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大事的格局该怎么养成?

 Enjoy Life 简单生活 2018-04-17
格局养成 来自于丹 06:37



格局的养成,未必和金钱、权力、学问成正比,它是人的一种意识。



大家都常常说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谁都不是孤军奋战,真正要想在职场上能够如鱼得水,人脉,圈层,社交生态,这些现在频繁讨论的词,都是大家越来越看重的。

 

《论语·述而》里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不忧不惧,这就叫坦荡荡;小人算计太多,因此会患得患失、心绪不宁。总是嫉妒其中哪个人,或者总是在偷窥哪个人的隐私,这样是没有胸襟格局的体现。



孔子说小人的心态说得很好,“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就是没得到的时候,老想着我怎么才能得的到,得到了以后又特别害怕失去,人一旦害怕失去,手段上就无所不用其极了。这样的人不仅不能交往,甚至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危害。

 

所以人的患得患失,说轻了是跟自己怄气,比如有的人一看电器促销了,我怎么就没有在促销的时候买,我才早买三天,比现在要贵出来三分之一,甚至有人一看,我最喜欢的裙子,我买的时候七百多,现在怎么才不到三百呀。往重了说,就是小事细节拧巴自己了,变成跟生活较劲甚至算计别人的人。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在孤独中要向高处走,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一种大智;第二重境界要有恒心,还要耐得住寂寞;最后一重到了蓦然回首的时候就会有所心得。



孔子说“宽则得众”,人真想交到朋友,这个格局是靠养成的。人要有足够大的格局,才有包容、才有眼光,就像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在东山上觉得鲁国很小,登在泰山上觉得天下很小。

 

其实鲁国和天下并不会因为孔子登山了就真的变小了,它是一种相对的观感。一个人走上高山之巅,视野就扩大了,胸襟就开阔了,自然就像《兰亭序》里说的那样,“仰观宇宙之大,俯查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格局。

 


“格局”这个词并非是现代人的发明,其实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讲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时候就用过“格局”这个词。中国人过去很早就意识到个体生命短暂有限,幻想着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求无垠无限,在相对存在里追求一些永恒意义。

 

格局的养成,未必和金钱、权力、学问成正比,它是人的一种意识。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父亲去世早,母亲跟他相依为命,他年轻的时候还卖过草鞋,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到了晚年,才终于成就了他自己的一番事业,最终才在四川盆地和汉中盘地终于算立住了脚跟。

 

倘若没有前半辈子的颠沛流离,没有在失败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养大格局,刘备未必能够为事业打下坚实的根基。这个磨砺的过程就是格局养成的过程。刘备走到哪里都不缺高质量的朋友。

 

有的人像关羽,鞍前马后、出生入死,甚至到了曹营以后,放弃荣华富贵一定要回到他身边。有的人像麋竺,倾尽万贯家产资助他打仗。所有这些朋友都帮助了刘备的成功。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当时的刘备还没有什么人脉资源,曹操问他,“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给我说说,当今天下,谁算是英雄呢?刘备当时还很谦虚,按照势力大小一一指出:淮南有袁术,河北有袁绍,荆州有刘表,四川有刘璋。都被曹操一一反驳了。

 

曹操最后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说得豪迈——就你我二人。因为什么呢?“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提及了学养、财富这些背景了吗?没有。“包藏宇宙之机”,这就是一个大格局,吞吐天地之志,这就是大志向,只有这才是成就英雄的资本

 

今天念起辛弃疾的词还会想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千古之后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当时三国鼎立,他们虽然是对立的敌手,但是都是大英雄,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欣赏。



朋友圈质量的高低,跟好友数量不成正比,也不见得一定要有很多的点赞什么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朋友圈呢?建立高质量的朋友圈,得先从提升自己的格局开始。有句话说得好,两朵云彩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如果人跟人不在同一高度上,没有共同语言的话,再怎样也成不了交心的朋友。

 

北宋宋神宗年间,新法和旧法拉锯斗争。神宗一直想要变法,想要革除积弊,不再让北宋外有众敌压境、内有积贫积弱的状况持续下去。旧党司马光主张“富民”,新党的王安石主张“强国”,这两个人虽然观点立场不同,也曾在神宗的大殿上论辩,但他们之间却是惺惺相惜的。

 

司马光看不上王安石这么一种急切的变革,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革得太急了,给国家的赋税都是从老百姓的嘴里、口袋里苛刻地收上来的。像司马光旧党这样有人文关怀的人,是不同意的。



三苏父子、曾巩这些人都在旧党行列里面,但苏东坡“乌台诗案”真正倒霉的时候,是王安石去救的他,也就是是他的政治对手救了他。当时王安石和宋神宗说,当今是盛世,岂有盛世杀明士之理,因此把苏东坡救了出来。在私下,苏东坡奉王安石为师。

 

即使是政见不合的对手之间,有了大胸襟,大格局,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欣赏,这就是两朵云在高处的相遇。

 

人的见识、人的观念接近了才会有语言的碰撞,宁可两个相同层级的人吵架都能够吵出来真知灼见,也不会是差距太远的人在一起你好我好阿谀奉承。

 

每一个人如果忽略了自我提升,如果没有自己真正的见地,没有自己对世界的判断,再怎么样积极地去追逐那些所谓的“高端”好友,对成长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你想想,如果自己没有成长空间,别人真的会对你雪中送炭吗?

 


养格局,最寂寞是养成的过程,找到方向和目标,慢慢地去养,不知不觉地,格局就养成了。很多人看过《一代宗师》,章子怡饰演的宫二小姐,在跟叶问分别的时候,说到了她父亲让她练武时候,要达到的三重境界,那就是: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看自己其实是一个认识自我,也展示自我,让周围人接纳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确认了自己以后,就要突破自己,看到天地,这个时候除了自我利益,还得确立天高地阔。

 

什么是看众生?“众生”在儒家思想里指代一切生物,不管在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众生是很厚重的,对人的宽厚仁爱、悲天悯人和包容都体现在“众生”这个词里面。每个人都是从看自己开始的,但是能不能够有看天地的造化,能不能有看众生的眼光,这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人们常说“苟富贵,勿相忘”,但我们在今天交友中也存在着一种简单逻辑的道德绑架。为什么富贵了以后就忘了贫贱的朋友,为什么你有能力以后就不去提携别人,为什么你有了资源以后就不给我使用,难道人不应该用仁爱之心去提携别人吗?

 

交朋友这件事情,不应该涉及这样一种道德绑架,也就是道德是用来自律的,不是用来指责别人的,如果没有相同的观念和碰撞,没有价值的默契的话,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交往下去呢?

 

朋友之间兴趣的契合度,深度,自我格局,所有的这一切一切,都是靠心里先问自己的。我们都希望在社交场合里面,现代职场上让自己不断地成长,有更多的好朋友,那就先问问自己,我们真的有这个格局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