文奎重建。二十八年,知县张大猷复修。其制中为正堂,堂后为知县廨,少西为县丞廨,左右为库堂。左为赞政厅,厅东为典史廨。前列以六房。又前为仪门,门外为土地祠,为监房。大门外为申明、旌善二亭。布政分司 在县治东达德街。
按察分司 在县治东北拱辰街。
府馆 在县治南。
阴阳学 在县东。
医学 在县西。
僧会司 在无量寺。
道会司 在武镇街。
香山巡检司 在县北大榄村。旧香山寨,明洪武二年巡检刘显建。
小黄圃巡检司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小黄圃村。明弘治九年知县黎灿建。
预备仓 在县署仪门外。旧黄梁都、三灶、春花园等田,收租助赈,后因军饷不敷,将此田发卖
民间,以充军需。
养济院 在县后冈。明洪武五年建。
新会县治 隋开皇十年创建,历代因之。元末燬于兵燹。明洪武二年,知县吴拳重建。天顺元年,知县陶鲁复鼎新之。其制中为正堂,堂东为幕厅,北为后堂,堂左右为吏舍,后堂北为知县廨,东为县丞廨,西为主簿廨,仪门外,西为监房。大门外,左右为旌善、申明二亭。隆庆四年,知县林会春重修。万历十七年,知县苏眉山复修。察院行署 按《县志》:在县治东。明正统元年建。深二十四丈,广十丈。正堂五间,后堂五间,穿堂三架,东西两廊十四间,仪门五间,大门一间。署后有池。嘉靖二十六年,知县王交于大门外建坊曰岭海、纪纲。万历二十九年重修,至三十五年知县王命璿重修。
布政分司 在县东。
按察分司 在县西。
阴阳学 在礼义坊。按《县志》:明洪武十八年,训术吕金旺建。久废。
医学 在源清坊。按《县志》:明洪武十八年建。后改迁县治西府馆前。今堂宇废,地址易为民居。僧会司 在隆兴寺。按《县志》:明洪武十六年僧会观璹建。天顺七年重建。万历二十一年,僧性明重建。
道会司 在隆兴观。按《县志》:明洪武十六年,道会陈明祖建。永乐元年重建。万历二十二年,僧三乘重建。
沙村巡检司 在县南长沙村。旧在长珠大神冈,明洪武三年,巡检范得成创建。
潮莲巡检司 在县东潮莲村。旧潮莲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沙冈巡检司 在县西长沙村。旧平康都乐里寨。创于余村。明洪武二十年,都指挥花茂徙于沙冈村创建。
松柏巡检司 按《县志》:在平康都松柏山下。明嘉靖二十二年,加置松柏堡巡检。日久颓废。万历四十一年,巡检沈问之重修。深一十六丈,广六丈。
药径巡检司 在县北坡亭村。旧药径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牛肚湾巡检司 在县西何村。旧牛肚湾寨,明洪武二年改。巡检白得创建。
大瓦巡检司 在县中乐都。明洪武四年毁于寇。十年重建。
三水县治 明嘉靖五年开设。通判刘瓘创建。其规制中正堂,后为知县廨,左为典史厅,右为仪仗库,前左右为吏舍,为监房,大门外为申明、旌善二亭。万历二年,知县朱宽重修。十八年,知县俞大有复修。
部院行台 在县城南河旁。
察院 在县学后。
三水巡检司 在县治南隔江三水口。
横石巡检司 在横石岭。
胥江巡检司 在县北。
西南巡检司 在县东南杨梅堡。旧西南寨。清远县治 隋开皇十年创于凤凰台后。明洪武元年,知县陈惟善仍旧址重建。十四年毁于寇,知县郑孔实徙建于城隍庙,基在城内西南察院右。宣德六年知县郑性初、正德五年知县张钦相继修葺。其制中为正堂,堂左为典史厅,东西两庑列以六房。其库房附于堂之夹室。后堂北为知县廨。仪门内西为狱;外东为典史廨,为土地祠,西为礼宾馆。大门外,左右为申明、旌善二亭。岁久圮坏。万历二十六年,知县刘幼学捐俸创建廨舍、后堂、川堂、大门。又改创土地祠。规制焕然一新。
察院 在县治左。
布政分司 在县治东聚星里。
按察分司 在县治北。明正德元年,兵备吴廷举创建。
兵备道 在县治北西门直街。
府馆 在县治左。
僧会司 在龙兴寺。
横石矶巡检司 在县东琶江乡。旧横石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琶江巡检司 在县东琶江乡。旧琶江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滨江巡检司 在县西北池水乡。旧滨江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回岐巡检司 在县西南回岐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河泊所 在县东。明洪武十四年立。今废。医学 按《县志》:在县西。明正德六年,知县张钦改建于洪圣庙。今废。
阴阳学 按《县志》:在县西。明正德六年建。预备仓 有二:一在东琶江乡,一在西下廊山川坛前街。今俱废。
广济仓 按《县志》:在县东北。明洪武二十五年,知县郑孔实建。万历二十六年,知县刘幼学重修。
养济院 在县西。
