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筑青藏铁路中的铁道兵

 晨光me 2018-04-18


宣传柴达木文化,弘扬柴达木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于1974年3月奉命由陕西调防青海,执行青藏铁路修建任务。此时,青藏铁路西宁至哈尔盖段已建成通车,该师担负的是哈尔盖至连湖段。

  线路由哈尔盖西闸口起,沿青海湖北岸西行,跨布哈河,穿关角山,进入柴达木盆地。这个师的修路管区全长396公里。哈尔盖至天棚长116公里,为青海湖北端湖滨平原,地形平坦。天棚至察汗诺,长76公里,为山区谷地,地形起伏。从关角沟出口至察汗诺车站,公路距离13公里,高差下降880米,线路迂回展线,长达38公里,是本段的工程集中的地段。察汗诺至连湖,长240公里,为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地形比较平坦。全段主要工程有路基土石方1400余万立方米;挡土墙近一万立方米;涵渠360座,大小桥218座;还有铺轨、建铁路房屋、架设电力线、挖深水井等工程。

  哈连段的工程量,与该师曾担负过的铁路建设任务比,并不算大。但是这里奇特的自然条件,给施工带来的困难,却是异常严峻的。这些困难可用四个字概括——高、寒、旱、风。高,线路大部分在海拔3000米以上。当海拔3000米时,空气中含氧量只相当海平面的70%。一般人到此因缺氧都有“高原反应”,正常生活都困难,劳动就更困难了。施工机械也因缺氧,油料燃烧不充分,机械功率下降30%。寒,这里地处高寒,极端最低气温零下摄氏37度,昼夜温差一般在摄氏25度以上,烤火期长达半年以上,有的地方6月飞雪,一年脱不下棉衣,严寒严重影响了施工期限和工程质量。

  旱、干旱少雨,年平均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十几倍。且沿线河流均为内陆水系,6条较大的河流,只有两条常年有水,余者均为季节性河流。许多地段施工和生活用水都难供应。风,每年2到5月为风季,多西风及西北风,其余季节风沙亦很大。沿线平均每年瞬时风力在八级以上70天。有时一夜之间,狂风可把新修的路基吹毁或把远处的黄沙刮来淹没路基。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该师曾两上青藏高原,积累了一定的高原施工经验。但那两次时间都比较短,且部队成分变化很大。因此,能否克服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胜利完成哈连段的施工任务,对该师依然是个巨大的考验。

  该师进入青藏线后,分两期部署施工,第一期工程由哈尔盖至希里沟,全长249公里。第二期工程希里沟到连湖段,全长146[BF].7公里[BFQ]。全管区开始共投入5个团。计27200人,1975年10月份以前曾率896名民工施工,最高施工人员达34200多人,投入各种工程机械最高达2736台,各种车辆最高达1582辆。1974年做施工准备,重点工程开工,1975年全面展开施工。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一年只有7个月的施工期,而最好的季节是5至9月份,风少,天气较暖和,适宜机械昼夜作业。部队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施工,1975年7月便组织214台机械大会战,完成土石方215万立方,达到了平均单机月产万方以上。8月份铁道兵在该师驻地召开了高原土方机械施工现场会。为了争取土方机械冬季施工,师里还组织了两台推土机于当年一二月份,在气温零下摄氏20—36度的条件下,进行了施工试验,摸到了一些规律,并于同年底,广泛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开展了冬季施工。

  许多施工连队,也摸规律,闯路子,大搞冬季施工。46团担任勒蒙河桥和浚河桥群施工的部队,发动群众,群策群力,采用“以冻制冻”的办法稳定边坡,减少基坑开挖土方数量,创造了“冰棍炮”提高爆破效果。师领导及时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号召部队广泛开展冬季施工。全体指战员响应师党委号召,斗风雪,战严寒,积极开展冬季施工,许多单位在严峻的隆冬还坚持昼夜作业,争取了时间,积累了经验。

 1978年初,上级给该师配备了部分养路机械,针对高原施工特点,该师组织了5个机械化养路专业连队(每团一个),从培训技术骨干入手,从充分发挥机械效能着眼,不断地摸索施工规律,先后收集、整理和打印了《机械化整道作业程序(讨论稿)》等10种专题资料。经过考核,机械化整道可比人工提高工效3至4倍,整道质量显著提高。据50团1979年7月统计,大起大拨、捣固10公里,完成建安投资39500余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63.9元,每公里降低成本72349元[,节约人工204天。显示出专业化机械整道的优越性。为充分发挥专业队的作用,1980年该师还组织机械装备、技术水平都较高的50团8连跨管区施工。到1981年,全师机械化整道累计310公里,机械化水平最高达51.6%。在抓机械化养路的同时,为满足上碴整道的需要,1978年该师建立了察汗诺机械化碴场。根据八师西卡碴场的经验,结合察汗诺的地形特点,合理地布置了作业线,基本上做到开采粉碎、筛分、运输、装卸等机械化配套,改变了那种小手工业生产方式。从而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力,逐步提高了生产速度。从1979年5月起,连续23个月月产万方,道碴合格率达98%以上,成本降低近半数。

