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精粹 |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之我验(第265期)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4-17

临床集锦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之我验

比利时仁济医药中心 王仲彬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为已故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育仁先生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这一学术思想在1979年提出后,曾在中医儿科学术界产生深刻影响,且已获得中医儿科行业内共识。从那时起,江教授的运脾思想就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儿科脾胃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

江教授曾在1985年应邀莅临南昌举办学术讲座。而我正是在那次讲座上首次接触到江老以及他的“健脾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并掌握了江氏小儿“止泻散”的组方功效。此后,我曾运用小儿“止泻散”化裁治疗婴幼儿腹泻多例,均取得理想疗效。还以“小儿止泻散变通运用体验”为题撰文投稿,获邀出席1986年江西省首届中医儿科学术年会并作大会宣读。记得我曾将此论文寄给南京江育仁教授并得到江老的认真修改和亲笔回信。虽然我在后继职业生涯中并未专攻儿科,但是我始终牢记“健脾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不时地将江老的运脾法灵活地运用于小儿脾胃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捏脊运脾和推拿运脾,都取得过令人满意的疗效,并积累了点滴心得。今就此做一小结,冀就正于同道。


一、运脾法的内涵

“运脾”一词,最早见于张隐庵的《本草崇原》中:“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江教授认为:在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他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他认为:运脾法旨在运转脾气,舒展脾胃,以恢复脾运为目的。但运脾法并非一种独立的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范畴。运脾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功用。其目的就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功能,进而达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纳,气血生化正常。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充分证明:在中医儿科临床辨证论治上,运脾法确实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运脾法的由来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运脾法,是江老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深入研究当今小儿脾胃疾病的发病规律,并结合古代医籍相关论述及他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总结出来的。

明·万全在《育婴家秘》中说:小儿“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清·吴鞠通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其生理特点可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江老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然而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较弱,但其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却很高。如果喂养不当,过量或不足,或突换饮食品种,或太过滋腻厚味,都会导致脾的运化失职,而变生纳呆、腹胀、腹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证。这都是脾气失运、不运、运迟、运弱等所致。尽管脾病证候表现各异,但脾失运化的病机则一。而当今小儿脾胃病,因饮食不足、营养缺乏所致者已越来越少;而因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而产生者则越来越多。临床上脾胃虚弱性病证逐渐减少,而以运化失健为主的病证则日益增多。江老运脾法强调以调和脾胃为先,消除影响脾运的各种病理因素,从而恢复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所谓“健脾不在补贵在运”也。这一指导思想,甚至可以贯穿于防治小儿脾胃疾病的全过程中。


三、运脾法的主药

江教授在运脾药的应用中,首推苍术。苍术一药,味辛微苦性温燥,芳香悦胃,功善醒脾助运,开郁宽中,运化水湿,正合脾之习性。黄元御说:“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止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江老常以苍术为运脾主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多种方剂,或作煎剂,或制成散剂、合剂、冲剂,用于多种小儿脾胃疾病,均取得了很理想的疗效。唯生苍术辛燥之性稍烈,多用唯恐伤阴耗液,故宜改用炒苍术、焦苍术、苍术炭或漂苍术等。经过炮制的苍术,一则辛散之性见缓,二则燥烈之弊得减,因此,特别适合小儿运脾之用。


四、临床活用运脾法

据文献报道,江教授的运脾法可广泛用治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厌食、泄泻、呕吐、贫血、积滞、肥胖、疳证及营养不良等,且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我个人临床并非专攻儿科,但对小儿泄泻和小儿厌食等病证也做过认真探讨,并在江老“健脾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指引下,适当变通,灵活运脾,取得了较好疗效。可算心有所悟,验有所得。

(一)变通运用止泻散

小儿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便,或夹杂不消化食物为特征,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尤以婴幼儿最为多见。其病位多在脾胃及大小肠,其病因多有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脏腑虚衰或脏腑功能失调等,但关键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治疗多以“运脾”为主,脾运得复,脾阳得舒,则泄泻自愈。临床上常用运脾化湿、运脾消食、温运脾阳、理气助运等法。

针对小儿泄泻,江育仁教授还研制出三种简便验廉的散剂。如一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二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炮姜炭)及三号止泻散(葛根芩连汤加味制成)等。属于偏湿盛的腹泻可单用一号止泻散燥湿运脾和胃;属于伤食泻者治用一号止泻散加鸡内金粉、陈皮粉、麦芽粉以消食化积,运脾止泻;属于湿热泻者以一号与三号止泻散合用以清肠化湿,运脾止泻;对脾虚泻者则用二号止泻散以温运脾阳而治。上述三种止泻散,均宜将相关中药研成细末,分次温水冲服,一日可服用3-4次。我个人师承江氏运脾法,但在临床上常做适当变通,疗效也佳。如偏湿盛者单用一号止泻散即可;伤食者则以一号止泻散加焦神曲(研末);而偏湿热者用一号止泻散加炒黄芩(研末)、炒黄连(研末);而偏脾虚者则以二号止泻散为治。