新安县治 按《县志》:在城之中,位北面南。中为川堂,后为思补堂,又后为县衙。正堂右为架阁库,左为幕厅,厅后为茶亭,为耳库。东为典史衙,堂前东列东司,吏户礼承发;西列西司,兵刑工九房。中为甬道,前为仪门,前为谯楼,又前为照壁。仪门外,东为土地祠,祠前为迎宾馆,前为吏舍,又前为旌善亭,为急递铺;西为狱房,为羁所,前为吏舍,又前申明亭。照壁东西各有馀地,给与民起造铺舍,周以墙垣。皆经始于明万历元年,落成于二年。东莞知县董裕、卜基,本县吴大训鼎建。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叶宗舜重建谯楼。崇祯十五年,周希曜建卧理轩于内署。皇清县治仍旧。因奉迁界,康熙六年,县并东莞,遂至荒废。止存大堂一所。康熙八年,展界复县署县路,一鳌住旧学衙宇,知县李可成到任,环视四旁,圮毁,捐资买料鸠工。修葺头门鼓楼一座,仪门一座,官房三间,六房两廊。康熙十年八月二十一日,飓风大作,头门、鼓楼、官房、衙宇又被倒塌。知县李可成复捐资买料,逐一修复。又在衙内馀地创建房舍二十一间。嗣后十五年、二十五年频遭飓风倾圮,知县张明达、安定枚先后捐俸修治。唯头门、鼓楼尚未葺复,知县靳文谟捐俸修整完固。
分巡道 在城迤西。
总兵署 在分巡道右。
城守公署 按《县志》:在永盈街。明万历十年,署参将游击秦经国建,为参将府。皇清顺治七年,风雨,颓塌。防守府皆赁民房居住。康熙八年,游击尹震捐资修复,堂寝厢庑一如旧制,并建有射圃及亭嗣。是历飓风毁坏,游击蔡昶、林瑞重加修葺,遂成壮观。
官富巡检司 按《县志》:在县东南八十里。旧为官富寨,与福永同改为司,衙宇久坏,莅任者多就赤尾民居。康熙十年,巡检蒋振元捐俸买赤尾村民地,起造衙宇。
福永巡检司 按《县志》:在县西北三十里许,福永村之南,书屯门固戍寨。明洪武三年,改为巡检司。衙宇二座,迁移拆毁。皇清康熙十年,巡检薛震修复。
永盈仓 按《县志》:明正统元年隶东莞,在今县治之后。万历元年,改迁于城隍庙之左。崇祯十五年,知县周希曜详汰。久废。
预备仓 按《县志》:在永盈仓内。今与永盈仓同汰。久废。
大鹏仓 按《县志》:在大鹏所城中,与永盈仓同设。明万历十四年,建仓廒一座。今废。
东莞场盐课司 按《县志》:旧在县南门外山川坛之前。圮废,垂三十馀年。康熙十八年,大使周乾重新修造。在城内学衙之西北隅。
归德场盐课司 按《县志》:在县西北三十里臣上村。今倾圮未葺,仅存土地祠。场官赵锡翰捐俸,置屋于周家村数间暂住。
阴阳学 医学 旧俱在县门左。今废。
养济院 在城外西北。
花县治 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永名建。典史衙 在县左。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养济院 在城北。
狮岭巡检司 在县治西南横潭街。原隶番禺县,明洪武三年建。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割隶花县。
水西巡检司 在县东北水西乡。其地半属从化,半属清远。盗贼由之出没。明崇祯间,议立清从州,不果。后设番,从清守备府。今废。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因立花县,设巡检司,以控扼险,
尚未创建。
连州治 按《州志》:在城内近北。明洪武十四年,郡守王彦铭建。成化元年,郡守朱允修。弘治十年,郡守曹镐重修。中为忠爱堂,左为幕厅,右为仪仗库,两翼为吏舍,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仪门之东为土地祠,其西为狱。大门
之南为承流宣化坊,东西偏为申明、旌善亭。又东为钟鼓楼。堂之后为协恭堂,左右为耳房,东北为库,最北为正衙州守廨。西为西衙州判廨。裁东南为南衙吏目廨。皇清顺治十四年,郡守王彦宾重修。康熙十年,郡守李蕡修复后衙住房三楹,名致远楼,门外修复申明、旌善亭。
察院行署 按《州志》:在预备仓东。明弘治十一年建。今废。
岭南分守行署 按《州志》:在州治西。明正统七年,郡守徐逵建。今废。
按察分司 在州治西南。明弘治十年,曹镐建。阴阳学 医学 俱在州治南。
僧正司 在光孝寺。
星子巡检司 在州四长乡。
朱冈巡检司 在州论富乡。
西岸巡检司 旧在州仁内乡,今迁清莲。去阳山县东十三里。
宜善巡检司 明万历十二年,议裁连州丰泰仓,使设宜善巡检司。在古县。
养济院 在州城东南。
阳山县治 按《县志》:本自唐建,即韩昌黎之旧治也。元末,迁连州四角塘。明洪武十四年,潘浚迁,复故址嗣是。何以信、王珉等先后增修之。皇清顺治九年九月,西寇陷城,官署民居尽为灰烬。
郭升履任,庀材鸠工,重为修复。中为琴堂,堂左为仪从库三间。中奉龙亭。东西二间贮图书册籍。顺治十四年,熊兆师重建。右为幕厅,两翼为吏舍,东西各六间,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仪门之外,左为迎宾馆;右为监房。又前为头门,上为鼓楼,头门之外,左为申明亭,右为旌善亭。堂之后,左为耳房库,右为火药库,中为串堂,又后为景韩堂三间。又后为环翠楼三间,即县令正衙。有厨房在楼外西侧。最后为两松亭三间,中为小堂,北向祀韩公像。楼之左为佩兰斋四间,旧为正衙,郭升改为书斋。右为西厅,即典史衙舍。分司行署 按《县志》:在北门街之右。明正统六年,王珉建。成化八年,陈应龙修。皇清顺治九年,西寇焚毁,仅存荒址。十四年,知县熊兆师捐,资与绅士里老重为修复。中为正堂,左右为班房,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门外有鼓亭,有屏堂。堂后为串堂,为内衙三间。吏书厨役各有小房。其外周以砖墙。司前西南为中军厅草房,二重,各三间。
预备仓 按《县志》:在县衙之东。《旧志》:正仓四间,东西各五间。
社仓 按《县志》:旧未有,顺治十四年建。
