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在哪里?扎心了老师!

 远远想念着你 2018-04-17

【点击右上角“关注”,一起分享有质量的教育生活】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所应做和所能做的,就是激活早已潜藏于灵魂中的能力,把他们变成生命生长和创造的力量。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1.暗示,改变心理环境

说说教育家魏书生的事。1991年暑假,魏书生参加首次“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观摩课”。他讲课是上午最后一节,天热,学生累,观众也累,这堂课很容易失败。课前,他让学生挺胸憋足气,大喊三声“我能成功”,要求一声比一声高。喊过之后,会场里充满了活力,学生的紧张情绪一扫而光,课上得非常成功。我把这理解为一种“心理自我暗示”。

所以,我每天在去上班的途中总会多念几遍“学生是可爱的”、“我是温和的”、“工作是愉快的”、“方法是要改进的”……我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心理环境,抗拒着自己的职业倦怠。

我还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比如“我是一个遵守纪律的孩子”、“我一定能学好广播操”、“我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我很棒”等等,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在哪里?扎心了老师!

2. 蹲下,拉近师生距离

设想一下:某一天,我们与2米26的姚明近距离面对面交流,悬殊的身高使我们不得不得费力地抬头看他,却还是看不到他的眼神,看不清他的面部表情,那扑面而来的压力会让我们产生莫名的紧张感。那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我们不都是高大、强势、需仰视的“姚明”吗?我们的学生岂不是每天都置身于压力和紧张之中呢?我们怎样才能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呢?只有——蹲下。

蹲下身子,我发现孩子们跟我走得近了,愿意跟我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了。有高兴:“老师,我今天过生日!我明天请你吃蛋糕。”有失望:“老师,中秋节你们家团圆吗?……我爸爸可能回不来了。”有赞美:“老师,你这裙子真漂亮!”有难过:“老师,我奶奶生病了。”……

蹲下身子,我发现自己也变“小”了,自然而然地用孩子的思维来思考,用孩子的情感来体验,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课堂上,我会选孩子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丰富教学内容;课后,我会跟孩子们聊动画谈蜘蛛侠……我真诚地感知着孩子世界的纯真与多彩,尽情地享受着他们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在哪里?扎心了老师!

3. 欣赏,寻找学生闪光点

继续说说魏书生的事。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他的班,魏书生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先找到自己的优点。”他们说自己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都已替你们找出两条了。”后来有个学生红着脸说:“我考不好的,只考了8分。”魏书生说:“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自那以后,那名学生开始用功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从此,我总是尽量睁大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努力寻找着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我对胆小的孩子这样说:“你回答地非常正确。如果你的声音能响亮一些,我和同学们会更喜欢你的。”

平时非常调皮的学生偶尔坐端正一次,我会在同学面前大声地说:“你们看××做得多正呢!快快像他一样吧。”

我会在课后悄悄地对某个孩子说:“你今天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不过我看到你今天上课的时候摸东西了。明天你不会这样的,是不是?”……

点点滴滴的寻找,让孩子们在被欣赏的幸福感中时时摘取到“成功的小花”,时时感知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他们的进步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区别在哪里?扎心了老师!

4. 期待,促使学生进步

下面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期待的美妙与珍贵。一位母亲对因为口吃受人嘲笑而萎靡不振的儿子说:“这并不是什么缺陷,只是你心里想的比嘴巴说的快而已。别急,慢慢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嘴巴说得将和你心里的一样快。”他就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他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小时候母亲对他的鼓励、赞赏和期待。

因此,我尽力让班上的每个学生感觉到我对他们的“期待”,感觉到我对他们的赞赏、信任和激励,感觉到我对他们的“爱”。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的厚爱转化为了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所有学生都在这种积极向上的自我体验中获得力量和信心,并表现出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刻苦顽强、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师也更加喜欢和信赖。

也许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成为教育家,愿我们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

基础教育论坛致力于服务广大教师、教研员、家长及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欢迎关注我们,每天分享教育干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