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普的传说:流传千载的谎言 半部《论语》治天下(5)

 墨香笙樵 2018-04-19
元朝中期开科举,《四书》取代《九经》地位,成为儒家重要经典,形成理学著作一统天下的局面,“非程朱之学不试于有司(官府),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欧阳玄:《赵忠简公祠堂记》)元明清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与唐宋时期大为不同,以朱熹《四书注》为考试内容,首场考《四书》以定举人名次高下。在古代社会,“学而优则仕”是士子最普遍的人生理想,元明以来《论语》关乎仕途,600年间扶摇直上,终于脱弃它在上古时代儿童读物的本来面目,明清士人著作屡引“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以自抬身价,也就不足为怪了。 

    宋太祖慨叹“宰相须用读书人”,劝赵普读书。赵普手不释卷,到晚年已能谈经论史。这么一个模范宰相,缘何在150年后形象大变,被士人称为只能读童蒙之书《论语》?朱熹等熟谙经学,为何放弃汉代以来千余年经学传统,舍九经而崇《论》《孟》?“半部《论语》”传说映射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场巨变,其间蕴涵的深刻含义值得认真探究。

    三、赵普“半部《论语》”传说的由来 

    南宋各家论赵普与《论语》关系集中于一点:宰相惟能读《论语》,便足以“定天下”、“致太平”。后人看来,似乎是强调《论语》作为统治理论的重要。然而在以经术取士的宋朝,此说公然挑战的是北宋以来国家的政治传统,李衡、蔡絛、罗大经等宣扬如此极端言论绝非无的放矢。赵普“半部《论语》”传说出现在其死后百余年的南宋时期,应与北宋神宗朝(1068—1085年在位)王安石变法至南宋中叶百年间的官场政争有关。追溯“半部《论语》”的出处,我们发现传播者是反对新法的二程学派再传弟子。据《乐庵语录》记述:李衡在北宋末(1120年)为科考事,曾与赵仲脩同居一舍一年余,而仲脩之父赵颜子乃程颐(伊川)高足。仲脩时年而立,程颐逝于1086年,则仲脩之父赵颜子为伊川先生亲授弟子谅无大误。期间李衡与赵仲脩讨论《论语》深受启发,称“平生操心行己、立朝事君,皆赵君之言”。李先生开馆授徒30余年,学生说他“教人也,无他术,但以《论语》朝夕讨究”。据目前所知史料,虽不足以判定李衡所谓“半部《论语》”之说得自赵仲脩,但李氏思想渊源与学术传承出自二程,服膺赵仲脩,则无疑误;“半部《论语》”之说出于二程学派弟子,应该说于史有据。蔡絛为蔡京季子,所撰《铁围山丛谈》记载赵普读《论语》断大事,又“痛诋安石新法”、“崇尚元祐之学”(《四库总目》),政治立场仍属二程、司马光派。罗大经亦是理学信徒,他严辞斥责王安石是破坏国家一统大业的罪人,新法肇南渡靖康之祸。《鹤林玉露》指新法之害“其过正在于读书”,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自信来自“着一能读书之心”,在政事堂争论时作色道:“安石不能读书,贤辈乃能读书耶?”讥讽“公辈坐不读书耳”,指反对意见为“流俗”。他与弟子合撰《三经新义》,时称新学,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宋史》论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他作宰相,“虽宋室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