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欧国家的育儿理念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4-16

以前北欧对我而言是若干个遥远而陌生的冰雪国家,只有源于安徒生童话的一点想象。由于瑞典的学前教育体系有着良好的国际声誉,这次瑞典主办的大会吸引了来自5个大洲7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除了会中安排的哥德堡、斯德哥尔摩的学前教育机构参观外,还在会前和会后安排了丹麦和挪威的学前教育机构参观活动,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北欧的学前教育机构,一些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体会到了北欧人的生活哲学和社会发展理想,以及他们所主张的幼教重点。

北欧国家的育儿理念

一、让孩子不分阴晴雨雪都玩在户外

大自然是北欧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户外活动是北欧人极崇尚的活动。挪威人甚至对我们说,孩子在学走路的同时就开始学滑雪了。这种生活习惯被北欧的教育者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机会,记得几年前一位挪威的学前教育专家在访问我国时,专门就幼儿园的户外教育做了报告,当时我还对这一话题感到疑惑,如今身临其境,才感受到户外活动在北欧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参观中的北欧幼儿园都是平房,教室门口会安装一个有助于蹭掉鞋上泥土的镂空方格踏板,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方便孩子户内外活动的转换。活动设施大多是用木材加旧轮胎做的,并不是油漆,如秋千架、篮球架、滑梯、可攀登的斜坡或海盗船、种植草莓的苗圃等,还有篝火坑、小沙坑。为了确保孩子在下小雨时或阳光强烈时还可以在户外活动,有些幼儿园还建了门廊、户外的小木屋。户外的小木屋中,有各种木工用具、园艺工具、颜料,等等。室内的玩具和书籍有时也会被搬到户外,有木桌椅供孩子们在户外看书、画画,更不用说各种三轮车、手推车、挖沙工具和容器。

北欧国家的育儿理念

幼儿园与院子相连的门厅中,都会有挂成套雨衣、插雨鞋的架子。条件好的还会有烘干雨衣的专门房间或设备。即使是下雨天,孩子们也会装备齐全,去户外活动。联想到我们国家倡导幼儿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但事实上许多幼儿园做不到,我不由得感叹生活方式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北欧教育者那么强调让孩子玩在户外,不仅是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更多的是从心理健康、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来考虑的。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常常是融在户外活动中的。在好几所幼儿园中,墙上都贴着孩子挖出自己种的胡萝卜、采摘自己种的草莓的照片,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而这些过程充满着探索、尝试与修正假设,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接触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愉悦和果实的同时,北欧的教育者不忘引导孩子们认识大自然和各种物种对人生活的重要性。他们与孩子们讨论我们所吃的食物来源于哪里、蛰人的蜜蜂并不讨厌,用大自然中的体验自然地引发孩子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只要你不干扰别人,待人和善,其他你就可以如愿行事”,这是北欧成年人与儿童交往的大原则,孩子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安心做他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对待孩子,成人必须懂得沟通与尊重。这既是世界上第一个规定不准体罚儿童的立法(瑞典1979年)所体现的精神,也是北欧教育者仍在不懈努力倡导“儿童参与”“儿童决定”所反映的思想。这种尊重体现在许多方面,甚至会令外国人感觉幼儿园中的成年人对孩子似乎漠不关心,对他们的调皮行为太“纵容”,对他们无能力解决的事也不善于帮忙。

在丹麦的一所幼儿园中,园长常常用“儿童的权利”这样的字眼,给我们这些世界各地来的参观者介绍她们的工作原则。“儿童有权利不在大人的时刻监护下活动,他们有权利自己决定做什么活动以及怎么做”,这些思想立即引起了几位美国同行的提问,她们担心的当然是安全问题。而园长的回答是,她们幼儿园几十年来从未有严重的伤害事故发生过,而且孩子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养成了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处理受伤的能力。小的磕碰伤,孩子不会无助地、害怕地大哭,而是立即跑到老师那里要求消毒、包扎。我在这所幼儿园的户外,观察到一个步履蹒跚的金发娃娃,拖着一个比他还长的塑料铲子,口中念念有词地独自玩着,近半小时,没有一个成年人来“干扰”他,似乎也看不到有人远远地监护着他,不由得敬佩北欧同行对孩子能力的信任。

孩子们如果有自己感兴趣的、专注其中的活动,可以选择不参加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孩子有权利不被成人打扰。老师还会与孩子一起商讨“不干扰别人”的规则,如果有人不遵守,会立即受到坚定、但温和的制止。根本看不到老师大声斥责孩子,因为他们不想给孩子树立一个不尊重别人的反面“榜样”。

北欧国家的育儿理念

三、尊重差异,让每个孩子体会善意和平等

有人在介绍北欧的教育时曾说,他们似乎意在培养一个个优质的普通人,而不走精英路线。斯堪的那维亚社群中有11条“Jante法则”,归结起来就是“你不该相信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大概反映了北欧人对于单个人的看法和对平常心、平等心的崇尚。在教育中,尊重差异、考虑特殊需要就成了普遍的追求,而不愿意简单地把一个人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滋生某些人的“精英意识”。

在瑞典,我在参观的几所幼儿园中都发现,在同一个混龄班中,会有不同的椅子,同样的高度,但上半部做了不同的设计,有的类似宝宝椅,有的在一般的椅面上方,又加出一个可调节高度的椅面。这样做,是为了让不同年龄、身高差异的孩子在吃饭时的交流中能舒服地平视,年龄小的孩子坐的时候不必两条腿吊在空中而感到难受。

在有移民儿童的幼儿园中,老师们会挖空心思与语言不通的移民幼儿交流,我参观的位于哥德堡市郊的一所幼儿园中,几位老师想出了用音乐的方式引导移民幼儿参与活动和与同伴沟通。幼儿园还会把发给家长的材料翻译成各种文字,帮助家长认识“不要放弃母语”的重要性,也推荐家长采用一些方法。让孩子学习瑞典语。这反映了尊重各种文化的态度,给儿童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树立了榜样。

尊重差异、促进平等,当然也少不了性别的内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对全球58个国家的调查,从经济参与、经济机会、政治授权、教育程度和健康五个方面看女性在各国的地位,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瑞典、挪威、冰岛、丹麦、芬兰。因此,有人说北欧是女人的乌托邦。父亲也经常温柔地介入各项家庭事务,日常琐碎的育儿事务都难不倒他们。即便如此,教育工作者仍然对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发难,对女孩温柔、不坚持自己观点的期待,也被当成不平等的态度而加以反思,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

让各不相同的儿童都有适合的生活环境,不提对于孩子的能力、文化背景而言不恰当的期望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儿童在这样的平等氛围中,体验到尊重、善意,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可以安心地以自己的步伐慢慢成长。瑞典作家林德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很能体现北欧教育者认同的儿童形象以及对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与教育的观念,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对北欧儿童教育观念及其体现获得更深刻的一些印象。

谈及这些可能让我们感到“另类”的北欧幼教,我无意呼吁移植“北欧模式”。适于户外活动的清洁自然环境、适于自由活动的安定友善社会、无需竞争便衣食无忧的社会福利体系,都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有所不同,而他们的教育是与他们的生活和生活哲学、社会理想融为一体的。但北欧这扇窗口,确实可以引发我们对生活理想、对人的成长、对“成功”定义的深远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