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歌鉴赏之情感态度考练题

 老刘tdrhg 2018-04-1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游赏心亭  王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E.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15.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DE(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D项中“王气”是指王朝的运数;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E项“乐观豁达”表述错误,作者是借酒浇愁。)

15.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1分)。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2分)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1分)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__________。

月夜泛舟

刘著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传邮 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 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 作逸民。

【注】刘著:安徽皖城人,北宋遗民,后仕于金。 传邮:上传下达的文件、书牍。区区:庸庸碌碌。尧封:相传尧划天下为十二州,每州表封一山,以作祭祀。后以“尧封”称中国的疆域,或故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取陶渊明笔下“无心以出岫的云”的意象,寄寓作者遭逢宋金易代的感慨:世事变迁,人世浮沉就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定。

B.第二句使用典故,以出使北朝被扣留,终生不能南归的南朝诗人庾信自比,“南朝”“北朝”两词对举起到了强化情感的作用。

C.颔联描述作者的公务活动状况和内心感受,“扰扰”“区区”的使用不仅有叠词的音韵效果,更收描述真切、表意强烈之功。

D.颈联由远及近写泛舟所见的优美景象:两岸青山绵延流转,身侧白鹭傍船翩飞。但从诗歌抒情的角度看,应是以乐景衬哀情。

E.诗人像李白、苏轼等古来许多文人那样在月夜泛舟、独酌,是因为置身月下就似“到了另一世界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4.AD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 项陶渊明笔下的“出岫”云蕴含着无心无意、自然自在的意味,而本诗首句中“出岫云”则是无根无倚、漂浮不定的意象,寄寓作者对浮世变迁的感慨,二者大异其趣。D 项颈联不是“以乐景衬哀情”,厌烦官场俗务的诗人徜徉于青山碧水间,体验到的是难得的解脱的愉悦,句中“不厌”“相亲”更是诗人喜爱之情的直接表露)

15.国家破亡,人世漂泊的悲痛。首联写祖国灭亡、异朝为臣的屈辱,悲叹自身如孤云漂泊,无依无凭。

对公务繁冗、官场庸俗的厌烦。颔联写文书繁多终日碌碌,应对庸俗僚吏让人心灰意懒。

暂得摆脱公务、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轻松愉悦。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绘了月光照耀的优美山景,傍船飞掠的白鹭轻姿,表达了诗人暂时摆脱俗务的喜悦心情。

对故国的眷恋,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句“暂向尧封作逸民”,诗人特称早已沦陷的中原为“尧封”之地,宁做故土的隐逸之民,而不愿仕宦金朝。(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要求每条理解至少有一处具体诗句分析。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代边将有怀

刘长卿

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主要用叙述和写景而非直抒胸臆来表达情感,故情感显得相对含蓄蕴藉。

B.首联中“少年”和“白首”相对,指少年赴疆场白首不得归,可见戍边之久。

C.颔联写塞马因“瘦”而思得秋草,则可知苦于久戍边地的征人更欲归乡安居。

D.颈联借意象传情,薄暮笳声、塞上明月、战甲寒霜,无不充满悲凉伤感之意。

E.尾联写戍边将领仅仅是到云中郡以来就与强敌力战百场,可见将领贪功好战。

15.请从题目中的“代”字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4.AE(5分)A.非直抒胸臆;E.强,超出;“将领贪功好战”,错。

15.(6分)“代”即代替,诗中作者替边关将士表达心声。边将少年赴边,白首难回,思乡情切;边地环境恶劣艰辛,战事频繁。(2分)诗人代边将抒发感怀,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深切的同情;同时也透露出作 者对战争的厌恶,也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边境不宁(国事衰微)的担忧。〔4分)

【评分参考】对诗歌内容分析2分;答出“同情”,“厌恶”,“担忧”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晓发公安

(作者原注:数月憩息此县)

杜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注】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明星:启明星。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物色:指物。生态:指人。转眄(min):转眼。扶:陪着;维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便见得前此已饱闻。

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C.颔联写听到邻鸡之鸣和野外的哭声而引发感慨,“能几时”透露出幻灭感。

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

E.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15.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14.C.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C诗中的“野哭”不是指哭于野外,而是指恸哭或号啕大哭。D应是“第七句照应颔联,第八句照应颈联”。

15.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张灯归意动,轻桂当户晓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小市:徐州地名。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B.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C.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D.第四句写诗人回家之后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怅惘不已。

E.第六旬写游子青春年少便能重见故乡与上句中孤臣白首才被召回形成对比。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4.(5分)D.E(D项“让人怅惘不已”不当,诗人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悦的;E项“青

春年少”和“与…….形成对比”错误,诗中“青春”指春天,它与“白首”只是形式上的对仗,不是意义上的对比。杜甫有诗句“青春作伴好还乡”。)

15.(6分)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如答“对徐州城雄伟壮丽之景的赞叹”给1分)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颈联写元佑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如答“‘孤臣白首’的伤感”给1分)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每答出一点給2分,其中“情感”1分,“具体分析”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