 实践证明,专业化、机械施工具有进度快、质量好、工效高等优越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措施。因此,许多工程如电力外线、2000立方油罐、深水井等项目,都组织了专业化施工队伍。

 施工中,该师还根据上级指示和青藏线工程自然特点,采用小桥涵拼装化的新工艺。1975年先在50团进行试点,试点工作中摸索到桥涵拼装化施工最重要的一环是构件生产,他们随即成立了柯柯构件生产成品厂(由49团1营担任),为开展大规模桥涵拼装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1977年加强了对桥涵拼装工作的领导,组织了德令哈以东的小桥涵连续拼装,并拼装桥19座,涵96座。这一新工艺的推广和运用,不仅符合青藏线海拔高、风沙多、气温低、温差大、冬季时间长、很多地段缺水、缺砂石料、线路长、小桥涵多、桥墩台不高等自然、工程特点,而且对实现机械化工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师为了适应形式和任务的需要,加强了专业技术学习和业务建设。师、团机关干部每周都有业务学习时间,连队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运用各种形式培训技术骨干。1979年7月,该师组织了一次244人参加的木工、钢筋工、泥瓦工、测量工等14个项目的竞赛和20个项目的技术表演,检验了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干内行活,说内行话,讲经济效果的人多了,增强了干部战士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注重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把经济收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几年间共发奖金718000余元,调动了广大干部战士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角隧道是青藏线哈连段的关键工程,全长4006米,山顶海拔标高4200米,进口轨面标高3690米,出口3672米,地质情况复杂,除沉积岩和变质岩外,尚有火层岩侵入体。隧道通过11处大的断层,岩石破碎,极易坍塌,地下水丰富,断层破碎带为地下水的含水层和主要通道。洞身全部在地下水位线以下。洞内一昼夜涌水量最多10000立方。这座隧道曾由原西宁铁路局第四程处于1958年8月开工,1961年停工,并做了封闭处理,1974年复工时,停工13年余,洞内积水齐起拱线,洞口塌方淤积严重,施工难度很大。复工后发生过大小塌方130多次,且洞内又严重缺氧,连火柴都划不着,在洞内工作久了就会胸闷无力,甚至昏厥。师、团始终将关角隧道列为重点,一直在那里住有主要领导同志率领的工作组,担任施工的47团一、二营的同志们,无论是完成主体工程,还是整治病害,都表现出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一丝不苟的革命精神。

 1975年4月5日10时40分,关角隧道出口突然发生了近30米长的边墙倒塌掉拱大塌方。1589立方米塌方体,将正在施工的127名指战员封闭在洞内。面对生死的考验,他们无所畏惧,在寒冷、饥饿、缺氧的极端困难条件下,顽强地坚持向外突围。在部队各级党委的积极领导下,在地方党政机关及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援下,经过洞内、外干部战士英勇奋战14个小时,遇险的指战员于6日凌晨一点零五分全部脱险,无一伤亡,谱写了一曲共产主义精神的凯歌。

 艰苦的战斗,换来了胜利的硕果。一条崭新的铁路由战士双手修进了柴达木盆地。自1979年9月起,临时混合客车奔驰在哈连段上(1982年春节前延伸到格尔木),给古老的青藏高原带来了新的生机!它将给开发柴达木盆地,发展青藏两省区的经济、文化,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做出巨大的贡献!为此,海西州党政机关和各族人民给该师赠送了一面锦旗:“铁路修进柴达木,劳苦功高铁道兵!”在修建青藏线的9年期间里,这个师的广大指战员,始终牢记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与驻地各族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民族团结、军民一家的动人事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不仅在政治上关怀修路部队,而且从物质上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援。几年间,海西州、乌兰县、天竣县、刚察县政府,帮助部队解决农副业生产临时用地850多亩。共支援部队蔬菜1060万斤;各种菜种270斤;牛羊肉在计划外供应60万斤。解决引火柴85万斤,生活用煤99万吨。支援水泥620吨、麦草364万斤,机械配件2600件套;支援修路工日51400个。冬季混凝土桥基施工需要取暖保温,部队燃存在困难,天竣县天棚公社社员群众为部队收拣牛羊粪做取暖保温材料,从八、九岁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阿爸、老阿妈,不辞辛苦,不畏寒冷,把一筐筐牛羊粪送到工地。与此同时,修路部队在紧张繁忙的施工中,各单位都积极支援地方农牧业建设。9年中,全师共支援地方工、农、牧业劳动日18万多个,汽车运输428000多吨公里,肥料30800吨。还广泛地开展了修渠、植树造林和为群众防病治病,兴建群众文化福利设施等活动。当驻地发生灾情时,部队更是全力以赴,奋勇抢险。为民解难。

 铁道兵第十师的广大指战员们,在修筑青藏路哈(哈尔盖)连(连湖)段期间,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险山、斗恶水,开山劈岭,铺路架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胜利完成了建路任务,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立下了不朽功勋。

作者:卞 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