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湮没的古镇—十里长街•路桥

 家有喜洋洋館藏 2018-04-17

十里长街是台州路桥市场的发源地,是路桥商贸历史发展的缩影。早在东汉时,当地人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水网,沿河而建,向南延伸,在邮亭一带设立驿站。宋代,路桥设镇,商风浙盛。十里长街初具规模后,逐渐沿河向南、向北发展,与石曲街和河西街相衔接,在南宋时期得到大规模发展。至明清,路桥商贸繁荣,成为浙东南著名商埠,十里长街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万物涌市,万商云集”的盛况。十里长街傍南官河而建,沿街房屋为明清街屋结构,以斗式吊楼二层为主,吊楼与底楼结合处的廊下三角撑雕有花鸟、人物等各种精致图案,街道以青石板铺设,包含河西街、邮亭街、路北街、路南街、下里街、新路街、石曲街等七个街区,总长达5公里,它傍河而建,颇具江南水乡之神韵,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路桥旅游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磨石桥,古时因卖磨石、锄头、簸箕等农耕产品而将该桥称为磨石桥,每到集市来自各地手工作坊的产品汇集于此。

卖芝桥,原是集市卖猪仔的集散点,因台州路桥地方方言“猪”的读音为“zhi”,而猪的字面形象毕竟不够大雅,慢慢就写成了“卖芝桥”。看来趋雅是人们共同的愿景。

松友桥,原是一座木板桥连接,也不记得这名是怎么来的。倒是对它旁边的那座“反修桥”,人们都清晰记得,那名字的来历 从字面上看,明显就知道是文革时期的产物,只是没过去看一下,也不知现在改成什么名了。

从十里长街河西街口一直走到下里桥街区的小货轮埠头,曾经小码头的石阶依旧,但那路廊的繁华和货轮早已作古。老街上唯一显得有些小资情调的,就是这家“小时光”饮品店了,坐上二楼床脚,俯看十字街口人来车往,就可以打发一些无聊时间。

曾经颇具老街人文气息的老街九号,在路桥这个以小商品发迹的地方,在缺少总体规划发展的环境下还是难以为继。改成“苏荷酒吧”后,貌似也少了情趣。

老马路桥,在路路有桥的路桥古镇中,之前它是唯一可以通车的桥,而路桥最早的长途客运站就在它旁边。我14岁离家出走那年,就是从这里逃离的。

台绣,曾经蜚声海内外,戏剧服装制作技术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小时候曾经梦想着穿着戏服站上舞台一览众生的感觉,转眼已是黄花凋零。

这样的戏剧服装店在老街有好多家。

民粹的延续发展,离不开这些坚守着的人们。

在老街中心位置,这些五彩缤纷的戏剧道具和服饰店生意看来还是不错。

这些暖色调的民俗经营店铺,让斑驳的老街有了些许岁月的温暖情意。

曾经清澈的南官河已经不复再来,读书时候和三五玩童偷偷下河游水,看到小货轮经过,就趴船偷起货轮上的水果,船老大提起撑杆驱赶,也就只得落荒而逃,潜水逃避慌乱中难免呛几口河水。哪像现在河水连游泳都难以下去,更别提给这河水呛几口,恐怕就非命了。

这街口为界分为路南、路北街区,在这老路南、老路北区域内的基本上属于是镇上的人,其余街区的被路桥人统叫做乡下人了。

老街称店,一绾青丝变白发,这秤杆制作技艺还有后继人吗?或者说这秤杆还能用多久?时代变迁,杆秤再也称不了人心。

老东岳庙,曾经变成了镇文化站,现在又变回东岳庙。想起年轻时期在这里荷东舞曲响起,我们这帮年轻男女被非议着成了流氓阿飞。现在,这帮流氓阿飞变老了,又去现代广场跳起了中国风。不过,我这老流氓对跳舞早已不再参与。

福星桥,是老街仅存的未被改造过的百年老桥。但是这样紧挨着老桥造一种铁板桥,将老桥的身姿遮挡,这样的保护真的算是保护吗?

虹桥,从河西街区进入路桥古街区的第一座桥

这里的变迁真是太大了,古时候它是邮亭驿站,新中国后是电影院(有舞台的那种老影院),现在变身为邮亭中镇庙,旁边立碑说邮亭驿站是文物保护单位,恐怕只能从文字上去了解和理解了。

悠悠南官河,绵延十里长街,沧桑历史变迁,商贾文化浸润的路桥,当年义乌发展小商品市场都还跑来路桥学习取经,历史的机遇,义乌给把握住了,以致现在还有几人会记得路桥这个小商品发翔地呢!而本也可以像乌镇、西塘那样立名扬万于小资古镇之列的,而现在也只能散落于岁月中,任凭凋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