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冬的功效与作用(转载)

 ABC328 2018-04-15
天冬
[tiān dōng]


【原名】天冬
【别名】天门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铃;丝冬;赶条蛇;多仔婆
【药性】寒性
【药味】甘;苦
【归经】归肺、肾经。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
【主治】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烂绞汁涂。
【禁忌】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皆忌服。
【现代药理研究】 
1.天冬具有明显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肌梗死作用,对阿霉素性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天冬可改善肝功能。
3.天冬有广谱、高效的抗菌作用,并可对胰腺炎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4.天冬有杀蚊、蝇作用。
5.天冬有抗肿瘤作用。
6.天冬有降低胆固醇、降低血糖作用。
7.天冬能扩张宫颈,有引产作用。
8.天冬有镇咳祛痰作用。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
《名医别录》:味甘,大寒,无毒。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日华子本草》:贝母为使,镇心,润五脏,益皮肤,脱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去心用。
《药性赋》:味苦,平,性大寒,无毒。升也,阴也。其用有二:保肺气不被热扰,定喘促陡得康宁。
《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苦而辛,气薄味厚,阴也。甘平,大寒,无毒,阳中之阴。入手太阴经,足少阴经。
《本草纲目》:天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肾气,入滋补方,合群药用之有效。若脾胃虚寒人,单饵久,必病肠滑,反成痼疾,此物性寒酸润,能利大肠故也。润燥滋阴,清金降火。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大寒。气薄味厚,沉也,阴也,阳中之阴。无毒。使宜贝母地黄,经入手肺足肾。疗风淫湿痹,补虚损劳伤。杀三虫,去伏尸且强骨髓;润五脏,悦颜色尤养肌肤。解渴除烦,消痰住嗽。保肺气不被热扰,通肾气能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闭结。同参芪煎服,定虚喘促神方;和姜蜜熬膏,天门冬自然汁三碗,蜜一碗,姜汁半碗,共和匀熬膏。破顽痰癖动剂。肺痿肺痈,亦堪调治。盖因苦泄滞血,甘助元气,寒去肺热,此三者天门冬之功焉。虚热人加用正宜,虚寒者切禁莫服,因专泄不能专收故尔。
《景岳全书》:味苦微甘,气大寒。味厚气薄,沉也,阴也。入肺肾两经,除虚劳内热。其味苦寒,故上定热喘,下去热淋,苦杀三虫,润滋骨髓,解渴除烦,消痰止嗽,降火保肺,退热滋阴,大润血热燥结。虚寒假热,脾肾溏泄最忌。使宜贝母、地黄。去皮去心方用。
《本草备要》:泻肺火,补肾水,润燥痰。甘苦大寒。入手太阴肺气分,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肺为肾母。下通足少阴肾,苦能坚肾,寒能去肾家湿热,故亦治骨痿。滋肾润燥,止渴消痰,
《本草崇原》:天门冬,《本经》言气味甘平。《别录》言甘寒。新出土时,其味微苦,曝干则微甘也。性寒无毒,体质多脂,始生高山,盖禀寒水之气,而上通于天,故有天冬之名。主治诸暴风湿偏痹者,言风湿之邪,暴中于身,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痹,天冬禀水天之气,环转运行,故可治也。强骨髓者,得寒水之精也。杀三虫、去伏尸者,水阴之气,上通于天也,水气通天,则天气下降,故土中之三虫,泉下之伏尸,皆杀去也。伏尸者,传尸鬼疰,泉下尸鬼,而为病也。天门冬能启水中之生阳,上通于天,故去伏尸。凡治传尸之药,皆从阴达阳,由下升上。天、麦门冬,皆禀少阴水精之气。麦门冬禀水精而上通于阳明。天门冬禀水精而上通于太阳。夫冬主闭藏,门主开转,咸名门冬者,咸能开转闭藏而上达也。后人有天门冬补中有泻,麦门冬泻中有补之说,不知从何处引来,良可嗤也。
《神农本草经读》:天门冬,《本经》言“气味苦平”;《别录》言“甘寒”。新出土时,其味微苦,爆干则微甘也,性寒无毒,体质多脂,始生高山,盖秉寒水之气而上通于天,故有天冬之名。主治暴风湿偏痹者,言风湿之邪,暴中于身,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痹,天冬秉水天之气,环转运行,故可治也。强骨髓者,得寒水之精也。杀三虫去伏尸者,水阴之气,上通于天也,水气通天,则天气下降,故土中之三虫,泉下之伏尸,皆杀去也。太阳为诸阳主气,故久服轻身益气;天气通贯于地中,故延年不饥。伏尸者,传尸鬼疰,泉下死鬼,广〖KG-*/〗〖HT”SS〗阴而为病也。天门冬能启水中这生阳,上通于天,故去伏尸。凡治传尸之药,皆从阴达阳,由下升上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