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元曲深得“诗头曲尾”之精髓,又巧妙化用诗词,惊艳了时光,陶醉了众生

 昵称35673081 2018-04-19

古人创作,有“诗头曲尾”之说,意即诗词的写作,宜一语惊人,开篇即有精彩之语;而在曲的创作上,又极为重视尾句,有的曲论家甚至强调尾句的好坏关系到曲的成败。在这一点上,元曲作家张可久可谓深得其精髓,他的一首《清江引》,写得自然而不雕琢,典雅而不堆垛,婉丽清新,文采斐然,尤其是尾句,更加精彩,愈着精神,收到了“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而且曲中对唐诗宋词的化用,也极为精彩,故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得到曲论家的高度肯定。

清江引·春思

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黄莺乱啼门外柳

大意是: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这首小令应该是写在清明时节,写的是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节,想到美好的青春正随着时光消逝,而远方的游人却迟迟不回来,只好借酒浇愁,在良辰美景中打发时光。

细雨清明后

这是一支非常有名的小令,春已暮,人未归,韶华易逝,空对残杯。前两句,作者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唐人金昌绪的《春怨》诗,经过作者的妙笔点染,化成了一句“黄莺乱啼门外柳”,其内涵与原诗别无二致:女主人公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是那黄莺“不作美”,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的甜蜜。紧接着,作者却笔锋一转,回过头来写“行人”,为什么要写行人,因为这正是思妇魂牵梦绕的对象。“雨细清明后”一句,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句意中浓缩而来的。在这里,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没有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的感慨,也不去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消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

能消几日春

作者在这两句中引用唐人的诗句,起到了撮盐入水之妙。不仅如此,接下来作者又化用宋词,承上面两层意思作进一步深化。“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这是从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词意中点化而来,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的怅然无限的相思,令人憔悴,令人瘦损,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呢?这里着一“又”字,说明这样的两地相思,已非第一遭了。

又是相思瘦

曲的头部和腹部,已经写得如此婉丽清新,结语须是愈加精彩,愈着精神,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王骥德说:“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曲律·论尾声》)。而这尾句:“梨花小窗人病酒”,就是俊语,可以说结得非常响亮,饶有余味。它既照应了前文的“清明后”和“几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种种原因,又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因为梨花是春光已老的象征,她隔看小窗,看到梨花凋零,春事阑珊,而远人未归,闲愁无既,于是只好用酒来解除胸中的愁苦。而在这里,虽然没有诗词的直接化用,但是,读到这一句,自然会联想到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和李清照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词意来。

梨花小窗人病酒

这支曲子,一共五句,或者直接化用唐诗宋词,或是间接用其意境,因而显得自然而不雕琢,典雅而不堆垛,这与作者博搜精粹,蓄之胸中,不无关系,唯其如此,才能够吐属不凡,下笔如有神助。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词情和意境的基础上,对曲的整个意境作了很好的概括和创造,所以才能够使人读后感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