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门冬药证解

 369蓝田书院 2020-08-26

天门冬,别名:三百棒,武竹,丝冬,老虎尾巴根,天冬草,明天冬。天门冬根部纺锤状,叶状枝一般每3枚成簇,淡绿色腋生花朵,浆果熟时红色,为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四川、台湾、贵州等省区。多生长于山野林缘阴湿地、丘陵地灌木丛中或山坡草丛。一般在秋、冬季采挖,冬至日采挖最好。洗净,除去须根(也有用,也可以单独保留),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不煮不去皮也可),洗净,晒干备用。

《神农本草经》原文:天门冬(命名),味苦,平(性味)。主(药证)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颠勒

命名

本篇讲述天门冬,野生天门冬大部分都是长在石板和石缝里面,有的甚至是悬崖。在人们眼里,山崖好似通往某个地方,天门冬好像守着天门一样。现代采集天门冬的时候,春夏采集的并不好,应该在冬天采集天门冬。如果采集最好的野生天门冬,有些可以生长长达几十年,采集一株甚至可以达到一斗的量,由此可见天门冬在石缝中生长实属不易。经常在山洞夹缝中见到天门冬的痕迹。

时空场

“天门”是比喻生长环境为场景,有石板缝隙、悬崖、山洞。
“冬”是代表时间、季节,代表天门冬在冬季采摘效果最好,因为春夏秋的时候天门冬的叶子在迅速发展,吸取周围的养分,在冬天根系才能在缝隙里长的十分肥白。可以说天门冬得一年四季之气最全。
凡有石板、石缝、山洞的地方都可以挡风遮雨,在人体有抗风、祛湿的作用。天门冬生长在石缝里面,借助了石缝中的营养,因此得金石之气最多,而金生水,可以补人体的肺气和肾气。
天门冬根茎本身呈窝状,像小鼠类一样,越肥大越好。在哪个石缝中长的既肥大还多,证明金气比较重。这是首次在讲述本草植物中从生长环境和采收季节进行命名的本草。

味苦平

味是苦的,可以清热泻火、燥湿。由于天门冬的生长环境具有抗风祛湿,得金石之气最多,再加上苦味清热燥湿的效果,可以大致推断天门冬可以祛风除湿并且还是不一般的风湿,而是风湿蓄积的痹症,还可以清热燥湿。并且天门冬性平,可以久服,达到延年益寿、轻身不老。以上是根据性味的推断。

诸暴风湿

即为突然受到各种非常强烈的受风、湿。天门冬生长的环境是经常受到山风呼啸的吹而吹不干,所以本身就具有抗暴风的能力。在阴雨连绵、雷电交加、冬季的风霜雪雨的时候能够依旧安然的生长在石缝中,所以具有很强的抗风霜能力。一般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一旦受伤就会腐朽,唯独天门冬,只要存有少许根,就可以在石头中生长,无论干旱、阴雨连绵、长期水中浸泡、风吹日晒一直坚强生长,所以抗各种风邪、湿邪效果非常明显。
暴风湿不仅包含了一般的外风,还包含了内风,医家在治疗中风的时候经常用到天门冬祛内外风。由此可见天门冬是所有抗风本草中抗猛烈、突然风的最有效的本草。加上天门冬味苦,平,在药性上没有的偏性所以基本上在治疗所以得暴风湿中都可以使用。

偏痹

偏痹就是一半身子或者局部突然不能动了,痹症分为两种:一是风寒湿三气而造成的痹症,多见于外因导致,二是偏痹,身子一半麻木偏瘫,多见于内风导致。只要是痹症,无论内外风都是天门冬的主证,因为天门冬抗风、抗湿效果最强大。
在天门冬的形色中,根系可在石缝中生长很长,所以采集天门冬并不容易,有时需要搬开很大一块巨石才能采集到,而天门冬必须在石头的土壤、粉末中才能生长,所以它的根系无孔不入,在比较软、有石化土的地方才能充分的结出根系。综上所述,天门冬首先具有通经活络的作用,其次天门冬根系会结出小纺锤一样的东西,在能量达不到的情况下宁愿不长,因此具有储存能量的效果。在适合天门冬生长的环境下,一株天门冬生长几十年、上百年会生长到另一个山洞缝隙中,甚至一株就能把一棵大树、悬崖、石洞周围全部笼罩在天门冬的藤蔓之中。生长如此茂盛就是因为根系非常发达,可以深入石缝最深处,获取水、土及营养,同时叶子吸收山风、日月之精华,全部储存在根系里,所以天门冬能力是很强大的。

