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奋战的历史“积分”:俄国为什么对波罗的海三国态度不同?

 彭7df07hz115ms 2020-08-07

文|李星

在苏联新的边境地区,尤其是波罗的海地区和乌克兰,开展了俄罗斯化运动。还有几十万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爱沙尼亚人和西乌克兰人被强制流放到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讲俄语的东乌克兰的移民直接占据了他们的房屋。1944—1952年的流放规模远远胜过1940—1941年的那次,仅在1949年3月,苏联就流放了9万波罗的海人。1944—1955年间,估计有50万人被流放。尽管赫鲁晓夫在解冻时期允许这些流亡者回国,但是很多人再也无法回去了:仅在1945—1958年间,就有2万立陶宛人死于流放,其中5000人为孩童。

与此同时,以爱沙尼亚的“森林兄弟”为代表的反苏游击队一直战斗到1948年,最后一名游击队员直到1978年才被逮捕。立陶宛和西乌克兰的类似组织一直战斗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呼声不断高涨,先后宣布当年加入苏联的“宣言”无法律效力。1990年2月,爱沙尼亚公民选举了成员为464人的爱沙尼亚议会,其中还有35人来自1940年后被流放的人群。显示出这一议会的代表性。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规定只有经过该苏维埃批准的法令才可以在爱沙尼亚施行。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议会通过了《立陶宛国家重建法案》,决定脱离苏联独立,是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吹响独立号角的。1990年5月4日,拉脱维亚紧随其后宣布独立。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在三国中最后一个宣布独立。9月6日,大势已去的苏联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此时苏联也只剩下2个月寿命。9月17日,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联合国;2004年5月1日,又加入北约与欧盟。

百年奋战的历史“积分”:俄国为什么对波罗的海三国态度不同?

1944 年,里加,苏联反攻德国收复拉脱维亚后,士兵们在解放的城市里行进

独立后,面对几乎和本地人口持平的俄裔人口,拉脱维亚宣布,1940年前在本国居住的人及其后代自动成为公民,其他人,主要是1940年以后移来的俄裔需要经过拉脱维亚语言、历史和宪法的考试,方能成为公民,以此来鼓励学习本民族语言。这是因为俄裔大多不愿意学习波罗的海民族语言,而本地人多会俄语。这一政策尽管屡屡招来俄罗斯政府的抗议,但也产生了两极分化效果,很多不愿意学习的俄裔出走回归俄罗斯,也有俄裔后代加紧学习拉脱维亚语,从而融入。有趣的是,从冷战后俄罗斯对东欧的不同态度看,尽管俄国默认原苏联境内为其自身势力范围,不惜为了克里米亚半岛和东乌克兰与西方关系降到冰点,但是对于波罗的海三国外交政策的反应程度,却始终和波兰、捷克、匈牙利类似,即内心默认这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不同,显示出这三国数个世纪的特殊历史源流和近百年的奋战,给今日所积累的历史积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