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月三上巳节:曲水宴天地 兰草沐身心 | 原创

 恶猪王520 2018-04-18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春秋时期,上巳节就已流行开来,人们在这一天祓除畔浴。《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便是对此情形的记载。

最晚到西汉的时候,上巳节已经固定到了三月的头一个巳日,“上巳”之名也随之固定。《宋书》卷十五《礼志二》引西汉古籍《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后汉书》卷四《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

在古代,少女都是深居闺中,很少出门。上巳节是她们难得走出家门的时机。这天,女子们成群结队去河里祓禊。《诗经·郑风·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祓除时相爱的事。“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三月初三上巳节,正是春风送暖,百花盛开的时节,因此春游踏青、外出赏花也是此节日的重要内容。元人马臻《霞外诗集》卷九《西湖春日壮游即事》诗云:“镂玉雕琼簇闹午,珠花翠叶缕金兰。东家年少贪游冶,正值明朝三月三。”

三月初三,春泉涌动,落英缤纷,清溪水岸,宜曲水流觞。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不晓得发生过多少次“曲水流觞”的风流雅事,但最著名的,一为羲之雅集兰亭集序,二为欧阳雅集醉翁亭记。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四十余位文人雅士来到当时的绍兴兰亭修禊,同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赛诗会。他们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聚会结束后,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北宋年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太守。他有诗书礼仪的强大支撑,并不灰心丧气。到了地方上,马上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欧阳修平时在府衙里处理政事,没事的时候,就到滁州城西南的山里散心。他寻到一个好所在,就是醉翁亭,于是时常来这里饮酒。一个人饮酒没意思,于是他也组织文人玩起了“曲水流觞”。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些场景,都被他写到一篇叫做《醉翁亭记》的文章里。后来他的学生苏轼把这篇文章工工整整抄了下来,刻成拓碑,立在醉翁亭的庭院里,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古往,今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喧闹,狂欢,与春天争奇斗艳。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