强骨髓

用天门冬的时候一定要去皮,里面的仁像芋头、红薯一样,特别黏滑,黏液汁既可强筋健骨又可以强骨髓。所以天门冬强骨髓就是因为里面的黏液像骨髓油一样,因此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尤其是强骨髓说明了天门冬储存的能量是其他本草不能拥有的,因为肾主骨生髓,天门冬不是补肾而是直接让骨髓更加强壮。敢说天门冬有这样的功效是因为天门冬特殊的生长时空场,其二天门冬的根是吸取、摄取大地、日月、山间能量的。如果把天门冬放在口中咀嚼,就像在咀嚼筋一样。这一特性可以用到一下骨髓病中效果非常明显,并且是直接强骨髓,而不是一般的强筋骨,这不是一般本草可以做到的。强骨髓是让骨髓能量更加强大,不是生骨髓,同样是骨髓,有些人就不行是因为骨髓中没有能量。《神农本草经》用字是非常讲究,绝对不会滥用一个字。

杀三虫

古代的三虫包括寄生虫、各种虫类,都可以杀,所以天冬的叶子、根系可以作为农药消灭小害虫,也可以杀人体中的虫、体外的微生物感染的时候可以进行泡洗,尤其是天冬皮杀皮肤方面的三虫效果更好。天门冬去不去皮意义不大,炮制的好的话不去皮也可以,获得完整的能量。有的人掌握不好,把天门冬长时间放在水里浸泡,尤其是煮过后放入添加剂,天冬就药效全失。天冬含有石头能量最多,金气较重含肃杀之气所以杀三虫效果好,同时也说明经验丰富,天冬很少受到虫类伤害,肯定具有某种虫类不喜欢的物质,结果实验后发现杀三虫的作用确实很明显,所以是从长期观察生长环境、形色、生长特性从而得知。

去伏尸

人又三魂七魄,伏尸指的是上古巫教所流传下来的,医巫当时是合在一起的,现代已经很难理解伏尸的意义。
一名颠勒。其实只是发音字,这是天冬在上古时期,在巫的运用中是祛伏尸的,杀三虫和祛伏尸都是巫教的内容。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颠勒也非常重要,但是现在无从考证。
个人感觉是有些人成天半死不拉活的那种病叫祛伏尸。就是自己很多病,但是没感觉,例如眼看一个人胃不好,但是吃什么都没感觉。一个人不知道寒热、冷暖、不知道人情之厚薄,身体简直跟伏了尸体一样,面无表情。伏尸的人最大特征就是身体会散发出一阵阵尸体腐烂的恶臭。并且寿命比较短,容易发生现代讲的恶性肿瘤之类的病变或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并且心态有些扭曲。一旦发现身边有这种人,一定要吃天门冬。如果自己扪心自问或者被周围定义成伏尸也要抓紧吃天门冬,建议吃一年左右,最后吃野生天门冬。到山里给人家点钱帮忙采挖,绝对比占国家便宜报销,动不动输液好的多。很多病本来是小病,但是急于求成,静脉点滴之后成为痼疾。很多痼疾都是西医造成的,原来吃中药调理的好好的,虽然有些病恢复慢甚至有些反复,只要治疗得当完全可以祛除。结果痼疾就是很多人很小的病例如拉肚子、胃疼,经年累月不好,这种病虽然不能称为伏尸但是也差不多。
祛伏尸说明天门冬有很强大的肃杀能量可以把伏尸去掉,能把身体中不详的能量去掉,伏尸即自己活着还带着一具尸体,所以天冬有强大的新陈代谢功能,可以推陈致新,把体内腐烂的东西去掉。天门冬就像一个修仙之人,残风露饮,享受着日月精华,在风霜雪雨、雷电交加,无论干旱或水湿,都接受了这些劫难与历练,因此体内充满这个能量,可以把伏尸去掉。
以上是从天冬的生长环境、时空场、形色结合性味了解所主特性下面是天门冬久服后有何功效。

