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系王维:向往宁静,愿沉醉于终南山~

 墨菊香 2018-04-16

王维,字摩羯,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一代文豪苏轼对这位文学家和画家有过一个非常中肯且重要的评价,他曾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可以说是对王维的诗艺与意境作了很好的概括与总结。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才华的王维在诗歌,绘画与音乐上都有造诣,所以当他十五岁去京城应试的时候,在京城里一展才能,得到了京城里一些显赫的王公贵族的欣赏。

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的时候,王维非常幸运地状元及第,接着开始了自己的官僚生涯。可是在面对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百态人生万象之后,他很疲惫,在信仰与追求上逐渐皈依佛教上来。他的字“摩羯”就来源于佛教,在文坛上后人称他为“诗佛”,同时这种信仰使得他更追求平静的自然美好。在宦海沉浮的他仍然把握住空闲时间来修养身心,亲近自然。他想要从那些繁文缛节中挣脱出来,挖掘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感受自然里的生命律动。于是他在京城南部的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远离官场,徜徉在自然山水之中。

这座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敞亮的建筑,有青山有绿水,有树林也有溪谷,而且其间散布着若干零星的馆舍。在这里王维想要使自己的生命表现出一种最自然的姿态,而不是受到“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的束缚与限制而无法保持本真。有这样的绝好去处,王维终于能够与他的知心好友以一种悠然自在的闲适态度,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在这里,王维面对的是清新美好的自然世界,不需要过度地受制于官场的压力。他穿行于青山绿水之中,从而感受到一份自然的美好。 我们可以从他的这首《终南山》来一同以他的视角欣赏他隐居之地绝妙的自然风物: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唐代 王维 《终南山》

刚一开篇的“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王维就以夸张的手法来勾勒终南山的大体轮廓,使读者在心中有大概的印象。其中“太乙”就是终南山的别称。这一联的远景描写给读者呈现了雄伟的景象——巍峨的太乙山毗邻长安城,绵延不断的山脉一直迤逦蜿蜒到海边。这种景色宏伟壮大,使人憧憬和向往。

接着颔联开始写近景,语言精炼细腻。其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对偶十分工整,“回望”既与下句“入看”相对偶,而且一“合”一“无”十分巧妙地写出了当王维在终南山之中时的独特感觉——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会发现是一片白云弥漫。这里看不见周围的一切,甚至使人觉得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似的;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个经验其实很多游过山的人都感受过,而王维只用了五个字就十分精炼地写出了这种独特的感觉。其实这里的“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第三联则是运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可以说是尺牍万里。“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则是侧重在写终南山从北到南的宽阔,终南山东西如此绵远,南北这么辽阔,只有站在“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把宏伟的景色都尽收眼底;“阴晴众壑殊”就是侧重于表现尽收眼底的风景给人的感觉,其实这里的风景主要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第四联则是出现了作者的行踪,“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作者此时在游山。

王维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王维天性可以说是避喧好静,追求宁静自然,所以始终不愿和这美妙自然分离。因此他隔着河水开始向樵夫问路,寻求住宿的地点。这富于生活化气息的结尾很像王维的作品中的其他结尾一样闲适随意,如《终南别业》“坐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看似随意闲适,其实有着一种亲切的感觉与真实的味道。

文|青舟(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