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成长

 天目源 2018-04-16


问题导学是指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学生通过对一系列问题或任务的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应用质疑,来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进而成为优秀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用该模式进行教学,“问题”是载体,“导学”是手段,“成长”是目的。该模式的实施策略主要分以下几步。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情景”是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一种思维场景。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物理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

(一)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

1)借助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景。 “从生活到物理”,突出生活、生产、科技与物理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实例:苏科物理(初中)“12.1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情景创设:

教师:2014巴西世界杯让我们大饱眼福,比赛中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接传球和射门?

演示:学生回答并推荐一足球爱好者演示。

教师:飞来的足球,人可以用头去顶,那么飞来的铅球呢?

学生:不能用头顶(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教师:请针对上述现象至少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学生提问,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并筛选问题,引入探究内容。

2)借助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索。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使说不清的看清楚,做不出的显出来,使稍纵即逝的定格永存。所以它可以深深吸引住学生,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例如,在上述教学实例中,可以播放发生海啸时的视频,质疑引入。

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赘述。但创设情景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素材要有针对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二)如何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是通过情景产生问题,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所疑,方能产生兴趣、形成动力,才会有所思、有所得。

1.教师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教师提问的基本要求是:

1)问题的价值性。一方面,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必须具有思考的价值,不点就通、不讲就懂的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所提问题不能过于复杂、高深,不能超出学生认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将会由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

2)问题的启发性。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造成一定的认知悬念,从而唤起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思考的需求。

3)问题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尝试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迁移,能够促进学生的讨论和师生的交流,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得出各种结论。

2.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那么,在教学中可以怎么做呢?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倡导敢问。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氛围是生成问题的最好催化剂。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不怕”,不怕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怕同学和他(她)自己,很多学生担心:我的问题提出后,会不会遭到同学的耻笑?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加以肯定,要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别人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思考,引导会问。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必须为学生就“如何提问”做好示范,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到思考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去找问题。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

1.激活原有知识经验,有效引导分析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分析当前问题的基本结构,洞察问题中所隐含的基本关系,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和推理,提出猜想或假设。例如,在初中物理“内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指导学生洞察问题中所隐含的基本关系——分子运动、分子间存在作用力,指导学生类比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提出猜想——运动的分子具有能(分子动能)、存在引力和斥力的分子间具有能(分子势能)。

2.指导建构,解决问题。

知识建构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前面获得的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途径或不同预设进行探究、比较、讨论、反思,以期和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实现新知的同化或顺应,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独立建构。对于本身具有一定体系的较容易的物理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学来独立建构。例如,在 “内能”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存在引力和斥力的分子间具有势能”的猜想后,即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讨论交流来完成内能知识的建构。

2)合作建构。对于有一定难度、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采用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概念的建构。例如,苏科物理“物质的比热容”一节,对于“比热容”概念的建构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课本的编排甚为精当,在此不再赘述。对于一些无法用实验来进行科学探究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例如,对于“并联电路总电阻”规律的得出,宜用理论探究进行建构。

3)感悟策略。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反思的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物理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这些方法和策略有所感悟,以期在新情景中产生自觉的思维指向,实现物理思维方法的“再创造”。

4)指导建模。要重视解决物理问题思维模型的建立指导。在教学中要重视建立思维模型,使学生在解决新的问题或复杂的问题时,在思维上能够“有路”可走。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应用质疑

知识应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不应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和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些结构良好、条件确定、答案唯一、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题目,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妨碍学生思维发展,对学生的发展显然无益。因此教师设计练习时,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还要有利于学生物理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重视题目新情景的设置,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和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综合变式题,特别要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创新思维。

笔者倡导基于“问题”实施教学,但并不提倡以解决问题为终点,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应当去质疑和发现新的更多的问题。要能在问题解决中寻找新问题的“生长点”。以便将问题引入到下一个循环的讨论。只有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学习者才会不断进取、不停探索、不断进步、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在这一阶段,提出问题的目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设问、发问、想问的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内在求异、创新的意识,能否最终解决问题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成长教育界定了新的教育质量观,如何“基于学生成长,进行问题导学”和“基于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成长”,是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