久服轻身,益气延年

轻身即身上很轻松、松快,延年即寿命的延长,益气即吃完天门冬之后觉得气力增加了。尤其是长期上山的人有时候饿了,就把天门冬烧一烧,皮一剥就吃了,走起路来非常轻松。经常可以看到山里有些老人家七八十了飞檐走壁,尤其是采药的人,现代很多山上采药人平均年龄都是六七十,背着药篓、拿着药锄比任何一个年轻人都跑得快,就是因为吃了野生天门冬益气,而现代很多人吃的都是在养殖场的动物。

藏曌用量解

以下用量为单味药用量,即一味药即可治病,只要会一点简单的望闻问切,靠《神农本草经》走遍天下,成为一名中医。中医是来源于《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中品的药基本上可治病也可养命,下品全是毒药。
诸暴风湿
天门冬跟酒放在一起效果好,但是一定要是米酒或者黄酒,千万不能跟高粱酒放在一起。有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药工说:山里自己酿的米酒泡天门冬喝下去人就很舒服,不生火、不生燥,喝完之后腰疼都会减轻和消失,经常喝天门冬酒的人全身关节都非常好。一般30-90克
偏痹
每次起码要60-120克,对于一些典型的中风偏瘫病症可以有黄芪和天门冬配伍,黄芪可以补全身运行之精气,天门冬用到60-120克可以直接强骨髓,祛风除湿。中药配伍中凡是平药,一般会随着某位有偏性的药而变化。例如黄芪性温,天门冬性平能稍微控制一下黄芪的温性,反而效果更好,这是配伍的一种技巧,在未来讲述亼毉方证的时候会详细讲解。
强骨髓
强骨髓需要常吃,天门冬熬成膏,是最强骨髓的。
杀三虫
建议外用,根皮皆可用
去伏尸
可外洗,内服需根据病情变化,需长时间服用
久服轻身延年,益气
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天门冬熬成膏,这需要很大的量才能熬出膏。如果不用现代的粉碎机粉碎而是用碾槽很难把天冬碾成粉,所以最好熬成膏。现代人工种植的天门冬黏液较少,容易被粉碎。第二个天门冬泡酒,分为泡酒和发酵酒两种,天门冬发酵酒喝完之后全身的经络会自动在任督二脉当中运行,尤其是督脉会感到特殊的感觉。用米、亼曲、野生天门冬发酵做酒做出来也是很好的。

主证文献

①《本经》: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
  ②《别录》: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③《药性论》: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
  ④《千金方》:治虚劳绝伤,老年衰损羸瘦,偏枯不随,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疽肿癞,亦治阴痿、耳聋、目暗。
  ⑤《日华子本草》: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
  ⑥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痿苈嗜卧,足下热痛。
  ⑦《本草蒙筌》:能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秘结。
  ⑧《纲目》:润燥滋阴,清金降火。
  ⑨《植物名实图考》:拔疔毒。

