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在世人心中是除病救命的,他们干着关乎人命的大事,一言一行不仅攸关病人的生死康健,也往往攸关自己的身家性命。这种事连神医也不能例外,扁鹊就熟知要赶在病人死之前跑路的道理。 在出自《韩非子·喻老篇》的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诊断出蔡桓公尚处在潜伏期的疾病,但对方不信也不接受治疗。到症状发作时已经无药可救,扁鹊为避祸只得先一步逃走。 这在历史上虽未必真有其事,但它无疑说明一个现象:神医也怕病人死后,医理解说不被接受!这至少在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时代已经深入人心。 一个更可信的例证发生在明代。善良的马皇后深知生命可贵,她临死前不想连累医生,拒接医治,并对朱元璋说:“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医生为我医治,服药不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同样是女人,《琅琊榜2》中身为医生的林溪,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台词:“世人对医家最大的误解,莫过于以为我们是神仙,若有救不回来的病人,那必定是因为没有尽力。” “没有尽力”在外科医生华佗身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三国时代的重要缔造者曹操或许心思耗费过大,早早地患上了风疾之症,成为头疼专业户,苦寻良医,找到了手艺好的华佗。 华佗制定的治疗方案是“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应该说,神医对这个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做到了不吹不黑,假大空、高玄晦的废话都没说,简单直白讲要点:能治但不能根治,长期治疗可以延年增寿。 一开始,曹操可能抱着试用的心态接受了这个疗法,华佗也果然不失所言,每次都能在曹操病发时为他解除痛苦。可是时间一长,曹某人的心思就闲不住了,他越想越觉得“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认为华佗有能力根治,但这小子跟善于“养寇自重”的官油子学坏了,赖在自己身边“养病自重”! 曹操不愧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不轻易容忍别人的“糊弄”。荀彧替华佗说情:“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华佗是正经医生,饶他一命吧!曹操主意不改:“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他不会为我除病根的,我杀定他了。 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华佗之死不能这么简单了事。他作为“外科圣手”,必须死于医学才有价值。于是在书中写华佗要做开颅手术给曹操根除风疾,曹操一听当时就震惊了,这人分明是刺客啊!赶紧拖出去杀掉。 当然,世上并不全都是罗贯中这样的好心人,还有人往华佗身上泼脏水,说华佗并不是一心一意做悬壶济世的神医,而是把医术当成求官的手段,结果求官心切在曹操身上玩砸了。 这话怎么说呢?华佗憋着医术不用,难道是留着玩农药放大招? 好医生都是天使,如果不幸生病而有幸遇上,就多一些耐心和宽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