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研究申请国自然,这三类最好做

 解螺旋 2020-08-27

作者:叶子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医学十处主要资助中医相关的项目,包括中医学(H27)、中药学(H28)和中西医结合(H29)。在十九大里也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因此,每年医学十处的申请和资助也都是名列前茅的。

今年中医学的申请数仅次于肿瘤,有近2000份标书,而且医学十处其它两个学科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的申请都在1000上下,放到其他几处都是妥妥的领头羊啊。但医学十处的竞争也是异常惨烈,申请数这么多,资助率却是低于平均,中医学只有14.88%,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稍微好点,分别是17.61%和17.69%

中医学

H27

H27的资助范围主要分为四大块:

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诊断方剂方面的内容等;

2、中医临床:包括中医内外妇儿、骨伤养生康复等方面;

3、针灸推拿:也就是经络穴位,针灸推拿那块的研究;

4、民族医学:藏医蒙医苗医。

但是1/3的资助,都被中医内科(H2708)一家给吃了。在科研界,中医药近年来也逐步受到重视,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高大上”的分子水平上阐述这些存在了数千年的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因此,今年国自然基金关注点主要在中医基础理论,深入挖掘其现代医学内涵的研究,鼓励学科交融、强调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多学科理念、方法、技术与手段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

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结构都是以下三类:

1

最简单的,“X方药”在“X病”的作用机制,比如说山东中医药大学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代谢节律稳态及钩藤调控机制研究”就属于此类。这种是最常见的中药研究套路,疾病模型+药物疗效+组学机理的组合。

这种研究方式的第一步是构建合适疾病动物模型,接着通过用药来观察疾病的改善情况(一般影像学、组织染色还有血液指标等结果),最后通过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手段单独或联合分析的方式研究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代谢物、药物靶点蛋白或mRNA、信号通路以及疾病之间的关系。

针对特定方药与特定病证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特定方药内中药间药物相互作用的相关性研究。如何从中医证候的模糊性及中医方剂的复杂性之间获得中医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方剂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些项目利用方作用于证,使证递减与转化,在机体生理、病理指标与药物分布等时空变化呈现动态对应的特点,发掘中医方剂的方证相应配伍机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

这个思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组学技术撒大网的方式研究机制,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其对于药物疗效可以获得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最终也有利于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现代化。

2

稍微复杂点加点料,就成了基于X通路(靶点)研究X方药对X病的研究,就像南京中医药大学的“Snail启动子甲基化修饰在TGF-β1诱导腹膜间皮细胞EMT中的作用及黄芪干预研究”。

这种是经典的分子研究模式,中药(单药或者方剂)被认为是单一因素,通常会把中药提取物作为实验对象,尝试不断分离活性成分,并把重点放在对其功能和后续通路的研究上。研究层面包括细胞、动物、分子等水平。

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经过口服后进入人体,经胃肠道和肝脏代谢后,以原药或代谢产物形式对机体内源性物质进行整体调控,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功效。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生物学的组学方法,其关注生物体系受环境刺激或基因修饰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的变化,并通过分析体液代谢物组成来确定生物体系的系统生化谱和功能调控规律。

中药的功效是复杂化学物质多途径相互作用表现出临床疗效,有关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将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些项目研究多借助现代化学色谱联用技术,侧重从体内代谢角度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及其机制。

3

第三种是对中医X证的物质基础研究。对于证候的研究,也可以从分子学水平阐明证候发生的基因表达与调控规律,疾病证候、亚健康及健康人群的基因是否存在差异表达,证候发生及演变的细胞分子学机制,确定与证候有关的靶位基因等等。

还有许多项目研究中药与人体生命活动复杂的交互规律,期望借此探讨现代医学疾病的主要中医病机,揭示中医治病原理。

近年此类研究发展较快,研究设计中多采用体内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平已从动物的整体、器官组织水平延伸到血清药理、细胞、分子水平等,涉及的病种较多,以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为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纤维化、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等。

这种研究最大的意义就是能与世界接轨,通过实际存在的物质将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化,可能找到临床上新的检验指标。

这三种模式中,第一种把中药看成小分子集合体,尚未完全明确中药的活性成分,在确定功能后的机制研究上,也是通过单组学或多组学筛选加分析的方式确定靶点或通路,这一思路研究相对初期,入门门槛较低。

第二种把中药或者提取物出发展开研究,因此这部分最符合西医理论,比如屠呦呦的青蒿素就是这种模式,重点在后续机制研究上,这一思路对整体课题方向有要求,有一定门槛和基础要求。

第三种则是对于中医理论进行现代化的论证,使得之前模糊的那些概念能有物化的标准。

中西医结合

H29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认识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结合,具有学科交叉的基本特征。近年中西医研究的热点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H2902),资助数占了整个中西医结合的77%。

H2902中的项目多涉及到疾病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较为显著的重大疾病领域。一部分研究将病证结合的策略作为核心,开展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病证结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病证结合的治则治法研究等,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特点与优势。但也有项目仅在阐释中药或复方的治则时提到了病证结合的特点,主体的研究内容则以疾病为核心。

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中医药干预某个病(证)的效应机制研究”,研究结果未能从理论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升华。对于病证结合、中西药联合应用等富有中西医结合学科特色的研究领域,研究队伍相对较少。

从目前的资助项目来看,在实验方法和技术层面引进和吸收现代医学和其他现代科学的新的研究手段已经成为常态,但缺乏更深层面的思考与结合。

相关主题回顾

国自然划重点:红透半边天的EMT机制研究及相关通路

国自然划重点:肿瘤转移的关键,循环肿瘤

国自然循环系统的新欢—LncRNA

国自然套路分析:免疫学相关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