本草考辩

1.《本草衍义》:天门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
2.《本草蒙筌》:天、麦门冬,并入手太阴经,而能祛烦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实亦有偏胜也。麦门冬兼行手少阴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复走足少阴肾,屡屡滋肾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盖痰系津液凝成,肾司津液者也,燥盛则凝,润多则化,天门冬润剂,且复走肾经,津液纵凝,亦能化解。麦门冬虽药剂滋润则一,奈经络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胜于麦门冬,下而消痰必让于天门冬尔。先哲亦曰,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观之,则天门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标,非但与麦门冬殊,亦与半夏异也。
3.《本草汇言》:天门冬,润燥滋阴,降火清肺之药也。统理肺肾火燥为病,如肺热叶焦,发为痿痈,吐血咳嗽,烦渴传为肾消,骨蒸热劳诸证,在所必需者也。前人有谓除偏痹、强骨髓者,因肺热成痿,肾热髓枯,筋槁不荣而成偏痹者也。天门冬阴润寒补,使燥者润,热者清,则骨髓坚强,偏痹可利矣。然必以元虚热胜者宜之。
4.《长沙药解》:天冬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肿痛,除咳吐脓血。《伤寒》麻黄升麻汤用之,治厥阴伤寒,大下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泄泻不止者,以其清火逆而利咽喉,疗肺痈而排脓血也。天冬润泽寒凉,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麦冬,土燥水枯者甚为相宜。阳明伤寒之家,燥土贼水,肠胃焦涸;瘟疫斑疹之家,营热内郁,脏腑燔蒸;凡此闭涩不开,必用承气,方其燥结未甚,以之清金泄热,滋水滑肠,本元莫损,胜服大黄。又或疮疡热盛,大便秘塞,重剂酒煎,热饮亦良。其性寒滑湿濡,最败脾胃而泄大肠,阳亏阴旺,土湿便滑者宜切忌之。其有水亏宜饵者,亦必制以渗利之味,防其助湿。
5.《本草正义》:天门冬肥厚多脂,《本经》虽曰苦平,其实甚甘,气薄味厚,纯以柔润养液为功,《本经》主暴风,盖指液枯内动之风而言,滋润益阴,则风阳自息,此即治风先治血之义。痹亦血不养筋之病,正与风燥相因而至,故治风者亦能治痹,非以祛外来之风痹。惟湿为阴寒之邪,痹病固亦有因于湿者,然必无甘寒阴药,可治湿痹之理,盖传写者误衍之,天冬柔润,岂可以疗阴霾之湿邪痹着?《本经》又曰强骨髓,则固益液滋阴之正旨,三虫伏尸,即血枯液燥之劳瘵,甘寒清润,原以滋燥泽枯,是以治之。《别录》谓保定肺气,则以肺热叶焦、燥金受灼而言,甘寒润燥,本是补肺正将。去寒热,亦阴液耗之乍寒乍热,非外感邪甚之寒热可知。养肌肤,益气力,皆阴液充足之义。利小便者,肺金肃降,而水道之上源自清,亦津液霶霈,而膀胱之气化自旺,固非为湿热互阻之水道不利言也。而结之以冷而能补一句,则可知天冬偏于寒冷,惟燥火炽盛,灼烁阴液者宜之,而阳气式微者,即有不胜其任之意。此《别录》所以有大寒二字,而六朝以来诸家《本草》,固无一非以治燥火之症也。甄权谓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则以肺金枯燥,气促不舒而言,故宜此甘寒柔润以滋养之,则气逆可平,喘息可定,即《名医别录》保定肺气之意。张洁古亦谓治血热侵肺,上气喘促,皆为虚症一边着想,而浊痰窒塞之喘促咳逆,必非其治。甄权又谓治肺痿、生痈、吐脓,除热,则痿即肺热叶焦,甘寒润之宜也,而痈则痰火俱盛,咯吐脓血,只可苦寒清泄,断不宜此柔润多脂之药,一虚一实,大有径庭,连类及之,不无误会,而洁古因此遂有苦以泄滞血一语,实与此药性情不符,不可不辨。唯在肺痈欲愈,脓痰已减之时,浊垢既去,正气已伤,余焰尚盛,则天冬大寒,能泄余热,味清而不甚腻厚,庶几近之。此病情有始传末传之分,邪势有轻重缓急之辨,必不可浑而言之,漫无区别。王海藏谓治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是即肺热成萎,阴虚多火之侯,孙真人亦谓阳事不起,宜常服之,正以阴精消烁,废而不用,故宜益阴以滋其燥。
6《本草崇原》天门冬
气味苦平,无毒。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
(天门冬,一名天棘,又名颠棘。始出奉高山谷,此山最高,上奉于天,故名曰天、曰颠。藤引蔓延,茎稍有刺,故名曰棘。其根白色或黄紫色,柔润多汁,长二三寸,一科一二十枚,与百部相类。)
天门冬,《本经》言∶气味苦平。《别录》言∶甘寒。新出土时,其味微苦,曝干则微甘也。性寒无毒,体质多脂,始生高山,盖禀寒水之气,而上通于天,故有天冬之名。主治诸暴风湿偏痹者,言风湿之邪,暴中于身,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痹,天冬禀水天之气,环转营运,故可治也。强骨髓者,得寒水之精也。杀三虫、去伏尸者,水阴之气,上通于天也,水气通天,则天气下降,故土中之三虫,泉下之伏尸,皆杀去也。太阳为诸阳主气,故久服轻身益气,天气通贯于地中,故延年不饥。
伏尸者,传尸鬼疰,泉下尸鬼,阴而为病也。天门冬能启水中之生阳,上通于天,故去伏尸天、麦门冬,皆禀少阴水精之气。麦门冬禀水精而上通于阳明。天门冬禀水精而上通于太阳。夫冬主闭藏,门主开转,咸名门冬者,咸能开转闭藏而上达也。后人有天门冬补中有泻,麦门冬泻中有补之说,不知从何处引来,良可嗤也。
7、《医学衷中参西录》天门冬解
天冬∶味甘微辛,性凉,津液浓浓滑润。其色黄兼白,能入肺以清燥热,故善利痰宁嗽;入胃以消实热,故善生津止渴。津浓液滑之性,能通利二便、流通血脉、畅达经络,虽为滋阴之品,实兼能补益气分。
《神农本草经》谓“天冬主暴风湿偏痹,强骨髓”二语,经后世注解,其理终未透彻。愚尝嚼服天门冬毫无渣滓,尽化津液,且觉兼有人参气味,盖其津浓液滑之中,原含有生生之气,其气挟其浓滑之津液以流行于周身,而痹之偏于半身者可除,周身之骨得其濡养而骨髓可健。且入药者为天冬之根,乃天冬之在内者也。
其外生之蔓多有逆刺,若无逆刺者,其皮又必涩而戟手。天冬之物原外刚内柔也,而以之作药则为柔中含刚,是以痹遇其柔中之刚,则不期开而自开,骨得其柔中之刚,不惟健骨且能健髓也。至《名医别录》谓其“保定肺气,益气力,冷而能补”诸语,实亦有以见及此也。

