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开始有机会参与到各类大小事件的讨论中。无论是微博发帖还是朋友圈评论,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可能。但是,你真的会参与讨论吗?为什么有的人的发言就能够有理有据,有的人就只能成为一个遭人烦的“喷子”? 其实,两者的分化在童年就已经悄悄开始。各位爸爸妈妈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未来走上歧途,这个能力你最好从小就教给他 这种能力就是区分事实(facts)和观点(opinions)的能力。清晰地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观点,是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不同观点交流、争论的必要前提,也是孩子成长当中必要的一种'童子功'。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有鸡同鸭讲的感觉,其实是因为没有分清这两者的区别。 那么,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呢? 事实: 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 观点: 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 当然,光讲概念也许孩子还不能够理解两者的区别。家长可以用孩子熟悉的一些场景去训练他们这种分辨的能力。比如下面这些例子: 事实: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右) 观点:冰淇淋很好吃(左) 事实:足球是黑白相间的(左) 观点:和跳舞相比,足球是更好的运动(右) 事实: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左) 观点:在海里会感到害怕(右) 当然,事实和观点的区分绝不仅仅这么简单。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讲,熟练地进行区分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往往需要进行专门地练习。在国外,学校往往会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逐步进行培养。刚刚上面看到的这些例子,其实是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最基本的练习。随着年龄的升高,相应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 小学中高年级:进一步辨别事实和观点,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 这个阶段需让孩子特别注意文字和谈话中出现的那些带有意见倾向性和概括总结性的词,比如认为、相信、感觉等等。含有这些词,说明这很可能是一个观点陈述。 家长让孩子从文章中特意去找这些词,从而判断哪些文章侧重于陈述事实,哪些其实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看法。经过这种训练,孩子会逐渐用事实去支撑观点。 初中阶段:知道即使是事实陈述,也会夹杂观点和偏见 在这个阶段,需要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一个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也会含有很多偏见和个人看法。比如,同样一个事件,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他人头脑形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看起来同样一个事实,换一个说法和角度,感觉可能完全不一样。 高中阶段:懂得真实的世界真伪难辨,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会让学生从新闻报道等媒体信息中去辨别那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分析作者背后的动机。 这时候,也许有些悟性高的孩子开始对古罗马皇帝马可安东尼在《沉思录》里的这句千古名言有所体会了: 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 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辨别事实和观点,那么相信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一定会更加清晰。 编辑:无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