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方药须一以贯之,受师不卒不宜江湖参访

 学苑中医 2020-11-09

选自学苑出版社《思考中药——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评论排第一者赠本书1册。已经获赠过本书的读者,恕不再送。

“方药之道”课程的名称,本来是想叫“中药学”,但考虑到讲中药就离不开方剂,讲方剂又会讲到药物,方剂和药物没法分开,所以改为“方药之道”。

“一以贯之”的学问

西方的学问喜欢把一个东西分割开来讲,于是有了一个一个的科,一个一个的学,分科而学,就是科学。可能当初东方人把science一词翻译成“科学”时,就注意到了它“分科而学”的特征。中国传统学问不是这样的,它讲究“一以贯之”。这跟“分科而学”恰好相反。

有的学问可以分科而学,有的却不可以。比如设计一个很大的机器,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每个组负责完成一个部件,最后由总工程师把它拼装起来,就大功告成了。制造机器可以分工,然后再组装。而那些灵动的、有机的、圆融的东西则不然。比如人体,人体可以组装么?脑袋卸下来了可以重新安上去么?器官移植,还能有原装的那样好么?不可能的。

面对这样一个灵动的、有机的、圆融的人体,就需要一门灵动的、有机的、圆融的医学。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医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医学仍在发展之中。所以,其他医学可以分科而学,而中医不能。

现在的大学里,中药学和方剂学是分开讲的,先讲中药学,然后再讲方剂学,将二者割裂了。讲中药的时候光讲中药什么性质,讲方剂的时候讲某个方是什么方义,同时又不得不讲一些药性,何不放到一块讲呢?

“受师不卒”的弊端

更要命的是,如果这两门课程分属两位老师讲,他们用药风格不一样,甚至治疗思想不一样,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人体是不能割裂的,中医也不能割裂,你把中医分解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外科学这些学科,由不同的老师来讲,一个老师是一个老师的思维方式,一个老师是一个老师的体系。学生学到最后,无所适从,会看病才怪呢!

前不久有一位初学中医的人来拜访我,他说他拜访了很多的名师、高人。我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一个名师讲一套,一个高人讲一点,你听到的只不过是一些浮光掠影的碎片。针对这种状况,《黄帝内经》提到过四个字,叫“受师不卒”,就是你在一个老师门下,没有学到底,这是学不好中医的。必须善始善终,把这个老师所有的东西完完整整地学来。接下来,你可以去拜访名师,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所成。你一开始还不懂什么,就去拜访名师,没有跟他们交流对话的基础,张三老师说向东你就向东,李四老师说向西你就向西,最后你就失去了方向。

“方药之道”的讲法

方不离药,药不离方,方和药又不离医理,不离临床,必须放在一起讲。现在我们要讲方药,也不会离开医理,不会离开临床,而是以方剂和药物为核心,演绎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治病的方法。因此,我们讲一遍方药,也等于又从方药的角度,演绎了一遍中医的基础理论,一以贯之,这就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所以,我们称之为“方药之道”,而不是把它仅仅局限于一个学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