方证应用

1.治肺胃燥热,痰涩咳嗽: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等分。上两味熬膏,炼白蜜收,不时含热咽之。(《张氏医通》二冬膏)
2.治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不渴者:生天冬捣取汁一升,酒一斗,饴一升,紫菀四合,入铜器于汤上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肘后方》)
3.治血虚肺燥,皮肤拆裂,及肺痿咳脓血证:天门冬新掘者不拘多少,净洗,去心、皮,细捣,绞取汁用砂锅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温酒调服。(《医学正传》天门冬膏)
4.治肺痨:多儿母、百部、地骨皮各15g,麦冬9g,折耳根30g。煨水或炖肉吃。(《贵州草药》)
5.治吐血、咯血:天门冬(水泡,去心)一两,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贝母(去心,炒)、白茯苓(去皮)、阿胶(碎之,蛤粉炒成珠子)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一丸咽津,日夜可十丸。(《本事方》天门冬丸)
6.治妇人喘,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天门冬十两,麦门冬八两,生地黄三斤(取汁为膏)。上二味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遥散送下。逍遥散中去甘草加人参。(《保命集》天门冬丸)
7.治百日咳:天门冬、麦门冬各15g,百部根9g,瓜蒌仁6g,橘红6g。煎两次,1~3岁每次分3顿服;4~6岁每次分2顿服;7~10岁1次服。(《中医杂志》)
8.治肾瘅真阴不足:天门冬、怀地黄、知母、黄柏。四味同煎三次,去渣,冲玄武胶收膏服。(《症因脉治》家秘天地煎)
  9.治诸不足,暖五脏:天门冬、熟地黄、白茯苓各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远温酒调化服。(《简便单方》)
10.治心烦:天冬、麦冬各15g,水杨柳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1.治健忘:天冬、远志、茯苓、干地黄各等分。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常服之勿绝。(《千金要方》)
12.治心血燥少,口干咽燥,心烦喜冷,怔忡恍惚,小便黄赤,或生疮疡:天门冬(去心)二两,熟地黄(九蒸,曝)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用熟水人参汤任下,不拘时候。(《济生续方》天地煎)
13.治上消:天冬(去心)二钱,麦冬(去心)三钱,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水煎服。(《医学心悟》二冬汤)
14.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天冬、麦冬、板蓝根、桔梗、山豆根各9g,甘草6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15.治口疮连年不愈: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玄参各等分。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外科精义》玄参丸)
16.治老人大肠燥结不通:天门冬八两,麦门冬、当归、麻子仁、生地黄各四两。熬膏,炼蜜收之。每早晚白汤调服十茶匙。(《方氏家珍》)
17.治夜盲:多儿母60g,水皂角30g。炖肉吃。(《贵州草药》)
18.治目能远视,不能近视:天门冬(去心)、地黄(焙干)各四两,枳壳(去穰)、菊花各三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清茶送下。(《御药院方》万寿地芝丸)
19.治肺火鼻红,年久服诸药不效:天门冬(去心),侧柏叶、细茶各一两。上三味和捣一处,每日用一撮于罐中,以滚水冲入,闭气勿泄,少时用汤当茶吃,日五七次,一月全愈。(《古今医统》天柏茶)
20.治面上黑气不退:天门冬和蜜打烂为丸。日日洗面。(《古人集验方》)
21.治症瘕积聚:大门冬不计多少,去心皮,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经验后方》)
22.治瘰疬:天门冬浸酒服,药滓敷疮。(《卫生易简方》)
23.治诸般痈肿:新掘天门冬一味,约三五两。洗净,入砂盆内研细,以好酒荡起,滤去渣,顿服。未效,再服。(《医学正传》)
24.治疝气:天门冬五钱,乌药二钱五分。水煎,临服加酒少许。(《童婴类萃》交消饮)
25.治五淋痛甚久不愈:生天门冬捶汁半盅服。(《疑难急症简方》)
26.治女子白带:天门冬捣汁,井花水调服。(《普济方》)
27.催乳:天冬60g。炖肉服。(《云南中草药》)
  28.急、慢性气管炎:天冬、麦冬备等份。水煎浓缩,加蜂蜜收膏,每次服1汤匙,每日3次。对本病表现为干咳无疾者有效。
29.功能性子宫出血:生天冬15~30克(鲜品30~90克)。水煎,每日1剂,红糖为引,口服。
30.恶性淋巴瘤:天冬、白花蛇舌草各180克,水煎服。

