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们来晚了七十年”:美军东欧过境记| 知道主义

 冲霄3e8ixadnpn 2018-04-17

摘要:2015年3月底,参加“大西洋决心”演习的美军车队从爱沙尼亚出发,穿越六个欧洲国家,长途跋涉1770公里返回德国基地。车队在沿途各国受到民众的欢迎,在捷克还有人举出“你们来晚了七十年”的标语,饱含着深刻而无奈的悲情,这背后有何种耐人寻味的历史背景?


文/阎京生



在捷克边境小镇纳霍德,一名当地老人向美军第二骑兵团“斯特瑞克”战车上的士兵递去一罐当地自产的啤酒。


龙骑兵旅行:美军对俄武力展示


2013年底,亲俄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导致首都基辅和其他城市出现大规模的亲欧盟示威运动,到2014年初转变为大规模的反总统和反政府运动。2月21日亚努科维奇仓促下台,逃往俄国。此后乌克兰新政府宣布恢复参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虽然这一决定受到乌克兰族的支持,但是引起乌克兰俄裔的反对。此外乌克兰新政府在亚努科维奇下台后迅速宣布废除《国家语言政策基本法》,终止俄语在东部及南部各州的官方语言地位,更引起俄裔的强烈不满。


2014年3月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的亲俄示威活动。


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和东部地区的俄裔族群纷纷展开分离主义活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宣布“回归俄罗斯”,乌东部顿巴斯地区的俄裔聚居区则宣布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并与乌克兰政府军展开战斗。此外在俄裔人口占多数的乌克兰东部最大城市哈尔科夫和最大海港敖德萨,一些不明身份武装分子也宣布成立“哈尔科夫人民共和国”和“敖德萨人民共和国”,但很快被乌克兰军方扑灭。


2014-2015年乌克兰政局。深红色为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半岛;橘红色为“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青色为哈尔科夫地区;黄褐色为乌南部亲俄地区。这些地区多夺自克里米亚汗国,在沙俄时期被称为“新俄罗斯”,而乌克兰本部(图中白色部分大部)则称为“小俄罗斯”。


发生在乌克兰的这些变动引起欧盟和北约的警觉,并被视为对北约东扩政策的威胁,因为在2004年加入北约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国家中也有大量的俄裔人口,爱沙尼亚的俄裔集中在靠近俄国边境的纳尔瓦地区,这里离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也只有几十公里。爱沙尼亚本国兵力有限,如果当地俄裔起事,再加上俄国介入,很容易重演“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一幕。


波罗的海三国俄裔人口占居民比例示意。以爱沙尼亚为例,1934年时爱沙尼亚族占该国人口88.1%,俄罗斯族占8%。苏联吞并爱沙尼亚后,一方面将大量“阶级异己分子”流放到中亚和西伯利亚,一方面鼓励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前往三国定居。到1959年,爱沙尼亚族和俄罗斯族所占人口比例已变为74.6%和20.1%。到苏联解体前夕,爱沙尼亚人仅占该国人口的61.5%,而俄罗斯族达到了30.3%。类似现象也发生在拉脱维亚(拉脱维亚族与俄罗斯族比例从1935年的75.5%和10.6%变为1989年的52%和34%)。


为了消除乌克兰亲俄武装冲突给北约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在2014年12月通过了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支援的法案,并给予乌克兰、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以“北约盟友”的地位。除此之外,为了显示对东欧地区安全的承诺,美军还于3月举行了两次联合军事演习:一次是由美、加、德、意、保、罗、土等七国在保加利亚黑海海岸举行的演习;另一次是驻欧美军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联合举行的训练演习,代号为“大西洋决心”(Operation Atlantic Resolve)。


在拉脱维亚境内的“大西洋决心”演习场景


按照计划,美国陆军第三步兵师第一旅的大约三千名士兵将部署在波罗的海三国90天之久,此外还包括大约750辆坦克,大量火炮和作战车辆,以及多架直升机。按照计划,演习结束后这些重型装备将继续留驻在波罗的海三国,以威慑俄罗斯和俄裔分离主义分子。


