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丨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新石器时代与东周墓葬发掘资料公布!对沁河中游地区考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Kath2633 2023-01-23 发布于北京

八里坪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八里村与庙坡村之间,西距沁水县城约25公里。遗址地处沁河东岸台地上,西、南为沁河环绕,东北部至庙坡村西,东南以沁河支流水泉沟为界,分布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图一)。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过复查。2020年,八里坪遗址被列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开始对遗址进行系统调查、钻探。2020年11月,考古队员在遗址东北部台地断崖处发现2座墓葬,随后进行了小范围钻探,共发现墓葬6座,并对其中4座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遗址东北部,分布较为分散,年代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和东周时期。现将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片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新石器时代墓葬

(一)M3

M3位于遗址东北部庙坡村通往八里村的生产路东侧断崖上,开口于垫土层下。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残长1.4、宽0.46、深0.48米,方向140°(图二)。墓室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填土包含料姜石。未发现葬具痕迹和随葬器物。人骨下肢骨部分缺失,其余保存基本完整。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东南,面向上。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为15~20岁。

图片

图二 M3平、剖面图 

(二)M4

M4位于遗址东北部靠近庙坡村的断崖上,开口于耕土层下。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残长2.1、残宽0.9、残深0.9~1.46米,方向235°(图三)。墓室填土为黄褐色花土。葬具为陶瓮,发现时已破碎,现已复原。陶瓮为泥质灰黑陶。直口,深直腹,圜底。器表饰斜绳纹,口沿至底部饰五周宽约2厘米的泥条附加堆纹。复原口径43、高70.7、壁厚2厘米(图四、五)。瓮棺内有人骨一具,保存不完整。无随葬器物。

图片

图三 M4平、剖面图

1.陶瓮

图片

图五 陶瓮(M4:1)(1/10)

图片

图五 陶瓮(M4:1)

东周墓葬

(一)M1

1.墓葬形制

M1位于遗址东北部靠近庙坡村的断崖处,开口于垫土层下。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口略大于底,斜直壁,平底。墓口长3.3、宽2.1米,墓底长3.2、宽2米,墓深2.6~2.8米,方向215°(图六)。墓壁未见明显的修整痕迹。墓室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填土包含少量料姜石,土质较疏松。墓葬被盗扰,墓室中部发现有一个盗洞。葬具为一棺一椁,平面均呈长方形。椁室长3.18、宽1.86、残高0.3米,椁板厚0.08米。盖板和底板均由14块木板横向拼合而成,板宽0.2~0.3米。棺长2.2、宽0.82、残高0.2米。棺内人骨扰乱严重,肋骨及椎骨缺失较多,肢骨位置均被扰动。随葬器物位于南侧棺椁之间。

图片

图六 M1平、剖面图

1.铜鼎 2.铜舟 3.铜簋 4.骨镳

2.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4件,包括铜鼎、簋、舟各1件和骨镳1件。

铜鼎 1件(M1:1)。器身为圆形,子口内敛,深弧腹,平底,下腹接三兽蹄形足。腹上部有两对称长方形附耳,位置与两足基本对应。腹中部有一周凸棱纹。器身内壁有铸造时产生的缩孔。器盖为圆形,盖面微弧,中部有一环形纽,边缘处等距分布三个矩尺形纽。器身口径14.8、腹径16.4、高20.3厘米,器盖口径16.3、高4.2厘米(图七:1;图八:1)。

图片

图七 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东周墓出土铜器

图片

图八 M1出土器物

1.铜鼎(M1:1) 2.铜簋(M1:3) 3.铜舟(M1:2) 4.骨镳(M1:4)(均为1/5)

铜簋 1件(M1:3)。器身为圆形,侈口,平折沿,方唇,束颈,弧腹,平底,腹上部有两对称环形耳。腹上部饰两周凸弦纹。器盖为圆形,弧形顶,中部有一圆形捉手,盖沿分布三个卡扣。器身口径19.7、腹径19.7、底径10.1、高12.1厘米,器盖口径19.7、高7.1厘米,通高18.7厘米(图七:2;图八:2)。

铜舟 1件(M1:2)。器身为椭圆形,侈口,卷沿,弧腹,小平底,两侧长边有对称环形耳。器表素面。口径17.7×14.2、腹径18.7×15.1、底径10.9×7.8、高7.2厘米(图九、八:3)。

图片

图九 铜舟(M1:2)