用药禁忌

       1、虚寒泄泻及风寒咳嗽者禁服天冬。
  2、虚寒假热,脾肾溏泄最忌天冬。《本草正》
  3、垣衣、地黄为之使。畏曾青。《本草经集注》
  4、贝母为使。《日华子本草》 

药膳配方

天冬生地猪肝汤

  材料:生地20克、天冬15克、鲜菊花10朵、陈皮1/4个、猪肝、猪瘦肉各150克、生姜3片。

  制法:

  1、生地、天冬、鲜菊花、陈皮稍浸泡,洗净,陈皮并去瓤;猪肝、猪瘦肉洗净,切为薄片状,用生抽、湿马蹄粉(或生粉)、生油各1汤匙及少许胡椒粉拌腌10分钟。

  2、先把药材和陈皮、生姜放进铁镬里,加入清水1250毫升(约5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30分钟,加入猪肝和瘦肉、菊花瓣,滚熟,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功效:汤中的生地天冬鲜菊花有清热凉血、清肝明目之功效,配伍理气健胃的陈皮、养血柔肝、滋阴润燥的猪肝、猪瘦肉,合而为汤,共奏滋肝血、舒肝气、清肝热之功。

天冬人参鲜鸡汤

  材料:人参10克(一般贫血、低血压者用红参;血压高者用白参)、天冬10克、光鸡1只、生姜2--3片。

  制法:

  1、人参天冬洗净;光鸡去鸡尾、爪甲,洗净,用白酒涂抹鸡身。

  2、把药材和生姜放置鸡腹再置炖盅内,加入冷开水约6碗水量,盖上盖,隔水炖约3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天冬红糖水

  材料:天冬(连皮)30克、红糖30克。

  做法:天冬连皮洗净,用清水两碗半煎成一碗,加入红糖再煮开,温服。每日一次,一般3--5次即可显效。

  功效:治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胎漏、乳腺小叶增生。

天冬枸杞粥

  材料:天冬30克、枸杞子15克、粳米90克。

  制法:将天冬、枸杞子用温开水浸泡五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加水煎取浓汁,待用。把粳米清洗干净,倒入锅内,加入天冬、枸杞汁,置于火上煮成粥,食之。

