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大考古发现——东汉帝陵:我们不一样

 恶猪王520 2018-04-17

2017年十大考古发现——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篇


作为第二个大一统王朝,汉代延续400多年,但在西汉建立初期,其更多是承袭了秦制,上到天子称号,下到官僚体制,还包括各种典章制度,这就是“汉承秦制”。

这种承袭也表现在帝王陵寝制度上。最明显的,就是“以大为荣”和“覆斗形”封土。

“以大为荣”就是霸气的意思,从墓葬规格就可以明显看出墓葬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秦始皇兵马俑了解一下),所以秦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

秦始皇兵马俑

而我们经常在考古中所听到的“覆斗形”封土,又是什么样子?

Tips

“覆斗形”封土

“覆斗方上”是从周朝到隋朝的一种帝王墓葬形制(宋代也有选用的),就是从墓穴的地宫以上分为三级,用黄土夯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封土,因其样子像一个倒扣的斗,所以称为“覆斗方上”,现存的这种封土形制以秦始皇陵为最大,最早的应该是位于曲阜的少昊陵,后代的人们为了保护它在陵上又砌上了一层石块,因此少昊陵曾有中国的金字塔之称,但其三级构造在修护的时候就取消了,现在已经看不出来了。

咸阳塬 汉惠帝 安陵(覆斗形封土,整个坟丘像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像一个倒着置放的量斗,考古学上就称它为覆斗形)

咸阳塬 汉元帝 渭陵

帝陵的“覆斗形”封土是一个标签,除了像汉文帝的霸陵,是秦汉时期唯一一座依山为陵的帝陵,其他基本都是“覆斗形”封土。

但这种固定的帝陵形制在东汉时期却有了变革。

汉文帝 霸陵

西汉帝陵分布图

东汉帝陵:我们不一样

两汉时期的墓葬基本集中在陕西省西安市和河南省洛阳市附近,而说到两汉帝陵,东汉帝陵的变革特别引人注目。

  在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对东汉帝陵考古发掘之前,学界、坊间对东汉帝陵的了解,仅限于文献记载和学术猜测,并未从现实中得到证实。

  3月31日,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了“洛阳邙山帝陵群东汉帝陵考古收获专家座谈会”,历时15年的诸多考古发掘成果得以详细披露。

  作为此次考古成果之一,东汉帝陵的形制基本搞清,其中包括墓冢封土的基本特征均为圆丘形。

  不要小看这个成果,因为在此之前,因无考古发掘佐证,针对东汉帝陵的封土形状问题,即便在学术界,也一直是谜一般的存在,定论更是无从谈起。

汉章帝  敬陵

  文献记载,除炀帝康陵和安帝恭陵为“山周”的记述外,东汉帝陵其余均为“山方”,加之根据西汉帝陵长期沿袭覆斗形封土的惯例,一般认为东汉帝陵封土应是继承前制,同为覆斗形。

  比如,按照《古今注》记载,“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明帝限节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而在现实的考古发现面前,这些帝陵封土都不是方形。新的考古发掘,与此并不相符,甚至可以说是推翻了部分文献记载。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室主任严辉说,东汉帝陵的圆丘形封土,有点像馒头,但与早期一些地区的圆形封土是有明显区别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小而直径大,外观呈低矮的山丘状”。

汉质帝 静陵

西汉时期,帝陵甚是壮观,最大的墓冢底边边长有229米,高可达46.5米,最小的边长也有150米,高26米,完全是“高作山陵”。而邙山东汉帝陵,墓冢直径只有70米到130米,高度不足20米。

  与此相适应的是,此次考古发掘也基本确认了东汉帝陵的位置和归属问题。

  根据考古发掘,如今存在于孟津县邙山陵墓群中的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等大墓,均被确认为东汉帝陵,其中包括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和灵帝文陵,共5座东汉帝陵。