阴阳学 按《县志》:旧在县治宣化坊之左。明永乐七年,训术雷济建。
医学 按《县志》:旧在县治宣化坊之右。明永乐十二年建。二学于天顺六年寇焚,止存二印贮库。西寇之后,并印亦无存。
乡约所 按《县志》:在玉虚宫。明万历二十年立。今废。
养济院 按《县志》:陈子芳始建院钓台。赵文祯迁县治北,近山之麓。有房五间。西寇之后,尽为灰烬。熊兆师履任,见其地荒僻,乃于东关外,元帝宫之右,买田一所,建茅房三间。
连山县治 明洪武元年,县丞程清创建。二年,改隶韶州。四年,省县,入阳山。十四年,复设,隶连州,主簿栾本重建。三十五年,典史王大年重修。天顺六年,都御史叶盛等因山猺出没,奏迁县治于鸡笼关内。乃筑城池,疆理县治。当时,缘西贼初平,制度𥳑略,乃覆以茅。弘治十一年,知县林高童易以瓦。中为正堂,北为后堂,东西为六房。后堂北为知县廨,堂东为典史厅,正堂南为外门、重门。其监房在正堂西南。嘉靖四十一年,知县周希文重建。隆庆六年,知县张廷熙重修。万历二十九年,知县林裕阳复修。按《县志》:有川堂,有后衙,有山亭,刘允元退读处也。今废为射圃。
城守 按《县志》:在县之东。旧有守城兵一百五十名,设立营房,俱在城外。自皇清以来,俱在城内民房,设为城守衙门。
公馆 在县南。
宜善巡检司 在古县。
阴阳学 在县南。今废。
医学 在县治西。今废。
预备仓 在城南。废。
养济院 在县城西。废。

广州府学校考

        《府志》本府
广州府儒学 在郡东南门内。初西城番市通衢,旧有庙。宋皇祐二年,经略使田瑜徙于郡东南隅。熙宁元年,经略使张田、展东城复徙于国庆寺东。程师孟、蒋之奇相继成之。后又徙于城东南隅番山下,即今学也。熙宁四年,程师孟再任经略使,始置学田以赡学。乾道三年,经略使龚茂良建御书阁。淳熙四年,转运使赵浣增创亭斋泮池。嘉定五年,教授许巨川建观德亭于番山下。淳祐四年,经略使方大琮改建飞阁中,塑圣贤燕居像位,旁列文、行、忠、信四斋,为番山书院。是年,复建本源堂于阁北。又植莲于番山侧之小池。今俱废。元至元十六年,毁于兵。惟大成殿犹存。后宣慰使完颜正叔、副使吕恕乃新庑祠,副使佘琏重建大成殿、明伦堂。三十一年,提学王献等建养贤、养蒙堂及仓廪祭器库。元贞元年,宣慰使嗒喇海厌殿庑旧制卑陋,图为鼎建。延祐五年,监司脱儿赤宪、副卜天璋改创庙学及东西斋。泰定元年,宪使密兰等复建云章阁于堂北。元季,复废。明洪武初,征南将军廖永忠命中书掾高希贤仍故址重修庙学,建先贤祠,辟射圃。额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宣德元年,巡按御史金濂等修建殿庑。正统三年,提学佥事彭琉辟盐仓,馀地创建廨宇、神厨、库房及省牲所、会馔堂。六年,巡按御史宋良暹复辟射圃,仍建观德亭。景泰五年,巡按御史杨进复辟盐仓地,以广学基。天顺二年,知府李恕重建殿庑。三年,巡抚都御史马昂创杏坛燕居及碑亭于番山北。七年,提学佥事胡荣重修庙学。成化三年,参政张瓒复辟前街,徙射圃于学西,仍建观德亭。四年,知府吴中创棂星门暨左右庙,垣皆易以石。八年,巡抚都御史韩雍大加修饰,露台甬道亦以石栏护之。今学制中为明伦堂,堂两翼为四斋:东曰志道依仁斋;西曰据德游艺斋,后改崇德广业居仁由义堂;南为大成殿,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门外为泮池,有泮宫坊,为棂星门,堂北为尊经阁,即旧云章阁,为番山亭,亭后为碑亭一,杏坛一,学制图碑。又为燕居,有圣像碑,前为斋宿所。其神厨、省牲所皆在教授宅左,射圃在乡贤祠后,官吏廨宇、生员号舍分列于东西隅,而规制大备。嘉靖十九年,重修徙敬一亭于番山。万历二十八年,教授董应举请于督学,副使袁茂英修之。其殿庑亭阁及启圣、名宦、乡贤诸祠咸焕然一新。复学侵地,建学舍,为正门,额曰文明。南枕河,环绕如带。皇清顺治十三年,总督李率泰等捐赀重修。康熙十年,巡抚刘秉权等再修。
社学 八:曰中隅,在镇远街东;曰东隅,在番禺县西;曰西隅,在大市街尾;曰南隅,在归德门外大新街;曰北隅,在朝天街;曰东南隅,在小南门直街;曰西南隅,在西门外蚬子步;曰武社学,在二牌楼街。
学田 广州府学田七顷。明万历十九年,总督刘继文捐金,买置瑞峰废寺田一十七顷四十五亩七分四釐,捐七顷给府学贫生,岁入租银四十四两四钱。南海、番禺各给四顷三亩一分二釐,以田隶清远,亦给清远学二顷三十九亩五分,合前所置六十亩五分,亦四顷三亩一分二釐。
南海县儒学 在郡西南隅。始附于郡学西庑,宋嘉定二年,知县宋钧徙建于县东六十步。经略使陈岘增买学田四十馀顷。淳祐四年,经略使方大琮复拨缗钱,改建庙学。宋季,燬于火。元至元三十年,复徙建城西高桂坊菊坡祠故址。明洪武三年,诏兴学校,乃增饰之。二十二年,训导张立以庙学湫隘,请于御史王骥,辟东北民房以广之,始创馔堂。二十六年,改门南向。永乐七年,重新之。正统八年,重建大成殿,复拓学后地,创尊经阁及建东西号舍十四间,景泰三年,副使韩雍以盐仓街隙地,易学东民房,增刱。天顺元年,凿泮池,跨以石梁,仍护以石栏。成化五年,易棂星门柱以石。八年,韩雍重修。正德元年,知县杨纯重建。嘉靖六年,建聚奎亭于左,创屏墙于前,建号舍于屏墙之后,而庙貌益尊。今学制,首棂星门,次戟门,左聚奎楼,中为大成殿,夹以两庑,殿后为明伦堂,堂东曰成德斋,少南为教谕宅,西为达材斋,少南为训导宅,堂左为仓廒,右为吏舍,后为尊经阁,号舍建置于学之内,外者五所:一在尊经阁之东西,一在西庑后,一在棂星门之南,一在兴贤坊北。又于清献祠后
