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由感染、胆汁刺激、胰液向胆管反流,或胆红素及类脂质代谢失调等所引起的胆囊炎性病症。胆囊炎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疾病中,胆囊炎的发病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阑尾炎。且该病好发于35~45岁的中年人,女性较男性发病为多,尤其是肥胖或多次妊娠的女性易患此病。 通常,根据其病理的改变,将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特征为急性发作,症状为右上腹持续或阵发性绞痛或呈放射性疼痛,胆囊区有压痛或反跳痛,并常伴有腹肌紧张、发热、恶心、呕吐,或黄疽及血白细胞增高等症状。 (2)慢性胆囊炎多因急性胆囊炎迁延所致,特征为反复发作且轻重不一,症状为腹胀,右上腹及上腹不适或者疼痛,常呈放射性至右肩背,常伴有暖气、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特别是在进油腻食物后症状加剧。 1.按揉肝俞 取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端,按揉对侧肝俞约1分钟。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2.按压至阳 取穴: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方法:用拇指指端螺纹面轻轻按压背部的至阳约1分钟。 功效:通络利胆、理气止痛。 3.按揉大巨 取穴:位于下腹部,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四等分,从肚脐往下四分之三点的左右2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揉腹部的大巨约2分钟。 功效:滋阴补肾、调理肠胃。 4.按压期门 取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与巨阙齐平。 方法:将拇指指尖,按压胸部的期门约2分钟。 功效:疏肝理气、益气健脾。 5.按揉日月 取穴:位于上腹部,乳中线上,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 方法:用拇指指端螺纹面轻轻按揉腹部的日月约1分钟。 功效:疏肝利胆、降逆和胃。 6.按揉巨阙 取穴:位于上腹部,身体前正中线上,鸠尾下1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揉腹部的巨阙约2分钟。 功效:安神宁心、宽胸止痛。 7.推拿天枢 取穴:位于中腹部,肚脐左右2寸处。 方法:用拇指指腹端,推拿腹部的天枢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理气消食、和胃导滞。 8.按揉阳陵泉 取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腿部的阳陵泉约2分钟。 功效:舒肝利胆、理气消食。 9.按压丘墟 取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方法:用拇指指端螺纹面轻轻按压背部的丘墟约1分钟。 功效:健脾利湿、泄热退黄、舒筋活络。 10.按压丰隆 取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赴。 方法:将拇指指尖,按于腿部的丰隆,其他四指放在掌心处。用力压揉,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疏肝理气、祛湿化痰。 11.按揉内关 取穴:位于腕部横纹上两横指处。 方法:以拇指指端螺纹面轻轻按揉手臂的内关约1分钟。 功效: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12.掐压曲池 取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凹陷处与拇指侧端的交接点上,左右各一。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掐压肘部的曲池,以有酸痛感为宜。 功效:清热通络、和胃导滞。 13.按揉合谷 取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处。 方法:以一侧拇指指腹按住合谷,轻轻揉动,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 功效:宣通气血、活络镇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