骨镳 1件(M1:4)。体微曲,截面呈六边形,中部有两长方形穿孔。长17.8、宽0.7~2.1厘米(图八:4)。

(二)M2

1.墓葬形制

M2位于M1东南100米处,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距地表0.9米。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口略大于底,斜直壁,平底。墓口长3.2、宽2.1米,墓底长3.1、宽2.02米,墓深3.3~3.4米,方向350°(图一〇、一一)。墓室东北角有两排脚窝,脚窝宽约0.3米。南北两壁西端距墓底1.4米处各有一个宽约0.3米的近方形洞。墓室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填土包含较多料姜石以及少量龙山文化陶片。葬具为一棺一椁。椁室平面呈“亚”字形,长3.06、宽1.74、高1.2米,椁板厚0.1米。椁盖板由14块木板横向拼合而成,盖板痕迹明显,板宽0.18~0.25米。椁帮板上下共4层。棺平面呈长方形,长2.2、宽0.72、残高0.74米。棺盖板和底板均由4块木板纵向拼合而成,板厚0.06米。棺内有人骨一具,放置于一块长1.86、宽0.5米的木板上。人骨保存较好,头向北,仰身直肢。经鉴定,墓主为男性,年龄为20~25岁。随葬器物主要位于两侧棺椁之间。

图片

图一〇 M2平、剖面图

1.铜鼎 2.铜簋 3.铜舟 4~6.骨镳 7.陶壶 8.陶罐 9.铜戈 10.骨牌饰13~22.铜镞(20~22压于8下)

图片

图一一 M2墓室(由北向南摄)

2.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22件,包括铜器14件、陶器2件、骨器4件、石器2件。

铜鼎 1件(M2:1)。器口近圆形,未发现器盖。子口内敛,弧腹,圜底,下腹部接三个矮蹄足,上腹部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附耳。腹下部有一周凸棱纹。鼎足及腹下部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三足跟部略残。口径17.8、腹径20.6、足高7.2、通高17.8厘米(图七:3;图一二:1)。

图片

图一二 M2出土器物

1.铜鼎(M2:1) 2.陶罐(M2:8) 3.铜簋(M2:2) 4、5.石圭(M2:11、12) 6~8.A型铜镞(M2:13、14、18) 9.B型铜镞(M2:19) 10.C型铜镞(M2:22) 11.骨牌饰(M2:10) 12、16、17.骨镳(M2:5、4、6) 13.铜戈(M2:9) 14.陶壶(M2:7) 15.铜舟(M2:3)(4~10为1/3,11、12为1/2,余为1/4)

铜簋 1件(M2:2)。器身为圆形,敛口,平折沿,方唇,束颈,弧腹,平底。器表素面。器盖为圆形,弧形顶,中部有一圆形捉手,盖沿分布三个卡扣。器身口径14.7、腹径14.4、底径7.5、高6.6厘米,器盖口径14.7、高4.4厘米,通高10.6厘米(图七:4;图一二:3)。

铜舟 1件(M2:3)。器身为椭圆形,敛口,卷沿,弧腹,小平底。两侧长边器耳残缺。器表素面。口径11.2×8.4、腹径12.1×9.6、底径7.5×4.2、高4.7厘米(图一三、一二:15)。

图片

图一三 铜舟(M2:3)

铜戈 1件(M2:9)。援较短,截面呈菱形,阑侧有三长方形穿孔。直内,中部有长条形穿,尾下有缺。援长11.4、厚0.1~0.6厘米,内长5.6、宽2.5、厚0.3厘米,阑宽8.7厘米,通长17.8厘米(图一四、一二:13)。

图片

图一四 铜戈(M2:9)

铜镞 10件。分三型。

A型 8件。弧形宽翼,中间起脊。铤较长,截面呈圆形。标本M2:13,长5厘米(图一二:6)。标本M2:14,右翼略残,长5.7厘米(图一二:7)。标本M2:18,长5.2厘米(图一二:8)。

B型 1件(M2:19)。弧形窄翼,截面呈菱形。关部较长,圆柱形长铤。长6.3厘米(图一二:9)。

C型 1件(M2:22)。无翼,镞头为圆锥形,长铤。长3.4厘米(图一二:10)。

陶壶 1件(M2:7)。泥质灰陶。侈口,宽折沿,圆唇,高领,折肩,弧腹,平底。通体磨光,肩部饰两周斜方格暗纹。口径14.3、腹径20.3、底径7.8、高20.3厘米(图一五、一二:14)。

图片

图一五 陶壶(M2:7)

