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糖好不好,看空腹、餐后血糖就够了?错了,它才是衡量血糖水平的“金标准”!

 my可爱图书馆 2018-04-18



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日常血糖的监测非常重要,认为只要这两个指标达到正常范围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标准,但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其实是糖化血红蛋白,却被太多人忽视。


那么,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它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有什么差异,又有什么关系?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反应的是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饮食、代谢水平、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结合的产物。HbA1c的生成缓慢,且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能反映出患者2-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且不受“短暂的饮食、运动、药物、情绪等因素”干扰。其次,HbA1c与血糖成正相关,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能反映出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控制水平。



也就是说,如果空腹或餐后血糖控制不好,HbA1c就不可能达标。而且有些患者可能经常在夜间出现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但日常监测的血糖值都在正常范围,很可能忽视病情,而HbA1c反应出的平均血糖值能更好的判断、监测病情。


因此,HbA1c水平可以用来判断是否患有高血糖、糖友控制病情的好坏、并发症的发病风险等,也是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明确规定了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


但要明确的是,HbA1c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检测只能互补,不能替代




HbA1c是反应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2011年,WHO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HbA1c≥6.5%。但根据我国研究显示,HbA1c≥5.7%,就应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是否患有糖尿病了,诊断糖尿病的切点为HbA1c≥6.3%


对糖友来说,HbA1c综合调控目标的首要原则是个体化,应根据个人的年龄、病程、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非妊娠成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控制目标应为HbA1c<7%。如果HbA1c≥7%,说明血糖控制的一般,甚至不理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若对于病程较短,无并发症、无合并心血管疾病,无低血糖及不良反应的糖友,严格意义上可将控制目标调整为HbA1c<6.5%,或尽可能接近正常值


若病程长,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等并发症、严重低血糖史、药物治疗达不到正常水平等较严重的糖友,控制目标可较为宽松,如:HbA1c<8.0%。


但对糖友来说,HbA1c不达标但有改善不应该视为治疗失败,任何一个控制指标的改善对患者来说都是有益的,可以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可降低21%,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心衰发生率下降16%,因血管疾病截肢或死亡的可能性降低43%




在临床上,大约只有30%左右的糖友能做到定期监测HbA1c,甚至有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指标超出正常范围。那么,糖友们应该怎么做这个检查?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对于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应检测2次HbA1c;若血糖控制不理想且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应检测4次


另外,对于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应每个月检测一次HbA1c,待血糖控制满意后,每6-8周检测一次,直到受孕。


对于非高血糖的健康群体,建议45岁以上的人进行HbA1c的检查,尤其是肥胖群体。但如果是糖尿病的高危群体,有一个或多个糖尿病风险因子,如:家族遗传史等,也应检查HbA1c水平。




只要血糖偏高,HbA1c水平就会升高,也就是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会影响HbA1c,但两者各占多少比例?看糖化血红蛋白值。


HbA1c<7.3%时,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影响大于基础血糖,也就是此时的血糖值主要取决于餐后血糖。


HbA1c>8.5%时,空腹血糖对总体血糖的影响大于餐后血糖,且随着HbA1c的升高,空腹血糖对HbA1c的影响越大。


HbA1c为7.3-8.4%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影响不相上下,各占50%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只有将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都控制好了,才能控制好HbA1c水平,更好的保护血管结构及功能,进而降低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病风险。那么,怎么安全有效的降糖?综合管理,生活干预、药物干预都不能少。具体怎么做?小编推荐以下几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