汉安帝 恭陵

  值得一提,在位于洛阳邙山和洛南伊滨区数量庞大的东汉陵区中,绝少有属于东汉时期的覆斗形墓冢,这个情况也被考古人员解释为“东汉时期对之前覆斗形封土葬制的变化,迅速又彻底”。 

封土变化可能和刘秀有意推崇老家有关

  对于东汉帝陵封土由方变圆的巨大转变之原因,大河报记者多方了解得知,学术界早有关注,但众说纷纭。

  根据文献记载,从光武帝开始,几乎历任东汉皇帝都会去长安,并遣使祭祀“十一陵”。因此,刘秀和明帝刘庄应该见过西汉帝陵。对他们的帝陵“覆斗形”封土,刘秀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打着兴复汉室的刘秀,让人诧异的是,为什么在死后首先抛弃了西汉的“覆斗形”陵墓呢?

汉顺帝 宪陵

  参与洛阳东汉帝陵考古发掘并出席上述研讨会的专家韩国河说,根据他的猜测,其中既有皇帝个人原因,也有社会思想意识方面原因,同时也有墓葬构筑技术方面的原因。

  现为郑州大学副校长的韩国河认为,学术界基本都认可的重要一点是,刘秀对祖根地葬俗的推崇。

  他说,刘秀虽是高祖九世孙,但其起家之地在西汉时的春陵侯国(东汉改为南阳郡章陵县),是在南阳豪强地主集团的基础上建立的政权,因此他即位后,维护对南阳春陵刘氏园陵的葬制也是很自然的事。

“刘秀看重老家,从他两次‘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也可窥得一二。立国后也很维护对南阳章陵刘氏园陵的祭祀,帝陵形制采用老家的传统是很自然的事。”韩国河认为,在宗庙祭祀这一点上,刘秀、刘庄对西汉传统是“阳奉阴违”,骨子里在树立春陵刘氏汉政的正统性,让帝陵建造遵从自己的祖先,封土改方为圆也应该就是基于这一强烈的整治家族意识确立下来。

汉冲帝 怀陵

  支撑这种猜测的一个实证是,东汉帝陵的墓形为一条墓道的带回廊的砖石结构墓,流行夫妇同穴合葬,与当时的春陵葬俗一致,而西汉帝陵及诸侯王墓中,并没有这种葬制。

  当然,韩国河也认为,由于两汉时期提倡“天人合一”,风水术中推崇“天圆地方”原则,封土为圆可能是东汉时期宇宙观的一种特殊理解。

  韩国河的这些观点,与严辉基本一致。

“大”和“方”被东汉帝陵终结,圆丘形影响至今

  严辉说,刘秀原陵“颠覆传统”之举,终结了从东周到西汉的传统覆斗形陵冢形制,也奠定东汉帝陵的形制基础,可以说是影响至今。

  “土丘坟的形状,从战国时起就以方形为贵,延续几百上千年之后,东汉帝陵改变了这种审美。”他说,在东汉之前,许多帝王在世时就为自己预修坟墓,“方形坟丘是最高的规格,除了帝王之外,只有极个别帝王的近亲及没有同帝王合葬的后妃可以采用。”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 邙山陵墓群  

根据历史典籍,在这方面,自秦至宋代的帝陵,多是在墓室之上划出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基址,然后层层夯筑黄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堆的顶端仍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

  考古人员举例说,比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个帝陵,不仅陵园平面呈长方形,位于陵园南部的坟丘,平面也呈方形。西汉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因山为藏”以外,都筑有覆斗式的方形坟丘,位置在陵园的中央。

  “整个坟丘像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像一个倒着置放的量斗,考古学上就称它为覆斗形。”严辉说。

  不少考古人员都认为,如今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土葬习俗,应该就是受到了东汉帝陵的深刻影响,与东汉帝陵的葬制传承密切相关。

  当然,严辉看来,东汉帝陵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封土形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东汉帝陵由秦、西汉时期的厚葬变为俭葬,变化是一系列的,也都是很重大的,“可以说,东汉帝陵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巨大,它的背后,蕴含着很深厚的时代文化变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