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华尔街做个明星实习生

 联合参谋学院 2018-04-19

原标题:如何在华尔街做个明星实习生

本文作者:杰茜,脉脉特邀作者,金融女出身,在纽约职场混迹多年。

夏天,是高盛200 West St这座大楼里最有朝气的时刻,这倒不是因为每年这时候纽约每天15个小时的日照时长,而是一下子来这里报到的约2500个暑期实习生。

从传统金融职业生涯来讲,这些年轻人是特别值得羡慕的一群人,他们从约22.5万名的申请者里被一层层挑出,如果在3个月后成功拿到高盛的Return Offer, 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Blue Blood(蓝血贵族)。

所谓蓝血,是因为他们初入职场第一张随身携带的门禁卡上就印着蓝底儿白字儿的Goldman Sachs,这群土生土养的GSer在这座楼里乃至整个街上极其受欢迎,各大投行间的跳槽都只是“想与不想”的问题。

如果说一个人身无分文地来到纽约生活个几年就能练出一身的生存技能,那么一个想成功留在这里的实习生几个月就能被逼出一套纯粹的职业素养。

“骑驴找马永远找不到好马,所以请先骑好驴”

一年年看着这一拨拨的年轻人在夏天的这三个月里上蹿下跳地折腾,在谁去谁留的名单中,琢磨明白了职业素养里最显而易见却极易被忽视的一条儿,即骑驴找马永远找不到好马,所以请先骑好驴。

投行里前台部门和后台部门间的关系类似于一个行业里上游和下游的关系,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大多都盯准了平台和薪资双高的前台,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一小部分拿到后台Offer的实习生,总有一种“被委屈”了的心态。在十周的实习期里,这一部分人大多把时间花在与前台的“networking"即 人脉建设上,而忽视了对自己本部门的求知和本职务的尽责。去年的一个拉美裔小哥儿,长得机灵,西装也穿得笔挺体面,他每天不是在约投行部(IBD)的主管(MD)聊天儿,就是在准备去和投行部主管聊天儿的路上。结果在他实习的最后两周,IBD的HR给了他明确的答复:“你可以来IBD面试,但前提是你目前部门的主管对你的表现满意,或者表示愿意给你Offer。” 结果他跑去问他的老板,他老板婉转地回答:“你自己觉得呢?”

这样捡不着西瓜也丢了冬瓜的例子不少,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在职业初期,比起相信你自己,或许相信市场的选择更可靠一些,既来之则安之。

因为所谓的“职业素养”不是在乎你做什么,而是在乎你怎样做,以怎样的一个心态做。一个明星实习生,总是可以把小到买蛋糕,大到做演讲等 横跨各种重要性级别的工作完成得妥帖周到,可贵的就是这份“职业素养”。

在这样的前提下,这样的实习生会更快地从预定会议室、美化PPT、整理数据等低级别的任务中蜕变出来,拿到更多 需要脑力分析的重要任务,使自身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展现、训练和检验。他们将这些任务完成得 越好,接下来会更加快速地被带入核心的团队做核心的项目,进入职业成长的正循环。

在竞争激烈的投行,总会有一些游离在核心项目之外的人,而他们又总在抱怨自己做的东西没有意思,一旦陷入这样的负能量的负循环中,轻则无加薪无升职,重则被辞退,这个市场就是这样运转的。

“喜欢你的工作么?”“不喜欢?你装也要装出你打心眼儿里喜欢。”

为什么?因为老板喜欢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期待的 成就感和得到的成就感之间出现了差距。处于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很多人都把这种差距推卸在工作本身上,从而抱怨甚至不满意当下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出在得到成就感的方法论上。

一般新人初入职场要有三步走:

一,你觉得你行;

二,别人觉得你行;

三,觉得你行的人行。

一般做到前两点并不难,即迅速掌握基本业务、提升自信、获得同辈人的认可,但第三点,获得高层的赏识和器重是新人得到成就感的关键。

做到第三点,“职业素养”是关键,做事要走心,走心需要喜欢,如果不喜欢也先假装喜欢,等走上了职业成长的正循环,喜欢就渐渐培养出来了。如果只在前两点上停滞不前,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眼高手低、同事间相互抱怨的怪圈而不自知。

举个例子,我今年带的一个实习生是一个被公认为特别professional的姑娘,她在每周的周五都会写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给我,告诉我她这一周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下一周打算做什么,学什么,并特别指出对哪一方面尤其喜欢,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这样一封饱含正能量的邮件,即使收信人再忙,也会被记在心上。等到下一周的时候,我会根据她的兴趣方向和专业背景给她布置任务,比如她跟我讨论金融科技(Fintech)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就安排她整理一个关于区块链技术如何驱动金融业发展的资料。虽然这不是最核心的业务,但是整个部门的人都不会拒绝通过阅读一份系统的资料而获得新知。这份资料最后变成了她的演讲,听众是整个北美的VP,同时她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即能迅速获得新知,并帮助他人学习。

还是那句话,其实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怎样做,和做的态度。

从新人到中层成长的几年,会经常听到“Visibility”和“Exposure”这两个词,意思就是你在一个组织里的能见度。你表现得越积极,你的直接老板也会更愿意帮你提高能见度,你获得能见度,高层记住了你的名字,你会参加更核心的项目,你收获了信任就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责任,所谓的成就感都会伴着加薪、奖金、升职而来。

“所有的工作做久了都会无聊么?”“答案是否定的”

不会,因为即使是同一个部门,不同级别的人要处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在纽约一份工作做十年 ,如果进步快的话,前三年打基础,再三年参与管理项目,再三年管理团队,到了第十年就可以参与部门发展决策。

所以0-3年学的是业务的基本功,4-6年学的是职场心法,7-9年学的是管理和判断力,10年以上学得是领导力和决策力。因此,只有0-3年的时候,关注点才在具体的工作本身,在一个平台三年之后开始积累的功力,才是职场向上发展的关键。

工作前三年可能真是你职业生涯里最无聊的三年,这里我们就要引入“职业素养”的另一个维度,即用发展的眼光看职场。

比如你每天的工作就是美化PPT,那么除了机械性的统一字号、字体和颜色之外,你是否可以想到怎样更好的表达PPT本身的内容,即文字说明是否易懂、数字是否有说服力、逻辑顺序是否合理?

当然,思考这些不是你目前的任务,但它是否会是你将来的任务,你是否有必要帮助自己尽早熟悉你将来的任务?

想到这里,一些人会抱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心态,觉得多做一分都是亏了;也有一些人就会在完成本身的任务之后,留下来组织自己的工作思路。

其实思考前面例子中提到的问题,其实就是潜在地帮助老板解决问题,你习惯性地多帮上级想一步,上级就能腾出一些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怎样培养你跳一级。

记得一次和部门的MD交流的时候,我问他是拥有了怎样的目标和才能才让他一路升到了现在的位置,记得他回答说:“我只是一直把交给我的事情做到最好而已”。

另一位知名的媒体人、某杂志的主编也跟我讲过同样的话:“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一切的成长都始于良好“职业素养”,希望刚刚开启职业生涯的你从此对工作不抱怨、不拖延,因为一切职场上的顺风顺水都是从“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开始的。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