建名宦、乡贤二祠,启圣宫前建敬一亭,尊经阁前建会膳堂。学左原有青云路,久为居民侵没。崇祯七年,修复旧址,并修饰兴贤、育才二坊。皇清一仍旧制。
社学 二百有五:曰养蒙、崇正、正蒙,俱盐步堡,原水在大通堡,曰作德、应奎、养正,俱黄竹岐堡。曰大步、湖山,俱在沙丸堡。曰平地,在平地堡。曰蓝溪、沙背,俱在泌冲堡。曰大历、大范,俱在大历堡。曰山南、聚贤、麋山,俱在山南堡。曰梯云,在梯云堡。曰扶南、扶溪,俱在扶南堡。曰丰溪、朗溪,俱在丰冈堡。曰新冈、耀岭、石冈、明善、岑峰、凤岭,俱在麻奢堡。曰文溪,在白石堡。曰崇礼、养蒙,俱在黄冈堡。曰金溪,在桃山堡。曰敦仁、高明,俱在季华堡。择善、主善、明善、养善,俱在佛山堡。曰复性、经正、兴仁、明善,俱在夏滘堡。曰东华、南福、西贤,俱在林岳堡。曰修本、正经,俱在𧒽冈堡。曰率性,在平州堡。曰岳秀,在张槎堡。曰岑城、启正,俱在西隆堡。曰兴贤、莲溪,俱在大富堡。曰小里,在土炉堡。曰登俊,在登俊堡。曰莲奎、华溪、黄溪,俱在丰华堡。曰香溪、名乡,俱在丰宁堡。曰集贤、松溪、兴贤,俱在兴贤堡。曰龙冈、龙头、竹贤、延隆,俱在大圃堡。曰兴善、小里,俱在沙堤堡。曰范阳、古溪、竹溪、小里、沙溪,俱在沙头堡。曰横溪、文林,俱在冼村堡。曰天心、云溪、奇溪,俱在鳌头堡。曰居仁、由义、儒林、俾中,俱在吉利堡。曰银塘、赤溪,俱在伏隆堡。曰明礼、达义,俱在河清堡。曰田溪,在海舟堡。曰高州,在简村堡。曰小里,在登云堡。曰石溪、明义、南海,俱在镇涌堡。曰蒙山、潘山、姜林、大涡、长贤、莲溪、祥溪、莲塘、鼎峰、黎边,俱在金紫堡。曰官溪、经正、养正、小冈、鳌舟,俱在大榄堡。曰下滘,在上冲堡。
矩洲书院 在府城西门外,侍郎黄衷建。与其弟都事聚,讲授于此。学士黄佐记。
云谷书院 在西樵山。湛文简公若水建。今并入白沙陈公祠。
大科书院 在西樵山大科峰下增城。湛文𥳑公若水建。正德十六年,有司为建太史坊,修撰吕楠记。万历辛巳,张居正禁讲学院,遂毁。石泉书院 在西樵山天湖北。方文襄公献夫建。藏书甚富。后改于广城西门外龟峰寺故址。四峰书院 在西樵山宝峰下。霍文敏公韬建。初为精舍,后三年,明世宗三赐御书于山中公,疏请构楼贮之,遂改称书院。万历间,并入西庄霍公祠。
石头书院 在石头里。霍文敏公建。今改额曰石头社学。
晦翁书院 在城西南隅西壕街。即仁王寺故址。今废。
文昌书院 在佛山堡。李待问建。
濂溪书院 在粤秀山下。内为濂溪祠。
正学书院 在广城盐仓街。初,知县刘廷元讲学于此。今改祀廷元。
崇正书院 在都府后街。原西察院故址。番禺县儒学 旧附郡庠西庑。宋淳祐元年,知县诸葛珏相地于县东南五里创建。前俯大江,山清水秀。后提举李鉴摄帅事,拨赡军田四百亩有奇以助养士。经略使方大琮又临流筑亭,扁曰浴沂。为士子游息之所。后燬。元至元三十年,暂附南海学,分析其半,以东为南海,西为番禺。明洪武三年,知县吴忠、训导李昕度地于郡东城建焉。十三年,展东城,学遂在内。即今学也。二十五年,增修之,辟射圃于学右,建先贤祠于戟门左。永乐二十年,重建明伦堂。正统十二年,重建尊经阁暨诸号舍。成化四年,易棂星门以石。八年,重修庙学及光风霁月亭。弘治六年,复为修饰。十五年,乃撤故制而新之。极北为聚奎亭,中为明伦堂。堂之东为日新斋,西为时习斋。堂之前为大成殿,辅以两庑。前为戟门,门外凿泮池,跨以石桥。桥南为棂星门。其射圃在聚奎亭南。教谕宅在堂东。训导宅有二:一在射圃亭东北,一在时习堂西南。号舍列于明伦堂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杨言、蒋之秀等相继捐俸增修。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蒋如松修葺。
社学 四十八:曰文富,在白沙堡。曰廉溪,在茶园堡。曰坑溪,在坑头堡。曰村心,在榄山堡。曰龙溪,在沙湾堡。曰沙亭,在古埧堡。曰土地、积福、西溪、崇文,俱韦涌堡。曰绿阴、文兴、泗源、钟秀、沙湳,俱钟村堡。曰庄头、石溪,俱南箕堡。曰沙溪、五凤,俱沥滘堡。曰司边、思贤、柏堂,俱径口堡。曰寿山、大岭,俱寿山堡。曰敦性,在南步堡。曰蓼溪、东溪、
养正,俱蓼涌堡。曰平溪、文峰,俱清河堡。曰村心、福新,俱大石堡。曰乔林,在新村堡。曰黄圃,在塘心堡。曰兴贤、南亭、养正、穗峰,俱北亭堡。曰萝峰、冈头,俱逻冈堡。曰堑冈,在黄陂堡。曰壶州,在茅冈堡。曰金溪,在黄陂堡。曰龙阳,在龙眼堡。曰洗溪、猎溪、鹿山,俱石牌堡。
学田 四顷三亩一分二釐。总督刘继文置。租谷四百二十四石。濂溪书院 祀宋广东提刑周敦颐。旧在城内春风桥北。元末,毁。明正统二年,改建于药洲之西。嘉靖元年,改书院为提学,迁祀于越秀山麓,岁时致祭。
天关书院 在城东。湛文简公若水建。今其子孙为居宅。
粤洲书院 在越井冈麓。明成化中,郡人黄畿建。
迂冈书院 在越秀山。祀谕德伦、文叙子、通政司参议以谅建。今为祠。
慎德书院 在粤秀山麓。霍文敏韬建。今改为祠。其子孙环居之。
泰泉书院 在西霞寺上。明嘉靖二年,黄佐建。即栖霞寺故址。
营道书院 在城东街。明万历十八年,按察使徐检建。
龙德书院 在承恩里。明万历十八年,邑令冯渠建。
崇正书院 在提学道。明正统二年,副使林廷玉建。今废。