陶罐 1件(M2:8)。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通体素面。口径6.9、腹径11.2、底径7.5、高8.1厘米(图一六、一二:2)。

图片

图一六 陶罐(M2:8)

骨镳 3件。体微曲,截面基本呈四边形,中部有两长方形穿孔(图一七)。标本M2:4,残长13、宽1.2~1.9厘米(图一二:16)。标本M2:5,长5、宽0.3~0.9厘米(图一二:12)。标本M2:6,长11.8、宽0.6~1.8厘米(图一二:17)。

图片

图一七 骨镳(M2:4~6)

骨牌饰 1件(M2:10)。顶端边缘有扉齿,中间有一直径0.2厘米的圆形钻孔。下部呈长方形,中部两面起脊,截面呈菱形。下端两侧弧形内收,中间有半圆形缺口。长4.5、宽1.5、厚0.1~0.3厘米(图一八、一二:11)。

图片

图一八 骨牌饰(M2:10)

石圭 2件。出土于填土中。平面近长三角形。标本M2:11,长5、宽1厘米(图一二:4)。标本M2:12,长5、宽1.6厘米(图一二:5)。

结  语

经过2020年以来的调查、钻探,对八里坪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时代有了基本认识。遗址中部地坎断面上可见白灰地面房址、灰坑及连续的文化层,北部断面上可见墓葬,东南部发现遗迹及遗物相对较少。根据采集的陶片判断,遗址年代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延续至龙山晚期。三重环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及墓葬等重要遗迹的发现,表明八里坪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沁河中游区域性中心聚落遗址。

八里坪M4出土陶瓮为直口、深直腹、圜底,器壁较厚,器表饰斜绳纹及五周附加堆纹。晋南及晋东南地区出土的此类器物基本上为平底,与八里坪M4出土陶瓮可比的材料较少。晋中地区龙山时代中晚期有一类敛口圜底瓮,如阳白T1203②B:9、乔家沟采:02等,其共同特征是敛口、深腹、圜底,腹最大径居中,纹饰多见篮纹。陕北靖边庙梁遗址F19:8陶瓮为直口、斜直腹、圜底,器表饰竖向绳纹。杏花村M70出土有两件陶瓮,其中M70:1直口微敛,腹微鼓,下部缺失,但有转折内收的趋势。陕西横山瓦窑渠寨山遗址F3:21陶缸,与杏花村M70:1陶瓮相比腹更直,圜底,口沿外饰泥条,通体饰竖向绳纹,器形与八里坪M4出土陶瓮更加接近。吉县西村穆家咀F3:1圜底罐,体形较大,器表饰斜绳纹,纹饰与八里坪M4出土陶瓮相似,但器形差别较大。2021年八里坪Ⅱ区G1底部出土了与M4陶瓮形制相同的圜底瓮底部残片,陶片为泥质灰陶,腹底相接处也有宽约2厘米的扁泥条附加堆纹。结合G1出土的陶片判断,这类圜底瓮的年代应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八里坪遗址周边调查时采集到釜灶、夹砂深腹罐、小口高领罐等口沿或腹片,另有一些折肩尊、尖角裆鬲、敛口斝等陶片,八里坪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现也为确认遗址的时代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材料。

M1、M2均为小型铜礼器墓,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与晋南地区的晋系墓葬基本相同,具有明显的晋文化特征。M1未出土陶器,出土铜鼎与上马墓地M4094:27铜鼎形制相近,铜簋与上马墓地M1013:1铜簋形制相近,铜舟与上马墓地M1006:3、M1015:12铜舟形制相近。M2出土有两件陶器,其中陶罐与上马墓地M2055:3陶罐形制相近,陶壶与上马墓地M2213:3高领折肩壶形制相近。M2出土铜舟与M1所出铜舟形制相近,铜簋与上马墓地M1010:18铜簋形制相近,铜戈与上马墓地M1005:16铜戈形制相同。综上所述,八里坪M1、M2的年代应属于春秋中晚期。

本次发掘的4座墓葬时代跨度大,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时期,对于了解沁河中游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及其与周边地区同时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附记

考古发掘证照为考函字(2021)第(005)号。项目负责人赵辉,发掘人员有赵辉、李全贵、张宏伟、薛亚丽等,铜器修复为南普恒、田进明,摄影、绘图为赵辉、孙先徒等。

执笔:赵辉、孙晓洁、张清洋

END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原文名为《山西沁水八里坪遗址新石器时代与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刊于《文物》2022年11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赵  辉

终审 | 郑  媛

考古汇

山西考古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