演习结束后,参加“大西洋决心”演习的美军第二骑兵团大约550名军人与120辆“斯特瑞克”战斗车辆从爱沙尼亚出发,长途跋涉1770公里,穿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德国等六个欧洲国家,返回位于德国菲尔塞克军营的基地。这次行动被昵称为“龙骑兵旅行”(Dragoon Ride),每天晚上在一个新的城镇安营驻扎,所有部队都露营住宿。美国陆军第12战斗航空旅全程陪同,并提供空中侦察。

“龙骑兵旅行”车队经过立陶宛的情景


这支车队在途经立陶宛和波兰时,都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美国军方媒体《星条旗》评论说:“对于那些参加‘龙骑兵旅行’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部队士兵和他们的首长将有更多机会深入沿线地方的社区,加深他们对北约盟国内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增强互相之间的关系,建立和维护盟国军队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信任。”

“龙骑兵旅行”车队经过波兰和立陶宛的情景


按照计划,美军车队在3月29日至4月1日期间穿越捷克境内,达到其目的地德国菲尔塞克。捷克政府已经对美军车队过境行为进行了授权。3月29日,美军车队从波兰进入捷克边境小城纳霍德(Nachod),同样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欢迎。当地人口只有2.1万,而上街欢迎美军的居民多达两千多人,占全城人口的十分之一。镇民向美军送去了上千瓶当地自产的啤酒。路边树起的一面牌子上写着“你们晚来了七十年”(1945年纳霍德由苏军解放),还有一面标语横幅上写着“我们团结在一起,俄国兵再也不能占领我们(捷克)了!谢谢你们!”


纳霍德的居民欢迎美军车队到来


与此同时,捷克共产党组织了20多名党员前往纳霍德,举着“坦克?不用了谢谢”的牌子,抗议美国“挑衅性的胜利巡游”。有些参加示威的捷共党员还打着俄罗斯(资本主义新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国旗。在布拉格,一些左翼自由主义人士也在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文策斯拉斯广场举行反对美军过境的示威——1969年捷克大学生扬·帕拉赫为抗议苏军侵捷而在这座广场上自焚。关于参加反美示威的人数,有些左翼网站报道为“1500人”,而“今日俄罗斯”网站(RT)则称示威者有“几百人”。有趣的是,在美军车队经过的其他东欧国家,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抗议示威。


捷克的反美军示威



从比尔森到纳霍德:美军为何“迟到七十年”


美军在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受到欢迎并不难理解。波兰历史上曾四次被沙俄和苏联瓜分,几乎可以说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因此具有深厚的反俄仇俄传统并不足为奇。而波罗的海三国的传统民族感情则是亲俄、反德、反波——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日耳曼容克地主在帝俄时代被视为沙皇的“军官储备库”,享有很高自治权,骑在当地人头上作威作福;立陶宛的波兰地主也对立陶宛农民实行剥削压迫。俄国革命后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时,曾与布尔什维克打过短暂的战争,但并不残酷,所以三国二战前对苏俄的恶感也始终没超过对本国德意志族或波兰族的恶感。但1940年苏联吞并三国后,实行大规模镇压和人口流放,波罗的海三国的民族感情从延续数百年的反德意志(在立陶宛是反波兰)变成了持续至今的反苏反俄。


“龙骑兵旅行”车队经过波兰和立陶宛的情景


由于从未被俄国直接统治过的缘故,捷克人对俄罗斯的态度并不像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那样反感。泛斯拉夫主义运动就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波希米亚(捷克)人弗朗切什克·帕拉茨基发起的。1848年在布拉格召开了首届泛斯拉夫大会,而“泛斯拉夫色”——源自俄罗斯国旗的白蓝红三色,在1919年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也成为其国旗的颜色。此外与其他东欧国家不同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共产党一直是合法政党,并且曾在国会选举中获得过几乎一百万张选票。直到1938年慕尼黑危机时,捷共仍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十九世纪“泛斯拉夫”运动发起者,捷克人弗朗切什克·帕拉茨基


在慕尼黑危机期间,苏联是唯一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道义支持,并准备出兵援助的国家(因波兰拒绝苏军过境而未能实现)。而西方国家——特别是英法——则出卖了捷克,捷克人此后一直对此刻骨铭心。1943年,流亡伦敦的捷克总统贝奈斯前往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一份为期二十年的同盟条约。