  用法:每日分两次服食。

  功效:益肾养阴。

  主治: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天冬板蓝根茶

  材料:天冬5g、板蓝根3g、绿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效:清热养阴,解毒。

  主治:热病发热、口烦渴;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口舌生疮。

  来源:传统药茶方。

天冬黄酒

  配方:新鲜天冬50克、黄酒适量。

  制法:取新鲜天冬洗净,用榨汁机绞榨取汁,加适量黄酒冲服。

  服法:每日1--2次。

  功效:滋阴清热,行血祛痰。可用于辅助治疗乳腺结节或乳腺癌属痰瘀热结者(症状为乳腺结节或肿块,乳头回缩,咽干口渴,咳嗽咳痰,大便干结,舌质红等)。

  按语:天冬含有天冬酰胺、β-谷甾醇、甾体皂甙、粘液质等,对乳腺癌以及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肺癌等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并能止咳化痰。本方对属寒痰凝聚性的乳腺肿瘤不宜服用。本方也可以将天冬洗净去皮,生吃,用黄酒送服。

天冬萝卜汤

  材料:胡萝卜300克、杏仁30克、荸荠50克、冰糖。

  做法:

  1、胡萝卜洗净,去皮,切块;杏仁洗净,浸水泡1小时;荸荠洗净,去皮,切成两半。

  2、锅内倒入清水,放入所有材料煮沸,加入冰糖,再用小火炖30分钟即可。

天冬黑豆粥

  材料:天冬、黑豆、黑芝麻各30克、糯米60克、冰糖适量。

  制作:将天冬、黑豆、黑芝麻及糯米洗干净,放入砂锅,加水适量,同煮成粥。待粥将熟时,加入冰糖,再煮1--2沸即可。

  用法:每日2次,5--7日为1疗程。也可随意食,温热服。

  功效:益肝补肾,滋阴养血,固齿乌发。延年益寿。适用于头晕目眩,目暗耳鸣,发白枯落,面色早枯,腰酸腿软,神经衰弱以及肠燥便秘等症。

  禁忌:脾虚腹胀便溏者勿用。忌用铁器。忌食鲤鱼。

  来源:民间方

 天冬茶

  材料:天冬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抗菌,抗肿瘤。

  主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乳房肿瘤。

  来源:传统药茶方。

海参天冬粥

  材料:海参100克、天冬25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

  做法:将海参切片;天冬切斜条煎取汁,去渣,入粳米、海参煮粥,煮沸加入冰糖适量,至粥熟食用,每日1--2次。

  功效:治疗白血病气阴两虚型:心悸气短、低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咽干燥,睡眠不宁,舌淡红,少苔,脉沉数。

枸杞子天冬羹

  材料:枸杞子、天冬各20克,雪耳25克,鸡蛋2只、冰糖、蜂蜜各适量,猪油少许。

  制法:各药食材浸泡、洗净。天冬浸软后切薄片浸于蜂蜜;雪耳撕小朵,在镬中加水1000毫升(4碗量),下雪耳滚沸后下少许猪油改文火熬40分钟,下冰糖;再下枸杞子、天冬,再下蛋清,煮至熟便可。为3--4人用。

天冬煎

  组成:天冬(去心)60克、麦门冬(去心)60克、款冬花(去枝梗)、桔梗(去芦头)、紫菀(去土)、白前各30克(六味为细末)、生地黄汁300毫升、杏仁30克(去皮、尖,研如膏)、白蜜300毫升。

  用法:上药前六味为细末,将地黄汁、杏仁膏、白蜜三味于银、石器内同熬成膏,入前药末搜和为丸。每两作20丸。食后每服1丸,细嚼,温热水送下。

  主治:肺脏风壅,咳嗽稠痰,咽膈气塞,头目不清。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八。

天冬炖肉

  材料:鲜天冬60克、猪瘦肉500克、精盐、料酒、葱花、姜丝、胡椒粉。

  制法:

  1、将猪肉洗净,放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水,捞出切成块状,天冬洗净泥沙后切片,葱切段,姜切片。