云淙书院 按《县志》:在城东二十里白云山之麓,月溪之上。明阁部陈子壮建。内有邀瀑亭、澄法堂、海曙楼,入为馀啸阁,直指葛徵奇题堂曰镜机堂。山麓有泉,味清冽,名曰朋泉。邑人黎遂球为之赋。上为无畏岩,傍为兼山草堂。别为宝象林,题曰松风句曲山中相,柳浪蓝田画里诗。有湖曰宝象。大数百亩。每风起,波涛荡漾,与廉泉争响一邑之胜地也。今池亭故址犹存。峦山书院 在赤石冈文明塔宝相寺西。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李待问倚崖叠石筑基建。后里老塑像于其中,祀焉。
玉岩书院 在逻冈乡罗坑寺。宋钟启初读书于此。建两亭及文昌殿、天尊堂、馀庆楼、漱玉台、司马石、岩玉屏诸景。明方献夫、湛若水诸公游咏留题具在。其子孙于山麓建祠,祀之。
镇海书院 在粤秀山下。明光乡王渐逵讲学处。今废。
白山书院 在城北。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按御史陈储秀为祭酒伦,以训建四海儒宗坊。今废。禺山书院 在府学后。宋嘉定间建。梁百揆讲学于此,有诗。明为乡绅会议公宴之地。今为关帝庙。碑刻犹存。
穗城书院 在城南龙藏街。康熙二十二年,督粮道蒋尹建。内祀名宦流寓乡贤。有碑。
番山书院 在新城清水濠街。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李文浩建。
珠江书院 在新城木棑头。康熙二十四年,广州府知府刘茂溶建。
外州县
顺德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宣化街。明景泰三年创。其庙庑堂斋公廨号舍咸以茅覆。迄六年,始易以瓦。天顺四年,改建两斋及馔堂,其厨库仓廪以次建置。成化元年,知县钱溥甃泮池,创丽泽亭,建奎文阁。后知县吴世腾建号房八十馀间。弘治间,知县吴廷举重修戟门两斋。正德间,知县曾宪修棂星门,易以石柱,改建号房一百二十间。中为
文庙,左为启圣宫,前为戟门,为泮池,又前为棂星
门。殿后为明伦堂,堂东为进德斋,西为修业斋,堂北为观颐堂,即旧馔堂,极北为丽泽亭,为奎文阁。阁南为敬一箴亭,西为教谕宅,其训导宅,一在进德斋东北,一在仪门东南。射圃在梯云山麓。嘉靖二年,训导罗溥以两庑圯,甚毁淫祠,重修。十二年,建启圣祠。四十三年,继修庙庑斋堂。隆庆六年,凿泮池蓄水,深广倍昔,中跨以石桥,周围石栏绕之。万历十一年,修棂星门及殿庑、阶楯与奎文阁、丽泽亭之朽腐者。阁之左为乡贤祠,又左为名宦祠。学官廨舍凡三所。教谕廨在奎文阁右。训导廨一在进德斋左,一在启圣宫之前。从明伦堂左出为仪门,直出为儒学门。门之东为射圃,旧为府馆地,嘉靖五年,署县事林应聪自奎文阁东移建于此。中为堂,左为射器库,右为梯云社学。皇清因之。康熙十一年,知县王尹以堂庑摧朽,与教谕徐鼎藩重修大殿,两庑启圣宫及乡贤、名宦二祠,进德、修业两斋,贤关、圣域二坊暨明伦堂。邑人徐云祚记。
社学 四十二:曰兴贤,在县治左。曰梯云,在射圃右。曰北隅,在凤山书院。曰官阜、冈安,俱在北门外。曰连鳌,在大良堡。曰养蒙,在碧鉴堡。曰德云、锦溪、龟山,俱在龙头堡。曰西里、黄村、罗田,俱在龙津堡。曰东朗,在甘溪堡。曰塘头、正源,俱在逢简堡。曰毓贤、北头,俱在盖华堡。曰莲鳌,在黄莲堡。曰振文,曰碧梧,在羊额堡。曰育秀,在桂州堡。曰北敦、兴后,俱在黎村堡。曰道源,在勒楼堡。曰清源,在小湾堡。曰青云,在平步堡。曰萃贤,在古楼堡。曰龙兴、正蒙,俱在甘竹堡。曰诸才、朵秀、桃村,俱在都粘堡。曰福田,在北湾堡。曰罗田、麦岸、见龙、黄村、良山、龟峰、玉泉、龙头,俱在龙山堡。学田 二顷八十九亩。明万历九年,沈釱置。其租九十七两六钱五分。修庙学,给贫生,咸藉之。凤山书院 在凤山麓。吴廷举建。今改为四贤祠。
羊额书院 在羊额堡。宋淳熙间,县尉卢沧致仕回建。为东西两斋,东教族人,西教里人。岁久圮。故址不存。明嘉靖乙酉,知县曾仲魁撤淫祠,建署,以今名。
金峰书院 在古楼堡地藏院侧。宋张文献公后裔以学录致政于家,建斯院,诲乡曲子弟。昌溪书院 在昌教堡。明洪武间,教谕梁英文建。今被埋没。
鼎斋书院 宋麦雷奋咸淳中登进士,任南恩州参军兼阳江尉,得请归田,遂建今院于马宁龙头山。
翠岩书院 在桂州堡。
锦云书院 在登州堡。里人何宗顺、宗和建。明永乐间,解元曾节司教事学者,从游甚众。
仪庵书院
九峰书院
凤凰书院 俱在龙津堡。改淫祠为之。
鹏山书院 在容奇堡。
五峰书院 在甘竹堡。乡人谭善亮读书处。碧川书塾 在江村堡。乡人卢秉常建。
泮浦书院 在龙头堡。梁解元读书处。
青云馆 在平步化乐寺。乡儒唐豫创,未就而卒。明景泰改元,乡老何淮等成之。举豫子璧为师,远方士子至者颇众,璧有诗云:忆我先人雪满簪,欲从此地课青衿。经营未遂当年志,继述俄成此日心。芸桂香中银汉远,诗书声里白云深。几回默坐思遗训,清涕潸然自不禁。
壶山书房 在江尾堡壶山下。白沙陈献章为,梁景行题。
义斋书院 在大罗村。宋咸淳间,进士黎宏,号淳翁,累官至大中大夫制,置大使归田建立书院,捐俸给,招集四方贤士讲习其中。时李忠简公在焉,公复题曰:义斋书院岁久圮坏,孙孝廉来王,重修。
石湖别业 邑人罗孙耀建。中有亭台楼阁汇潭峙屿。曰迷蝶园。总镇张勋笔曰:山水奇观。知县王引题。
帆园书院 邑人陈迪俊建。每莲开荔熟,游人杂沓,花风鸟语相呼于重泉树杪之间。名人题咏颇众。
