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矫揉造作,用笔乱颤。但是,作者是有一定功底,这些字的结构并没什么问题,笔法方面,笔病也就是乱颤而已,其余转折提按,虽然质量不高,但是也有法度。 一般爱着这种风格字的,一般都是四五十岁模仿者,七八十岁有些水平的人。 所谓的,颤笔法,抖笔法是有的,不过也是有规律的,并不是乱抖 这种笔法是建立在长期严格的起行收笔训练中的,同一个笔画的顿挫,大体是有规律可循的。 主要从两方面来。 大字阴符经注重运笔灵动性,轻重对比,运笔中笔画由弱到强,一波三折。 黄庭坚长枪大戟,长笔画可能出现抖的情况。黄庭坚的抖是最容易把握规律的,一波三折,抖笔处分起,行,收三部分。 有起收重,行笔轻,有起行收三部分各按笔,像最后的长捺,注重起收和弧度,提按就比较随意了,根据笔锋的关系来,重在调锋。 像王铎这种,行草一个线条中出现的颤抖,分两点,第一是草书中提按必须要具备的笔画,为了线条中出现变化,所以运腕灵活,容易有抖的感觉。 第二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运笔过程中不断调锋,锋不离纸面,而换八面,为的就是把各面墨色吃净。 还有一种,在碑隶中出现的,比如刘炳森常用的那种,其实也有规律可循,主要是为了追求古趣,写出来有碑风化腐蚀的感觉,一般提按都是根据墨色来的,行笔中把控对墨的变化,久而久之成为习惯。 最后一种是何绍基,因为何绍基执笔与众不同,所以有个别地方有瑕疵,但是大多数颤笔还是有规律的,依照行草提按法度来。 所有的这种笔法,无不建立在有一个深厚的基础之上,只有一个好的基础才能写出不哗众取宠的字。 有些人看不出其中规律,只能说是临帖太少了,盲目学习有东施尿频尿不尽之效果。 中国书法的笔画线条中,永远不会出现中国传统兵器,张飞手持的“丈八蛇矛”的效果。 看这个“铁字”长戈钩,写的就跟蛇矛一样,掰下来就能去打仗了。 中国书法线条充满变化,没有规律可循,但是也有规律可循。 形是小规律,道才是大规律。 取小舍大,永远是入不进正途的。 我是梁宇航,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分享,如果对大家有帮助,可以关注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