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敏州经方医话】经方医话两则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4-16


        作者/李敏州  李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李栋中医诊所


一、火逆误治话经方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一系列骨与软组织损伤疾病日益增多。对于这类疾病,很多人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去中医科,以针灸、电疗、超声波、火罐等传统与现代理疗予以治疗。在没有系统学习《伤寒论》之前,我也是以此类方法对症治疗,有些疾病立竿见影,有些疾病却是越治越重,归其原因辨证错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有些疾病根本就不适合用热疗(火逆)治疗。为什么不适合,初不知所以,直到系统学习了《伤寒论》的条文,从中体会到有些骨与软组织疾病不适合热疗。在《伤寒论》的111条、112条、114条和119条等就是以火迫劫的误治。火疗包括火针、火罐、艾灸、现代的蜡疗、红外线灯、超短波等治法。

下面这则类风湿关节炎的案例,就是火逆误治,值得我们思考。

寇女士,27岁,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食指第二关节轻微疼痛屈伸加重,无水肿,皮色及皮温无改变,就诊于市医院,疑似关节炎。实验室检查抗“o”、血沉均正常,给予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治疗25天未改善。反而食指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呕吐、头晕。就诊于某中医诊所,采用中药加针灸,红外线烤灯治疗,2月余病情反加重,遂去北京积水潭医院就医,诊断为腱鞘炎,建议超短波治疗,返乡予超短波治疗一月余未有改善,经朋友介绍来我处治疗。

刻下:左手无名指,食指红肿热痛,夜晚剧痛,平时手不冷,但遇热肿痛加重,胸闷太息,呕逆,无恶寒汗出,口中和,纳差,小便量少,舌苔白腻,脉沉细。

辩治过程:辩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合病,方剂先后以四逆散合越婢加术汤合三妙丸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乌头煎等经方或合方或加味治疗。第三诊、第四诊的处方为:桂枝15g 白芍20g 赤芍10g 生石膏40g 知母15g 木瓜15g 白术10g 生附子20g 麻黄20g 炙甘草15g 乌头12g 当归10g 茯苓20g 川木通12g 大枣5枚。5剂水煎服,机器煎煮60分钟,每袋200ml,一日2次。注:煎煮时药物需泡3小时,生附子、乌头合余药同煎。)至17年12月13日六诊时关节疼痛已不明显,上方继服10剂随访临床治愈。

诊疗思路:一诊,《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条文中的四逆,注解当四肢冰冷讲,组方四药无一味温中祛寒的药物,我在临床的体会,其实也可以当四肢热讲。二诊,《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因患者长期服用激素,中药雷公藤及火逆治疗从而导致体内出现内毒现象,如手指关节红肿疼痛、呕逆等反应。先从病人水肿治起,而不治疗疼痛,我管这种疗法叫排毒治疗。所以用越婢汤利水以消手指肿及排除体内毒物掺杂。三诊时四肢逆冷,关节疼痛伴自觉有热,怕冷,脉沉细为太阴阳明合病。心情抑郁为少阳病。《伤寒论》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三妙丸加强祛湿利水。四诊效不更方。五诊时掌指关节疼痛,脉沉细,辩证为太阴少阴合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双上肢时有冰冷,遇冷加重,辩证为太阳太阴合病。《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方的辩证要点是:手足凉表虚而无里寒者。

通过这则案例使我们对治疗疼痛及关节类疾病有了更开阔的思路,在理疗不适合的情况下,不妨使用经方治疗。

二、炙甘草汤治慢性腹泻,兼谈辨脉证的意义!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从上诉条文可以看出,炙甘草汤是以心动悸,脉结代,气阴两虚为辩证要点。那么与慢性腹泻有什么关系,看似不相关的两个病,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

于先生,27岁,警察,2018129日初诊。

主诉:腹泻1年余。患者由于职业原因,生活就餐不规律,长时间饮酒,导致不论饭菜冷热,食后上厕所,大便正常,不硬不溏,余无它证,舌淡暗,脉结代滑,诊后问诊得知,睡眠差,多梦,有时被吓醒,且有胸闷,心跳骤停,烦躁口干渴。

拟方:炙甘草汤合半夏泻心汤加乌梅石膏。

处方:半夏15g  黄芩10g  党参10g  干姜15g  炙甘草30g   黄连6g  桂枝12g  火麻仁10g  麦冬25g 生地黄60g  乌梅15g  石膏30g,5剂水煎服,机器煎60分钟,每袋200ml,每日2次。注:煎煮时,药物用黄酒浸泡2小时。

2018年2月5日第二诊:腹泻次数减少,睡眠做梦,胸闷均有所减轻减轻,只是大便干,减生地黄至40克,效不更方。

拟方:炙甘草汤合半夏泻心汤加乌梅石膏。

处方:半夏15g   黄芩10g   党参10g   干姜15g   炙甘草30g    黄连6g   桂枝12g  火麻仁10g  麦冬25g   生地黄40g  乌梅15g   石膏30g,5剂水煎服,机器煎60分钟,每袋200ml,每日2次。注:煎煮时,药物用黄酒浸泡2小时。

2018年2月12日第三诊:诸症缓解,只是口干,嘱石膏泡水频服。

按语:

1、寐差,多梦易醒为血不足以养脉,则脉结代,方用炙甘草汤。胸闷烦躁,口干渴为上热阳明病,长期腹泻为下寒太阴病,属上热下寒证,方用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予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炙甘草汤原方中有阿胶,今阿胶价高质量不稳定,黄仕沛先生有大量生地黄替代阿胶的经验。

2、关于脉诊,仲景说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他非常重视脉诊,在《伤寒论》序中,他也批驳了忽略脉诊的那些大夫“不思念求经旨,以演其所知,省疾问病,务在口给”。为什么那时候要批驳忽视脉诊呢?因为获取症状比较直接,通过患者的主诉,非常明确。而脉诊比较主观,比方说有的病人明明是紧脉,但是医生就是摸不出来,要么摸出是滑脉或弦脉,脉和症状不对应的时候,大部分医生往往舍弃忽略脉诊,因为对于病人脉诊心里没底,没有太大把握。3、我们经常听到“脉证分离,舍脉从证,舍证从脉”,人是一个整体,有什么样的脉象就应该对应什么样的症状,如果我们觉得脉象和症状冲突了,说明你仅仅是看到了表象,对精细病机没有看透,本案仅从食后腹泻无余证是辨不出病来的,通过结代脉等一系列症候迎刃而解,方证对应,取得良好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