东莞县儒学 在东城外。旧在县东南二里许。宋淳熙间,县令王中行迁于东郭,即今学也。开禧二年,知县刘棠移大成殿于学右。嘉定十四年,改建学,以从庙向。嘉熙三年,知县许巨川建经史阁。淳祐辛丑,重建大成殿。宋季,毁于兵燹。元至元二十八年,重建经史阁。大德五年,重修。明洪武三年,诏兴学校。五年,撤庙庑堂舍而重建之。十四年,庙学灾。三十年,复建。洪熙元年,重加修葺。正统四年,重建讲堂。六年,修饰殿庑,辟射圃地,修观德亭,讲书楼舍,浚泮池,建攀桂亭,今改为致远亭,规制弘敞,遂与庙学等。天顺七年,重修。成化二年,又修。正德十三年,重建明伦堂、仰高亭。十三年,建东西斋。十五年,建仪门及仓库。嘉靖四年,创射圃亭于明伦堂东北。二十五年,修庙,建敬一箴亭。四十年,倡建尊经阁。四十一年,修启圣祠、东西庑及泮桥、学门。万历二十八年,筑垣于庙学之南。以民居冲射,形家所忌,崇祯八年,重修殿庑门堂及亭阁诸祠,重建教谕廨,新创土地祠于戟门之东。知州温可贞捐修乡贤祠,教谕钱梦兰重建观德亭、三益亭。其学制首为学门。门内为泮池,跨以石桥。直北
为仪门。左右为吏房。又北为明伦堂。堂之前为两斋:东曰进德,西曰修业。堂后为尊经阁,为丽泽堂。左右为号舍,为庖所,为库房。少西为敬一箴亭。前为露台,翼以石栏,夹以两庑。南为戟门。门之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又南为棂星门。垣柱皆石。庙北为启圣祠,为文昌祠,为三益亭,为射圃亭。东北为观德亭。教谕宅在明伦堂东。训导宅一在仪门之东,一在乡贤祠之东。北为圣域坊,西为贤关坊。前有塘。环以墙。
鳌台书院 在后街凤林坊。知府王恪建。养正书院 在水北岸。
圆沙书院 在城西栅口。
城南书院 在德生桥西。明天顺七年,邑令吴中建。
西石书院 在东莞黄潨。明永乐间,黎氏建。象冈书院 在东莞。明永乐间,乡人蔡克恭始建。
凤冈书院 有二:一在东莞北栅,明天顺间,乡人陈奎建;一在三水学内,崇祯间,知县蒋献奇建。
宝冈书院 在东莞鸡头冈。乡人仇宥等建。宁溪书院 在东莞大宁。明天顺间,卢能建。龙头书院 在东莞。邑人林培、李元表、李元弼等建。
道山书院 在东关。邑人陈绚、温一复等建。同寅书院 以上俱在东莞城内。
金溪书院 在金鳌洲。知县尹邦宁建。
凤山书院 在茶山。
鹏南书院 邑人刘孔武建。置田二十亩,作公费。
濯鳞书院 在龙湖头。
中石书院 在石牌。
天南书院 在大分。
学租 学前塘一口,岁收租银一十七两四钱。兴贤桥南濒壕地,屋五十七间,租银一十二两二钱。土名独树村,田四十二亩五分,租银一十八两二钱七分五釐。
沙坦没官田并原祀田。在大阵州者,麦地六十亩,岁租银七两二钱。
演武坊上下隙地,屋若干间,岁租二十四两九钱八分八釐。除纳武卫硝黄,馀给诸生灯油,又增纸税银四两。
又增置锡饷银八两,贮为修学之用。俱明崇祯间置。今废。
从化县儒学 在县治左。明弘治七年创。十三年,知县宋晏建两庑。十六年,建明伦堂。正德九年,建棂星门。嘉靖元年,建堂斋、尊经阁。二年,修庙学,创号舍、省牲所。三十年,建戟门。三十四年,改建庙庑,三十六年,落成。庙左为土地祠,右为库。三十四年,又创建启圣祠,废尊经阁,为之,其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四十三年,重修。万历二十四年,又修大门。三十五年,重修庙庑、戟门、号舍,复建敬一亭及乡贤祠。十五年,重修泮池,掘下数尺,土皆五色,有暖气如雾冲。起工人皆骇,于是石栏一夕尽崩折,乃甃砖其下,琢石新之。岁久,祠庙堂庑所在倾塌,池复崩圮。崇祯五年,知县王至章捐俸重修。皇清因之。
社学 一曰中隅,在儒学东。
濂泉书院 今废。
韶山书院 在县之左。
翠峰草堂 在韶峒。邑人黎贯建。
学地 岁收租银八两四钱四分。在县贮,候修造祠宇支用。
龙门县儒学 在县治西。明弘治九年始建。中为明伦堂。堂左右列以两斋,东曰居仁,西曰由义堂。南为大成殿,东西翼以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其教官公廨,一在仪门左,一在其后。嘉靖中,知县吴宗元建敬一箴亭、启圣祠。皇清鼎兴,学宫宛然,旧制如故,但堂庙门庑已属颓圮。康熙五六年,知县杨熚始捐资修复。
社学 在县治左。军都围、佛龙围各一。
新宁县儒学 在县治东。明弘治十一年建。中建
文庙、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东西斋、号房列于
明伦堂后。左右为厨房之属,犹多未备。近知县王臣始修敬一亭,建启圣祠及射圃。堂下两旁设进德、修业二斋,各翼以号房五间。堂之后左,教谕衙、训导衙。堂之东为育英门后改为进贤门东有入圣门,其学地长四十九丈八尺。皇清因之。
社学 一曰中隅。在分司左。
学田 土名大白牛,方圆背、大涌口、塘子坑,共税一十亩五分九釐八毫六丝。
又土名型背田,税一十五亩零五釐八毫。二项田俱知县揭廷植置。岁徵租银五两七钱六分九釐七毫,解提学道。
增城县儒学 在县治北鹤子峰下。宋开禧间,建于城西北登高峰下。旧建西斋,开禧间,并为二。嘉定二年,复改为四。后毁于兵燹。元至元五年,邑人李肖龙刻木主祠于郑总老家,郑遂以宅为学。至顺三年,迁于城西冲霄门外,面凤凰台创建。明洪武三年,仍建于旧址。后县治破残,学亦倾圮。永乐以来相继修复。宣德三年,重建。正统二年,重修。成化三年,建堂殿斋,塑立圣贤像位,跨池以桥,甃池以石,而规制渐备。嘉靖间,重修。十七年,建启圣祠,增号舍于学左。万历三年,重建。岁久,祠庙堂庑倾塌。四十七年,即故址而重建焉。前露台,环以石栏。下为广墀,以展祀事。东西庑深视庙三之一。前为戟门,两旁为库房,又前为棂星门。庙东数十武为启圣祠。天启四年,乃建魁楼于学之左。崇祯十年,改明伦堂于庙后。左为教谕衙,西为训导衙。规制大备。皇清因之。顺治十二年,屏墙倾圮,训导王德新捐资建复。康熙二年,以所向非宜,知县徐凤来乃卜吉而大修之。