1945年年初美英苏领导人召开雅尔塔会议之后,盟国与苏联划定了在欧洲的占领界线,苏联要求把解放布拉格的光荣任务交给苏军,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等人对此表示同意。4月19日,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三集团军左翼从巴伐利亚地区越过边境,进入捷克,其右翼则沿着多瑙河向南,进入奥地利。此时盟国与苏联已经就战后奥地利和波兰临时政府的组成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吵,丘吉尔认为如果美军能够占领布拉格,盟国将能从中获得很大好处,至少可以作为讨价还价的砝码,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在战后不致被拉入苏联的轨道。


1945年5月初欧洲战场的态势,当时美军已从德国巴伐利亚地区进入捷克西部。


事实证明,除了奥地利以外,捷克斯洛伐克是当时中欧和东欧地区唯一一个能由美军和苏军共同解放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已经由苏军解放或占领了。5月1日,杜鲁门总统同意丘吉尔的请求,下令进入美军尽可能向东推进。美第一集团军第二师向南挺进两百公里,与第三集团军的第十六装甲师会合,随后向捷克最大的工业城市比尔森发起联合进攻。当地德国司令冯·迈耶夫斯基在5月5日清晨向美军和捷克起义者投降。比尔森市长用传统的面包和盐欢迎了第二师市长罗伯逊少将,捷克小孩高兴地爬到“谢尔曼”式坦克的顶上,人们在大街上唱歌跳舞,彻夜不停。


天亮之后,比尔森的捷克人开始催促美军向布拉格进军。这座捷克首都在几个小时前爆发了反对纳粹德国占领军的武装起义。当时美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布拉格只有80公里,而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刚抵达距布拉格140公里远的捷克-波兰边境。美军第二师副师长魏尔凯少将同意请示艾森豪威尔将军,但艾森豪威尔指示说,关于解放布拉格问题早已另有决定,美军必须停留在卡罗维发利-比尔森-捷克布迪约维采一线,不得继续前进。


1945年捷克工业重镇比尔森的居民欢迎美军到来


但是巴顿反对艾森豪威尔的决定,他在5月7日秘密派出特使,向领导布拉格起义的捷克民族委员会提议,美军可以在5月8日凌晨进入布拉格(当时美军主力距布拉格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一些美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距布拉格只有17公里远的地方)。但捷克民族委员会的领导人斯姆尔科夫斯基是捷共党员,他拒绝了美军的提议,说布拉格的捷克人宁愿由苏军解放,而不愿被美国人解放。于是美军就沿着5月5日的占领线停了下来。而科涅夫元帅麾下的苏军部队在清除了波尔塔瓦河东西两岸的残敌之后,在5月9日凌晨开进了布拉格,而最后一批纳粹分子直到5月11日才被消灭。


1945年11月,美军遵守协定退出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地区。美国军事力量从捷克领土上消失,再加上布拉格由苏军解放,两者有力地加强了捷共的政治地位。在战后组建的捷克斯洛伐克新政府里,捷共占据了内务部(控制警察和特务机关)、文化部(控制报刊、电影、文化宣传)、教育部、农业部和社会福利部五个具有战略地位的部门。捷共最终在1948年2月发动“工人起义”,推翻了二战后东欧唯一的一个西方式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了共产政权。


在捷共取得政权的最初十年里,捷克斯洛伐克工业蓬勃发展,经济稳定。捷克人并未像同时期的东德、波兰或匈牙利那样发动大规模暴动,只是在1953年因货币改革而引发过骚乱(起源于比尔森的斯科达工厂)。但是到60年代初,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病开始大量出现:大量投资重工业导致捷克传统的轻工业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集体化和千篇一律的耕作方法并不适合捷克的土地状况,导致农业歉收。在严重的危机面前,捷克甚至在1962年被迫取消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此后捷克领导人发生变动,并开始尝试推行有限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这一系列尝试最终以1968年8月20日苏联和华约国家部队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而告终。讽刺的是,此时的捷克国民议会主席正是当年拒绝美军解放布拉格的那位斯姆尔科夫斯基。


在战后的四十多年里,捷共政权一直试图避免在历史书和教材中提及美军解放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这一史实。但是在捷克“天鹅绒革命”之后,从1990年起,比尔森市民把每年的5月5日定为“解放节”,并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游行。1995年、2005年和2010年,当地民众还重演了美军部队解放比尔森的情景,并邀请当年的美国老兵参加。


1995年、2005年和2010年比尔森举办“解放节”庆典的场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