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圈】新“二十四孝”——您的儿女能做到多少

 昵称27494174 2018-04-18


百善孝为先。敬老尊贤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虽然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传统的孝道文化我们依然需要继承和遵从。当然,在继承的同时也需与时俱进。古代“二十四孝”中,有许多体现了儿女们的孝心,实际上也合理可行,是应该传承的,但也有一些做法明显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比如啮指痛心、卖身葬父、埋儿奉母等,在现代人看来是一种愚孝,不宜提倡;有一些则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比如卧冰求鲤、哭竹生笋、涌泉跃鲤等,不能仿效。

与古代“二十四孝”相比,新“二十四孝”更科学,更贴近现实,它具有鲜活的时代特色,不乏人文关怀与公民情怀,是对“孝”的传统观念的突破。让我们先来看看三个新孝心故事。

记者调查

新“二十四孝”,您的儿女能做到多少?

按照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逐项进行对比,做儿女的究竟能够对父母尽多少孝心?为此,记者来到湖南长沙市某居民小区,随机对20位居民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一 24条行动标准最多选12条

记者所调查的20位居民中,30岁以下的4人,30岁至50岁的6人,50岁至60岁的10人。调查结果显示,按照新“二十四孝”标准,能做到10条以上的只有1人,大部分人只能做到4条或5条,有的坦言只能做到2条。无人选择“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仅有1人选择“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46岁的王先生是一名司机,他表示,从没对父母说过“我爱你”之类直白表达情感的话,基于含蓄内敛的生活环境,这样直白的话语他难以出口。不但他自己没有对父母说过,也没听孩子对他说过。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劳累,王先生很少锻炼身体,更别提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了。调查中,王先生只选择了4项:节假日与父母共度、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和定期带父母体检。

29岁的李馨在24条标准中选择了12条。李馨告诉记者,她刚结婚一年多,每逢周末都会和爱人去双方老人家里看看,一般两三天就会给家里打电话询问一下,对于父母的爱好及生活他们从不干涉。在李馨看来,新“二十四孝”中的很多行动标准则是她日常必做的事情,但也有几项她觉得做起来难度很大,如“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等,因为平时的生活习惯及爱好不同,李馨觉得不但自己做不到,老人也不一定喜欢。

“对比新标准,我居然三分之二都未做到,按照这个标准我可是个不孝女。”赵女士说,不是自己不愿尽孝心,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工作原因,自己一年当中也就是回老家两三次看望父母。她表示,除了“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这两条之外,再无其他能够做到的。

多数居民表示,不知道“关爱卡”为何物,从未听说过,所以也没想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关爱多体现在具体行动上。

调查二  “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选择率最高

记者调查发现,居民做得最多的是“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这两项几乎占到了80%。

不少居民告诉记者,一周打一次电话间隔时间较长,基本上两三天就给父母打个电话。聊的时间也不长,五六分钟,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主要是想听听父母的声音,看看他们是否安好。黄女士的老家在广西,平时很少回去,打电话就成了她和父母联系的最重要方式,每周最少也要打两次电话。

和父母同在一起生活的居民,大多会选择“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孙女士说,平时忙于工作,难以和父母每天见面,所以节假日都会和丈夫、孩子回家看看父母,让老人享受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而年轻的单身人士,由于没有家庭的拖累,加上没有归宿,大多愿意在节假日时回到父母身边,感受一份浓浓的亲情。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30岁至50岁的人群中,只有2人选择“定期带父母做体检”。居民周先生说,他父亲去世早,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每年都会带母亲到医院做一次体检。“母亲的身体好了我也就放心了,关爱父母的身体健康我觉得是子女必须做到的。”周先生说。

记者发现,大部分居民选择给父母打电话、回家看望父母、带父母体检、给父母做饭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关爱,而说出对父母的爱、打开父母的心结、常跟父母做交心沟通等很少选择。

“我不善于和父母谈心,把对父母的爱说出口更是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还不如直接做点事更实际一点。”高先生说,不把爱说出来并不是不爱父母,只是自己不太习惯这样的表达方式而已。他的话,代表了绝大多数居民的心声。

调查三:精神赡养成最大难事

“这新‘二十四孝’标准,最难做到的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80后”私营业主小孔说。

“拿最后一条来说吧,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就很难做到,一方面是现在放映老电影的电影院不多,另一方面老人觉得影院里人多嘈杂不愿意去。”在小孔看来,除了看电影之外,出门旅游也成了两代人之间不容易达成一致的事情。“老人认为看电影、旅游花钱比较多,挺心疼的,有这些钱还不如存起来备用。”

“70后”的小汪说,新“二十四孝”中倡导的“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等,对他来说太难了,因为他开了一家超市,每天从早忙到晚,既没有节假日与父母共度,聆听父母的往事,也不可能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后,稍有一点时间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与父母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甚至不懂得父母真正要什么。

“我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工作,很多时候国家的法定节假日都要加班,哪有时间给父母做饭、为父母拍照?更不要说教父母学会上网、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了。”说起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90后”小胡摇头叹息,觉得对不住养育了自己的父母。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像小汪、小孔、小胡这样说自己是个不孝子的人不在少数。

各界访谈

儿女怎样做才算孝?

新“二十四孝”符合当代人的道德观,对唤起人们失落的孝心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可能难以兑现。那么,当今做儿女的到底怎样做才是算得上孝呢?

访谈一  孝道标准,有时有心无力

王宇(男,机关干部):我父母随我弟弟生活在广州,而我的岳父岳母是四川人。逢年过节,我们夫妇都得奔波于广州、成都两座城市之间。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老人家年纪大了都不愿意也没精力离开家,逢年过节要陪双方父母不太现实,新“二十四孝”那些标准对我来说真是有心无力。我觉得,这样的行动标准大多数人都难做到。如“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等,对在外地打工的民工来说就很难,他们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不是他们不想家,而是回家的成本太大,他们无法承受。

邓细花(女,农民):我儿子在深圳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回趟家真的很不容易。他平时上班很少休假,像中秋、国庆等国家法定长假车票又难买,过年能回来就不错了,怎么可能给我做饭、陪我体检呢?出台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初衷是好的,但真的要子女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多半不可能。如“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在农村就很难做到。再如“教父母学会上网”,在农村很多地方并没有接通互联网。

访谈二  只要有心,不必看形式

范先顺(女,社区工作者):很多人对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感到困惑,对照标准,认为自己很多方面没有做到,只能划归不孝之子行列。于是,有人从内心谴责自己,认为愧对父母。其实,做儿女的不必太在意这个标准能否在自己身上得到落实,只要有这份孝心,父母并不会在意你具体做了什么。我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让他经常回家陪父母显然不现实。我认为,只要孩子们定期给家里来个电话,报个平安,过年的时候能回一趟家,就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按照24条标准一条一条地去对照执行,最重要的是有心。

方向新(男,法学社会学专家):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只是一种倡导与引导,不能按图索骥,按那些标准去生搬硬套,关键是用心用情,不是说24条标准全部做到了才算有孝心。行孝不只是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尽孝除了“孝”还应该“顺”,比如,父母不喜欢过生日,就应该顺着他们的意,而不是教条地去理解,不必拘泥于形式,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只要有这个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

链接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