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演歌”?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18-04-18

第一次接触演歌还是很久以前听蒋大为先生翻唱的千昌夫的《北国之春》,第一次听的时候,就为婉转多变的悠长曲调所吸引和折服。起初,年幼的我并不知道这种演唱形式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知不觉也接触到了很多的演歌和歌手,才慢慢对演歌这一演唱方式有所了解。

简单地讲,演歌是日本民谣的一种流派,是日本颇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歌曲类别。它综合了江户时代日本民俗艺人的唱腔风格,并融入了日本各地的民俗风情。近代尤其是进入昭和时代以来,演歌基本上以民俗民风、感情琐事为颂唱的素材来源和对象。


演歌最早的起源可以说是明治时代自由民权运动的附属产物。起初民权家们为了讽刺时政、抒发自身的政治思想,在面对政府限制和镇压的情况下,将”演说词”改编为歌词传唱,因此得名演(说)歌。


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到了明治后期大正时代,演歌逐渐诞生了脱离政治色彩,变为只是单纯抒发个人情绪、爱情、人情的歌曲,通俗、脱俗、甚至是恶俗的类型都有,故而也会被称为“艳歌”、“怨歌”(与演歌的日语发音一致),进而逐渐确立了演歌在日本歌唱界的地位。但进入昭和初期,受到西方传入的唱片产业和流行歌的冲击,演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战后60年代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演歌”作为一种音乐类别概念得到固定的关键时期。这与当时左翼思潮席卷日本社会息息相关,从日共脱离出来的新左派势力将战前和战后初期的“低俗”、“颓废”的演歌音乐定位为未受到西方现代化思潮毒害的“接地气的”、“大众的”、甚至是“传统的”、“民族的”代表,并指出这些歌曲体现了下层民众们的“疾苦”、“哀怨”和“漂泊”,为战后“演歌”概念注入了新的主体。

与此同时,演歌的特别在于演歌的演唱方式较为独特,其使用的音阶多为日本古代民谣所采用的五声调式,对应西方的音乐理论来说,就是大调去掉fa和si,小调去掉re和sol,这也是令日本演歌拥有独特韵味的原因之一。这种曲调是1930年代由古贺政男发扬和普及的,这样的曲子,曲式比较整齐,旋律拥有自然美感,但较为单一且少变化。60年代以来,美空云雀在古贺旋律的基础上引入了装饰音(小节),以突显歌手个性的唱腔,“颤音”的加入更是使得两者成为后期演歌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


至于演歌的主题和歌词,大多以“雪”、“雨”、“女人”、“眼泪”、“离别”等为题材来描绘和表现男女之间的恋情。除了表达男女之情外,还有以家族、人生、乡愁、志向、离别等为主题的经典歌曲也传唱至今。

随着西方爵士乐、说唱等形式的流行音乐的快速进入,大多数日本年轻人对节奏缓慢、内容无新意的演歌毫无兴趣,演歌的受众群体也变成了中老年群体。但近年来,日本演歌界为将这一艺术表达形式传承下去,不断在发掘和培养新人,通过红白歌会、举办选秀等形式扩大受众,而且演歌也逐渐走出国门,吸引了很多对此感兴趣的外国人。


参考文献:

1.被发明的传统——近现代日本演歌的发展轨迹(上),http://www.sohu.com/a/138434389_6177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