社学 二:曰中隅,在凤凰山东公馆左。曰北隅,在城北厉坛右。
菊坡书院 在凤凰山下。为宋丞相崔与之建。明城书院 在城西。
独冈书院 在甘泉都。
莲花书院 在清湖都。俱湛文𥳑公若水建。凤池书院 在增城治西北学宫左。知县邹元忠建。
讲院 在增城会仙铺。乡绅曾受益、王三奇,举人卢应徵等建以为讲学课士之所。
凤台书院 在增城分司左。知县陆清源建。学田 二顷九十九亩五分六釐九毫,岁租银三十四两五钱六分一釐。除粮差,岁存银二十六两三钱三分六釐。
香山县儒学 在城东隅。宋绍兴二十六年,始建于县东一里莲峰山下。淳祐四年,徙建于县西南,滨于城壕。元至元二十二年,修明伦堂。泰定三年,改徙莲峰旧址。元季,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仍旧修复。正统元年,重建。后渐颓毁。正德十六年,始就城中,别置讲堂。嘉靖元年,建公廨于讲堂之北,环列号舍。其规制正殿五间。东西翼以两庑各五间。戟门三间。明伦堂三间。左斋曰博文,右斋曰约礼,各三间。其后有仓,有馔堂,各三间。有神厨三间。其后为启圣祠,左为御箴亭、敬一亭。教谕廨舍在明伦堂左。训导廨舍二所,其一在明伦堂右,其一在馔堂左。东西有号舍二十间。嘉靖二十六年,修葺。万历三十三年,迁复莲峰旧址,工未告峻。知县罗继宗捐俸,克成之。
社学 三:曰大馆,在城西。曰东隅,在达德街。曰蓬岸,在县东。
仁山书院 在县治北。知县邓迁建,学士黄佐记。
学田 一顷一十二亩九分八釐。按,一顷在龙一三甲刘凤户内,原系刘凤户丁捐送入学一十二亩九分八釐,在场二三甲卢建猷户内。每年除纳税粮外,共徵银二十二两二钱二分零。今除荒实,徵银八两二钱二分零。
新会县儒学 在县治东北宣化坊。宋庆历中始建。元因之。后毁于兵燹,惟存棂星门、石柱六。明洪武三年,仍建于故址。十八年,开拓城垣,乃徙于前百馀步,抵旧址稍南。宣德八年,复新之。弘治甲子,刱道源亭。十二年、十六年,相继修之。嘉靖八年,飓风折棂星门及牌坊,佥事莫相树之。十一年,建敬一箴亭,创启圣祠。十二年,修号舍、讲堂。十九年,创尊经阁,泮池、浴沂二桥并泮宫坊,为仰圣门,立宫墙、万仞坊于前。二十一年,仰圣门圮。三十二年,修泮池。深四十五丈,广三十三丈。今制中为
文庙。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外为
牌坊,曰儒林,曰泮宫。今废。庙后为明伦堂,辅以两斋:东曰进德,西曰修业。堂后为尊经阁。东为启圣祠。三十三年,学宫、敬一亭、启圣祠、仰圣门、东西墙垣并学西号舍,俱为飓风所折。三十四年,重修启圣祠,创泮水中桥。隆庆六年,建天朝文献坊于学前街,建大观亭于学宫左、马山之
上。万历十年,修号舍。十二年,建文昌阁于学左。二十五年,修大成殿、明伦堂及两斋。二十七年,修棂星门及左右桥。三十六年,移左右桥于东角上,曰化龙桥。崇祯十五年,按院柳寅东捐俸重修。皇清顺治九年,重建启圣宫。十三年,重修学宫。康熙二年,重修棂星门。十年,募修文庙。
社学 十五:曰宣化坊二。曰源清坊二。曰礼义坊三。曰归德都一。曰华萼都二。曰中乐都二。曰潮居都二。曰泷水都一。
象山书院 在城西。元隐士张撝所居。后为寺。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县何廷仁改建为象山书院。
古冈书院 在县西南。元至正中,知县沈寿为罗蒙正建。明洪武中,以筑城废。
三水县儒学 在县治东。明嘉靖六年,创建。八年,增修。规制未备。三十二年,重修。中为
文庙,旁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后为
明伦堂。堂东西翼以两斋。万历二十四年,重修。四十年,再修。天启四年,改泮池于棂星门内。累砌以砖栏,以石桥。又于棂星门外高筑照墙。崇祯三年,修戟门。九年,又于泮池左开一门,曰龙门。十一年,修射圃及号房。皇清学制一仍旧规。岁久倾圮,顺治十六年,知府黎民贵捐修戟门。康熙九年,重修殿庑,设复神位。棂星门外故有圣域、贤关二坊。昔经兵毁,今皆修复。
学地 西偏屋三十间,东偏屋三十间。今圮,训导陈大觌招民居住,以供解道地租。
肄水江、西苍江有芦草洲,岁租银九钱。今潦水涌出,无存。
清远县儒学 宋淳祐四年,县令杨观建于县治东南。元季,毁。明洪武三年,即故址创建。三十一年,新之。宣德六年,毁于西寇。次年,重建殿堂斋庑及门。正统六年,辟学基,增号舍。十二年,徙射圃于城西南。景泰三年,改建明伦堂。成化十六年,重修。嘉靖三年,迁建于北门城外瑞峰寺故址。四年,重修。十八年,创崇文书院及号房。二十三年,迁入城内,旧基即今学也。中为
文庙,东西两庑,前为棂星门、泮池。各祠堂斋廨舍
皆备。二十四年,又迁瑞峰寺。隆庆五年,知县邓文学移庙向巽峰。万历二十四年,建启圣祠。二十五年,修棂星门。皇清顺治甲午以后,明伦堂、祠舍相次倾圮。康熙四年,卜旧卫故址鸠工兴造。中为文庙、明伦堂、戟门、棂星门,左为启圣宫,傍为两庑、
乡贤、名宦祠。左右为文昌尊经阁。五年十一月,学宫告竣。
社学 八东街、上廓街、下廓街、靖定乡、潖江乡、太平乡、善化乡、吉河乡各一。
崇文书院 在城东北。今废。