  2、将肉、天冬、葱、姜、料酒、盐一并入锅,注入适量清水。武火烧沸,撇去浮沫。文火炖至猪肉熟烂。捞出肉块放入碗内,盛入汤,用盐、胡椒粉调味即成。

  功效:天冬含多种有效成分,具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猪瘦肉补中益气、润燥。二者组成此菜养阴润燥、滋肺肾。用于治乳汁不通、咽喉肿痛、消渴等症。药理研究知天冬能升高白细胞,增强巨噬细胞舌噬功能。常食此菜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补益强壮。

地黄天冬酒

  配方:生地500克、生姜150克、天冬250克、米酒5斤。

  制法:生地取鲜者,洗净;生姜、天冬去皮;三药皆切碎,合捣成泥状,纳于坛中,加入米酒,密封坛口。将酒坛置锅中隔水煮1--2小时,再浸泡5天,即成。

  服法:每日温服50--60毫升,分次服用。

  功效:补肾延年,美容养颜。

  说明:本酒方见载于南北朝《太上灵宝五符序》,该书称此酒“补虚劳,益精气,令人健饮食,耐风寒,美颜色,肌肤光泽,延年”。

天冬饮

  组成:天冬、紫菀茸、知母(去毛,酒洗)、桑白皮(蜜炙)各3克、五味子、桔梗(去芦)各1.5克

  用法:上药细切,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

  主治:妊娠外感风寒,咳嗽不已,谓之子嗽。

  加减:嗽血者,加阿胶1.5克;大便涩者,加葶苈子1.5克。

  来源:《医学正传》卷七引《局方》。

天冬炖鲍鱼

  材料:鲍鱼60克、天冬30克、麦门冬30克、瘦猪肉250克、桂圆肉15克、盐3克。

  做法:

  1、鲍鱼用开水浸发4小时,洗净,切片;

  2、猪瘦肉洗净,切片;

  3、天冬、麦冬、桂圆肉洗净;

  4、将鲍鱼、猪瘦肉、天冬、麦冬、桂圆肉放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开水炖3小时,加盐调味供用。

  功效:此炖菜具有滋肾润肺,养阴清热的作用。

天冬人参炖鸡

  材料:乌鸡1只、人参15克、天冬20克、鹌鹑蛋10只、白酒少许。

  制法:将鹌鹑蛋煮熟,去壳待用。将人参和天冬切成薄片,待用。乌鸡洗净,鸡头鸡脚全纳入鸡体内,将鸡放入炖盅,把人参和天冬放在鸡上,倒适量清水,隔水大火炖2小时,加入白酒和鹌鹑蛋,再炖40分钟就行。

  用法:佐餐食用,每日1--2次。

  功效:补益气血。

  主治:适用于气血不足之面色无华、乏力者。

天门冬汤

  组成:天冬(去心,焙)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柴胡(去苗)2两、桑根白皮(锉)2两、甘草(炙)2两、山芋1两半、人参1两半、熟干地黄(焙)3两、生干地黄(焙)3两、枇杷叶(拭去毛)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石斛(去根)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食后去滓温服,1日2次。

  主治:虚劳,口舌干燥,津液减耗;及口疮,牙齿宣露。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天冬猪瘦肉汤

  材料:天冬15克、冬笋250克、香菇3个、鸡蛋2枚、萝卜250克、猪瘦肉50克、花生油30克、鱼露、酱油各适量。

  做法:猪瘦肉眼洗净,切小片;天冬、香菇洗净,用水泡软切碎。冬笋、萝卜洗净切碎;鸡蛋炒熟切碎。用花生油起油锅,将上料放入锅内稍炒片刻,下鱼露、酱油等调料加清水适量,再煎煮至上料熟透。饮汤吃全部用料,每天1料。

  功效:强壮身体,润泽肌肤。用于皮肤粗糙、早衰、操劳过度过早出现皱纹头发早白。

天冬汤

  组成:天冬(去心,焙)3两、升麻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前胡(去芦头)1两半、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芦根3茎,竹叶3片,煎至1盏,去滓,分温2服,空腹。

  主治:骨蒸,肺痿咳嗽,气逆喘急,唾不出唇,渐渐羸瘦。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