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辅行录2:景范陶弘杏林 用药法要探真

 隐然 2018-04-19


学医贵在明晰精熟“理、法、方、药”。


医理方面:

《黄帝内经》大方向、大原则等;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等;

清·郑钦安《医理真传》:水火立极,阴阳立判等;

三七先生《复泰草堂医论》:太极阴阳六气开阖枢图,脏腑十干化合图等;



方药方面:

《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等;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外感天行,疑难杂症等;

南朝·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二旦四神大、小等汤,五脏用药等。



藥,从艸(草),从樂(乐)。草禀五味,乐有五音。一从舌入,一从耳入。舌通于心,属火;耳通于肾,属水。五味五音皆为藥,可纠正阴阳水火之偏。


五音疗法,首推古琴。琴者,禁也。古有黄帝、周公制礼作乐,依六律以定五音,以通民志。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五味疗法乃商相伊尹所制《汤液经法》,部分存于张仲景《伤寒论》及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后世中医方药证治之祖。伊尹还是中国菜蔬烹饪的创始人,可见药食同源,古已有之。


可惜《汤液经法》已经散失,还好有《伤寒论》及《辅行诀》,可以管窥蠡测,一探堂奥。《伤寒论》与《辅行诀》都是本于《汤液》,是对《汤液》的继承和发扬。


前者所记繁而细,又博取众方而论,后者则择录其要以宗归其理,二者简繁博要,各有千秋。若能综合利用,研究探索《汤液经法》,当有赖于此。


尽管二者都是阴阳五行合流学说的产物,但其切入点有从阴阳中融入五行和从五行中融入阴阳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和六合辨证(上下四方)的差别。


三阴三阳(六经)辨证和六合辨证所不同的是:前者以阴阳学说为基,后者以五行学说为基。两者在《内经》中都有阐述,即土属长夏和土主中央说。


前者言天气,为三阴三阳六气的根本,外感天行之病为感受在天六淫邪(风、寒、暑、湿、燥、热)所发,基于驱邪理念,亦不离扶正。


后者言地之气,为四方加中央,为五行说的源头,基于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之理,以调整人体气化运动,适应六气变化的学说。



二者兼具扶正驱邪,仲景以驱邪着眼,弘景以养生入手。


医圣《伤寒论》偏于六气,以阳来调阴,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华佗《中脏经》、陶弘景《辅行诀》偏于五行,用力刚猛,长于外科手术偏于形,如傅青主、陈士铎用药大,效果快。



《伤寒论》六经是三阴三阳层面问题:从外到内,依次分别为:表、皮毛、里(膜)、肉、骨(髓)、筋,对应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区域(经、腑、脏)。


祝味菊曾提出“五段代六经”之说,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抵抗,五段者,抗力消长之符号也。以备借鉴。


《金匮要略科判》:(见《张大昌医论医案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风历节病第二、五脏风寒积聚第三,列为五脏病通用篇;


血痹虚劳第四、惊悸吐衄下血第五,列为肝胆病篇;


胸痹心痛短气奔豚第六、卒尸厥死第七,列为心病篇;


腹满寒疝证第八、呕吐下利证第九,列为脾胃篇;


肺萎肺痈咳逆上气痰饮第十、痈肿肠痈金创浸淫第十一,列为肺病篇;


消渴小便不利第十二、水气黄汗第十三,列为肾与膀胱病篇。



《辅行诀》弘景曰: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

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

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仲景)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张大昌先生据《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增益《汤液经法拟补》为十二神方,分“四正八维”;见下图:



据《本草拾遗》“收、宣、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本草衍义》增“寒、热”。共“十二剂”。编处方正范,以对应“一纲:虚实(病机);六目:阴阳(病型)、表里(病位)、寒热(病能)”;


依“君臣佐使”用药法度,调制“单、小、急、正(专)、主、复、大、缓、变(奇)、通”之方,共“十方”。以应对疾病的病情(缓急)、病势(轻重)、病次(先后)、病况(标本);


药的气味和性能:


《内经》: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五味是酸苦辛咸甘,五气是臊焦香腥腐。


味厚则泻,薄则通;气厚则发散,薄则热。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诸辛皆香,其性散;

诸酸皆臊,其性收;

诸苦气焦,其性坚;

诸咸气腥,其性软;

诸甘气腐,其性缓;

诸淡气平,其性渗。



综上,崇文今试以《伤寒论》六经主方为经,以《辅行诀》用药法要为纬,结合六经辨证及六合辨证,参合“十二神方”及“处方正范”,以“十方十二剂”并伤寒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编排“太阳病篇桂枝汤、麻黄汤”;


“阳明病篇白虎汤、承气汤”;


“少阳病篇小柴胡汤”;


“太阴病篇理中汤、四逆汤”;


“少阴篇四逆汤、附子汤”;


“厥阴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


及其所主类方。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见长,而方药配伍不似《辅行诀》之严整,似无规律可依循,今借鉴《辅行诀》用药法度之谨严,君臣佐使之协调,以资汇参。


希望二者能够珠联璧合,日月辉映,景范陶弘,杏林之幸。大大省却经方研习者,探讨方药规律之负累,集中精神,博取众长,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


伤寒辅行录3: 桂枝汤与阳旦汤,桂系用药法要


备注:《辅行诀》用药法要内容,请参看《张大昌医论医案》及其弟子相关论述;




愿有情众生皆得健康、美丽、财富、幸福、智慧、觉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