病案1:亲友女儿,14个月大,奶粉喂养。泄泻已两周,夹有食物残渣,以蛋花样或奶瓣样稀便为主,稍有腹痛,泻后痛减,每日达10-15次,在某省级儿童医院住院七天,常规治疗,但病情不减,仍腹泻稀便,蛋花样,次数不减。患儿家长于2016年10月某日通过微信求诊,视频中可见患儿少神,舌苔薄白中稍腻。考虑乳食所伤,脾不健运。嘱患儿家长前往中药店购买苍术、山楂、神曲各30克,同炒至焦,再研成细末,分次给患儿喂服,每次约4克,每天4次。一天后泄泻减少,三天后泄泻已止。嘱再服两天后停药,运脾止泻成功,病情痊愈。

病案2:友人儿子,3岁大,米饭及奶粉喂养。腹泻已7天,以淡黄色稀便为主,一日7-8次,时有腹痛,大便似拉不干净,正在住院,常规治疗5天,但病情不见好转。适值我2012年4月回国探亲,故邀我会诊。小儿证见: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泻下急迫,每日约十次,便色淡黄而臭,腹部时有疼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小便短少,口稍渴,舌质淡红,苔薄黄稍腻,指纹偏紫,检查肛周有些红赤潮湿。证属脾失健运,湿热下注。我亲自配制焦苍术20克、焦山楂20克、炒黄芩20克、炒黄连15克,共研细末,嘱其家长用温水给患儿喂服,每次约5克,每日4次。一天后,腹泻等症状已见减轻;四天后,诸症缓解渐愈。嘱减量至每次3克,每日三次,继续服用三天后停药而告愈。

(二)捏脊运脾治厌食

小儿厌食是指小儿长时间内食欲不振、厌恶或抗拒进食,尤以学龄前儿童多见。多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而微量元素缺乏、其它慢性疾病等也会导致小儿厌食。不过,厌食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只是一种症状。多与乳食不当、积滞不化、肺气不宣、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痰湿滋生、虫积伤脾等因素有关。

江育仁教授通过对300例小儿厌食症的证候分析,发现其中约60%属于脾运失健证。宜以健脾助运,恢复转运之机为治疗原则,给予调中消食,运脾开胃之法。方用苍术配焦山楂、佩兰、陈皮、鸡内金等药,研末冲服,每次10克,一日三次。以30天为一疗程,总共治疗脾运失健型厌食患儿178例,有效率达91.5%。治疗后患儿普遍食欲增进,食量增加,体重增长,其他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据统计学分析,疗效显著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

我个人在小儿厌食临床上,也常运用江氏运脾法及运脾方药。除此之外,还会结合捏脊疗法或推拿手法来运脾开胃、可获神奇疗效。

病案3:比利时患儿,10个月大,2006年9月因呼吸短促浅表,纳呆厌食,消瘦神疲而鼻饲喂养五个月,经朋友推荐来诊。患儿四个月大时因注射某疫苗过敏而住院急救,此后又出现肺部反复感染而致呼吸短促浅表,不思饮食,食则呕吐。经过两个月治疗,病情不见好转。主管医师建议做诊断性开胸手术,意为取一块肺组织来做病理检验,以确定病因。但这一建议被患儿亲属一致拒绝。医师只好给患儿安插鼻饲管,以保证日常饮食营养之需。患儿证见:呼吸急促浅表,精神较差,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厌食拒食,经鼻饲管输入营养品,头发稀疏少泽,大便中常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大便稀软不成形,舌淡红苔薄白中稍腻,指纹偏紫等。考虑此为肺气宣降失司,脾胃困遏不运所致。鉴于患儿家长对鼻饲中药有所疑虑,故改用捏脊疗法和推拿手法以运脾开胃,宣降肺气。采用小儿常规捏脊手法,从长强穴往上推捏至大椎穴,也就是沿脊柱从下至上进行推捏。但在小肠俞、胃俞、脾俞、膈俞、肺俞等处重点推捏,每次捏脊五遍;另加胸背部及合谷、列缺、太冲、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轻柔推拿。如此捏脊加推拿,可奏运脾开胃,宣降肺气之功。每次治疗约30分钟,每周三次。五次后出现疗效,鼻饲量增加,大便成形;一个月后,拔出鼻饲管,可自行吞食,面色渐红润,神色转佳,食欲趋旺,体重增加,呼吸短促浅表之症也有所改善。如此坚持三个月,患儿纳食健旺,面色红润,呼吸平稳,大便成形,有规律,诸症消失而告愈。随访五年,小儿生长发育正常。捏脊推拿运脾宣肺,出奇制胜,喜获成功。


五、结语

江育仁教授“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既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重新阐释,更是对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论治的创新发展。近四十年的临床实践充分证明:“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确为促进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举措,堪当临床辨治小儿脾胃病的指导思想。而对于当代成人脾胃病的临证治疗,尤其是对于饮食相对丰盛之国,如欧美、中国等地的成人脾胃病,江氏运脾法也大有用武之地,甚至可纳为成人脾胃病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之一。


(谨以此文纪念并感恩江老育仁先生)。


主要参考文献

[1]江育仁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J] 中医杂志 1983.24(1):4.

[2]史正刚 江育仁教授运用苍术调治小儿脾胃病经验[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7.9.14(3):1~2.
[3]王仲彬 小儿止泻散变通运用体验 江西省首届中医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1986.12

[4]汪受传 江育仁教授“健脾贵在运不在补”学术思想研究 网络文本

[5] 江育仁“运脾法”治疗儿童营养性疾病机理与验方 网络文献

[6]邹竞 捏脊法可调理小儿脾胃治疗厌食 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1月25日



校核 | 包克新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