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验

 陶谢 2018-04-18
赵女,46岁。主诉:心下痞满胀痛3天。3天前,因感冒风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等不适。
    患者恨病吃药,1次自行口服清热解毒口服液5支后,寒热并不见减轻,又出现心下痞满胀痛等症状;再行输液治疗仍不见效。
    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20余年,经常纳呆无力、胃痛胃胀、四肢不温、溲清便溏等,稍食用寒凉之品胃痛即行发作。
    现症见:发热(38.6℃)畏寒,头痛无汗,心下痞满胀痛、按之坚硬,体痛呕逆,纳呆少食,四肢逆冷,面色苍白,脉沉迟,舌淡白、苔白滑。
    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抗寒无力,又罹感风寒;本当温补脾肾,驱散风寒;结果患者自行超量服用清热解毒口服液等寒凉之品,结果引风寒入内,使本已不足的脾肾之阳再“雪上加霜”,导致“坏病”的发生。阳虚不能化阴,阴寒重生,结滞“心下”,出现心下痞满胀痛、纳呆食少、恶心呕逆、四肢逆冷、脉沉迟、苔白滑等症;风寒未完全入内,表证尚在,故见发热、恶寒、体痛等症。
    辨证:脾肾阳虚,阴寒凝聚,兼风寒外束;治宜温阳消阴,疏风化寒;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20g,麻黄15g,甘草10g,细辛10g,附子10g,生姜15g,大枣10枚。
    连服2剂;药后身得微汗,发热已退(36.6℃),恶寒已罢,四肢渐暖,饮食渐增,痞满及胀痛均已减轻。药已中肯綮,当乘胜追击。
    用前方再服3剂;脘腹痞满胀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至此,病告痊愈。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是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之合方。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后胸阳被伤的病证,而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寒化兼表的病证。两方合用后,则成为温阳祛寒、宣散阴凝、调畅气机的高效方剂,临证用于阳虚阴凝或兼有表邪的多种病证。方中附子、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助阳,补火益土以化阴凝;麻黄辛温宣散,附子、细辛温煦真阳,通彻表里,进而使阳回阴散,表寒自解,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本方的应用指征:心下痞硬或胀痛,按压如盘状物停聚,恶寒无力,四肢厥逆,大便溏薄,腹中有水气或肢体浮肿,舌淡白、苔白腻或滑,脉紧迟。
    寒饮凝结心下,气机结滞不通,则心下坚硬,按之有物如盘状;阳虚寒滞,不能化饮,寒饮或停于内或攻于外,则胸腹积水或肢体浮肿;阳虚肢体失煦,则恶寒无力,四肢厥逆;饮邪阻结于胃肠,则腹胀纳呆,大便溏泄;舌淡、苔白滑或腻,脉迟紧均为阳虚寒凝之征。         
凡属于阳虚阴凝所致的病证,如体虚感冒、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肾病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均可参考选用此方。
    临证应用此方还是应遵“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之训,即使需要加减也应审慎;腹胀时,酌加白术、枳壳、厚朴等,以健脾行气除胀;腹痛时,酌加延胡索、川楝子等,以行气活血止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