瑞峰书院 明弘治甲子,督学潘府建。今为儒学。
同文书院 在儒学右。明万历二十三年建。学田 在池水乡。土名木云沙,水乌石头村前寨脚,庙前等处。废。寺田税六十亩零四分九釐七毫六丝。
土名烂坑、苦竹坑、和尚冈、松柏峎、龙归水等处田,税二顷二十九亩五分零三毫,系总督刘继文捐金置买。与前县苏廷龙捐置池水乡等处田,共计三顷,岁收除粮差外,贮给贫生灯油、丧葬等用。
新安县儒学 旧在城东门外。明万历元年鼎建。二十三年改建于城南。嗣后知县季汝祥相继成之。中为
文庙,傍列两庑,前为戟门,为泮池,又前为棂星门,
门前为屏墙。殿后为明伦堂,旁立进德、修业两斋。后为敬一亭,东为启圣祠,又东为文昌、尊经阁。前为教谕、训导署。署东为乡贤、名宦两祠。礼门在进德斋南。仪门在从祀庑东。前为大门、与棂星门并门外两坊。崇祯十五年,知县周希曜以科目辰星,复建于东门之外,正殿、两庑、仪门棂星门,一如旧制。皇清因之。至康熙十年八月二十一日,飓风大作,遽尔倾塌。知县李可成修复。
学田 土名草松蓢田。一百二十七亩零。岁收税银八两。今荒。
又土名观音座、临洲尾、麒麟腹、瓦窑墩、提调蓢等处田,共税一百一十八亩一分八釐七毫。岁收租银七两六分,今荒。
又土名闩门、洛中围、勒马洲、园田,共税七十五亩。岁收租谷二十七石,支给贫生费用。又东门、学前鱼塘二口。
花县儒学 在县治东。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永名创建。殿庑、戟门、泮池、棂星门、照墙及启圣祠、名宦、乡贤两祠,规模详备。方在草创,尚未落成。
社学 四:曰金溪,曰养恒,曰大冈,曰平山。连州儒学 宋咸平六年,始建书堂于城内东南隅。崇宁间,迁于联壁坊。政和四年,知州欧阳震复迁东园。乾道八年,兵燹,仍迁东南隅书堂故址。端平元年,复迁建于列秀亭右。元因之。又燬于兵。明洪武二年,迁于中峰山下。是年,州废,学亦随焉。四年,复州,学亦复。建于四角塘,即阳山儒学旧基。二十一年,同知刘本和请复徙于列秀故址。正统二年,创号舍,归民侵地以广学基。出税二亩,科米五斗一升三合六勺。景泰五年,建大成殿。弘治五年,重加修饰。正德三年,撤庙学而新之。其制中为大成殿。两翼为东西庑。前为戟门、棂星门。外为泮池,旧有桥,有亭。又前为泮宫、亭庙。东北为启圣祠,又东北为文昌阁。庙后为明伦堂,两翼为斋。后为敬一亭。最后为尊经阁。儒学门在启圣祠南。其东射圃堂,西为学正廨。又西为训导廨。后废。俱万历甲申知府时一新修。皇清鼎兴,学仍旧址。康熙十年,棂星门为风雨所圮,
泮池、桥亭为土寇所毁,知府李蕡以次修复。社学 三:曰中隅,在城隍庙西。曰西隅,在端平门水关外。曰北隅,在州治后。
丞相书院 在连州嘉鱼坊,为魏公立。
天衢书院 在连州静福山。郡人黄捐读书之所。
连州学田 土名大桑园、平底冲、洽村尾,夫田共税二十一亩七分三釐五毫七丝五忽。又土名洛阳水田,税三亩。
阳山县儒学 宋崇宁间,始建于县治之东冈。元至元二年,徙于连州四角塘。元季,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年,县并连山,学亦因之。四年,学以县复,仍建于四角塘。十四年,迁县于阳岩山之右,学亦随迁。是年,仍于东冈创建。永乐间,重修。殿庑、讲堂犹覆以茅。宣德五年,重修庙学,始覆以瓦。成化十年,重修。明年,继修。正德五年,鼎建堂斋。十一年,重修。十四年,建棂星门。嘉靖九年,建大成殿,浚泮池。十九年,建明伦堂、两衙、东西斋、号舍、垣墙。二十二年,创启圣祠。二十七年,创射圃。二十九年,创学舍于西。万历间,先后修葺。二门易以砖瓦。十九年,凿泮池潴水,筑以灰砂。崇祯元年,重修。中为
文庙,设木主。两翼为东西斋。前为戟门,为泮池,深
一丈,广三丈。中为桥,一栱。又前为棂星门,石柱,三间。门外有屏,左为儒学门,又左为启圣祠。戟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殿后为明伦堂。两翼建两斋,左为居仁,右为由义。为号舍十八间今废。前为聚奎门,后为敬一亭。堂之内,左有卧碑,右有忠孝碑,有射圃、观德亭、学官廨,库房二间,仓房三间。皇清顺治九年,西寇焚燬殆尽。十一年,郭升重建。十五年,建两庑、启圣祠,名宦、乡贤二祠,暨儒学仪门。规模渐备。
社学 二:一在县治东岭南道右。一在县治东城隍庙右。
尊韩书院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韩愈读书于此,后人因建书院。
学田 土名杨梅坑。田一十二亩,岁收租银四两五钱,花毛四斤。
又土名大城冈。田税四亩四分,岁收租银二两。又土名坟峎、给峎、长窎头,田税四亩二分,岁收租银九钱。
又土名山田、小白芒,共税一十六亩,租银三两三钱以上,租银递年斋长,收取送堂买办灯油,给与诸生肄业。
连山县儒学 在县治之东。宋淳熙八年,县令区兴建。咸淳二年,毁于兵。元至治三年,知县何再兴仍故址创建。元季,蓝山人陈渊僭据县治,学因圮毁。明洪武三年,仍即旧基重建。四年,归并阳山县学。十四年,始设。永乐十八年,徙于县治右。正统元年,重修。景泰末,毁于西贼。天顺六年,寇平,迁县治于鸡笼关内,学亦随之。时西贼初平,制度简略,皆覆以茅。弘治七年,修庙学,未完。十二年,始落成之。中为
文庙,东西有庑,前戟门,后明伦堂。正德中,屡灾,至
今庙学皆茅茨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