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冬荣悦阅 2018-04-16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对东方乃至世界的建筑文明,都作出了十分伟大的贡献。然而,由于遭受种种长期的自然与人为破坏,使得一度在历史上堪称伟绩的许多建筑都已化为乌有,加以古代统治者对技术工艺及建筑匠师的一贯轻视,使得长期薪火相传的宝贵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大部都已失传。虽然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但就中国建筑总的历史成就而言,它们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这就使得我们对过去的历史发展与成就,难以作出全面与深人的剖析与评价。疾首之臾,我们更要了解已知的建筑文明,以铭记历史、担负未来。

今天起,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虽然看上去有一丝枯燥,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惊喜。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一、台基

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使用夯土台基的实例,至少在新石器晚期即已出现。自此以降,它的使用,又自统治阶级逐渐扩大到民间。周代出现的高台建筑,就是它发展的顶峰。大约自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至于台基的层数,一般房屋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但某些华丽殿阁,也有建于1层高大台基上的,如宋代画中的滕王阁,应属高台建筑的遗风。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1)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例如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2)须弥座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作对称式布置。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敦煌第172窟盛唐壁画中,在临水台下的须弥座虽然轮廓简单,只有上、下枋和束腰,但却使用了花砖贴面。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二、踏道

为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形式大致可分为阶梯形斜坡式两种。使用之材料有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

1)阶级形踏步

至少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所示。后来逐渐使用了夯土,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建筑遗址中则有用土坯的。在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四川彭山出土)。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层内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称为'如意踏步',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块堆砌成不规则形状。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2)坡道

1.慢道

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后者又可作成由几个斜面组合的形式,称为'三瓣蝉翅'或'五瓣蝉翅',也有将礓礤置于二阶级形踏道之间的。

2.辇道

或称御路。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城右平'的记载,'平'指斜平坡道;'城'指阶级形踏跺,陕西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也有这样的形式。在唐代壁画和宋代界画中,已将辇道置于二踏跺之间,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三、栏杆(勾阑)

距今7000余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就已发现有木构的直横栏杆。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版纹样亦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多种。到了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版。唐代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宋代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

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极多。近水的厅、轩、亭、阁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制曲栏的座椅,南方称为鹅颈椅(或飞来椅、美人靠、吴王靠),除了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此外,在建筑窗下的木质檻墙处,往往置以栏杆及护板,夏季除去护板即可通风。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四、铺地

铺地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用烧烤地面的方法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的做法,如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其长边留有子母唇,以供搭接。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内,又有略呈楔形的铺地条砖。汉墓中铺地形式可多达数十种,一般均用方砖或条砖,用扇形砖或楔形砖的很少,也有用石板或空心砖的。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而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辨不出灰缝,但又加强了胶泥与砖的附着面积,是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使防水性和粘着力都大有提高。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两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考究的殿堂为了防潮,先在地下砌地龙墙,墙上再放木搁栅,并铺大方砖,或先在地面铺一层小砖,上面再放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为此,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常见的如秦代的回纹、汉代的四神纹(并附'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吉祥文字)、唐代的宝珠莲纹等。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又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等。可用单一材料,或用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大力继承推广的优秀建筑传统手法。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