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朝真的存在吗?有啥证据证明?

 cqyuanye 2018-04-16


“夏朝”是不是存在暂且不表,“夏文化”或者夏文明肯定存在,这是当下国内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

关于研究方法。

大学者王国维,提出了“二元证据法”,即文献和考古两条线索,以已知推未知。

这个方法,被后来的多数学者所接受。

史籍。

关于“夏朝”、“夏代”、“夏文化”或夏文明,文献记载的不少。被学者看重的是《史记》和《竹书纪年》。后一种为最,因为其是逃过秦始皇焚书厄运的战国史籍,更具可信性。

这两部史籍,提供了基本一致的夏代纪年和“代(世)”、“王”信息。 考古。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有重大的考古发现,对夏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特别是后来碳十四测年技术的应用,使考古依据现代科技更为严谨和可信。

关于研究成果。

1996年5月,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研究工程”。至2000年,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其中,对夏代起止时间给出了判断。

自2000年以来,研究仍未止息。成果也愈加精细。 以下是关于夏代较为主流的研究成果——

夏文化总共有471年历程——从公元前2024年(或公元前2043年)-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

考古证据是夏文化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经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第一、二、三期(第四期属商文化)。 其中,中原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新砦期和二里头一期为中期夏文化;二里头二期和三期为晚期夏文化。

早期夏文化大体是大禹、夏启、太康、中康、帝相(包括后羿和寒浞)时期的文化,约131年,即公元前2024-前1893年(或者公元前2043-前1912年);中期夏文化大体是少康、帝予(杼)、帝槐(芬)、帝芒、帝泄时期的文化,约150年,即公元前1893-前1743年 (或者公元前1912-前1762年);晚期夏文化大体是帝不降、帝扃、帝廑、孔甲、帝皋、帝发、履癸(夏桀)时期的文化,约190年,即公元前1743-前1553年(或者公元前1762一前1572年)。

关于碳十四的测定。

碳十四测年技术,支持了前述夏文化上限和下限的结论。

2000年前测定的标本有: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即王城岗三期两个标本,编号为SA98108骨头和编号为SA98110骨头;属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三段即王城岗第四、五期五个标本,编号为SA98116骨头、编号为SA98117骨头、编号为SA98120骨头、编号为SA98123骨头。 2002-2005测定的标本有:编号为BAO5239标本、编号为BAO5236标本、编号为BAO5237标本、编号为BAO5238、编号为BA05235标本。

还有很多检测,不再赘述。

关于“夏朝”。

国内学界很低调,对于夏文化是不是夏朝态度审慎。 这涉及到外国学界所说的“文明”三标准——文字、城邦、中央集权。

其实,这只是个话语权问题。

从国内目前的考古及研究成果来看,“夏”之作为“朝”,只缺少了当时的文字还没发现。

除此之外,“夏”已经具备了所有从原始部落状态进入到农业王国的条件。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陶器发达,属成熟的农耕社会,已经有了活人殉葬,标志城市的城墙遗迹被确认,而且已进入青铜器早期。

二里头遗址更为壮观。其于1959年开始发掘,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这里必须要说到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早于夏代。

考古成果表明,良渚文化的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

国际顶尖考古专家科林.伦福儒,在现场参观后,也不得不感叹,整个世界都必须重新认识中国商代以前的历史了。

良渚文化已进入申遗程序。尽管夏朝的细节还待考证,但证据已然足够充足,干嘛我们的很多人还纠结于此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