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一个小人物,创造了一个成语,若其主公听从,袁绍难以称雄

 拼搏686 2018-04-19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399期 文/无常奉天玉 插图/东方夜未眠)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都知道,三国最终的结局是三家归晋,因此司马懿家族是笑到最后的人;在他们之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江北,是三足鼎立中最强大的势力,因此曹家是三国最大的赢家;再往前推,董卓祸乱朝纲,导致天下大乱后,最大的诸侯则是据有四州之地,一统了河北的袁绍。每每说到袁绍,很多人都说,他原本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枭雄,只可惜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品读汉末三国史,就会发现,他之所以能够统一河北,除了麾下人才济济,以及他自己的魄力之外,还有运气的成分,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说到正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袁绍的实力与魄力。据记载,“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意思是说,这个人不但长的帅,相貌堂堂,还能够礼贤下士,拥有一定的威望。后来他私藏过党人,也曾在党禁时期赋闲,之后党禁解除,他成为了八校尉之一,迅速得到了顶头上司,即大将军何进的倚重,曾建议何进诛尽宦官,也曾建议何进召诸侯入京。后来何进被诛,董卓祸乱朝纲,他只身出逃,却被董卓封为了渤海太守。再后来诸侯诸义,讨伐董卓,他凭借家世与之前积累的人脉、名望,被推为了讨董联盟的盟主。如此看来,袁绍的确是有些本事的。不过,他给够统一河北,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却有着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他的谋士沮授曾言:“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他占有冀州之后,沮授提议,他可以先向东取青州,再平定黑山贼,灭掉公孙瓒,并震慑住匈奴,便可一统河北四州。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方略,袁绍执行的也不错。不过,这个方略得以实现的前提,是袁绍已的据有了冀州,如果他没能拿下冀州的话,这个方略就会像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只能以破产而告终。而袁绍能够拿下冀州,是极为幸运的。

这是因为,当时的冀州牧,是韩馥。这个韩馥虽然在乱世中算一方诸侯,却非常的胆小,他不但在袁绍的威胁之下,立巴将冀州拱手相让,还吓得逃跑,甚至自尽,可谓汉末最窝囊的诸侯。可是,如果他真的窝囊,要是能够听从属下的劝告,倒也不至于混得太差,例如蜀汉后主刘禅,主动提出“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使蜀汉国祚得以绵延。可是韩馥并不听人劝告。

当时袁绍派荀谌前来威胁他让出冀州的时候,他手下有三个谋士提出了反对,《三国志》记载:“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车,仰我鼻息,臂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欲以州与之?’”意思是说,耿武、闵纯、李历三人认为,冀州虽然偏远,但是有足够的军队,也有足够的粮草,而袁绍势单力薄,虽然依靠冀州而生存,就像母亲怀中的婴儿,不给他喂奶便能将其饿死,根本不必让出冀州。

当时的袁绍还仅是渤海太守,渤海仅是一个郡,对抗拥有一个州的韩馥,实在有点玄,如果韩馥听从了耿武等人的建议,不同意“让贤”一事,甚至主动发兵攻打袁绍,估计袁绍便很难出头了。只可惜,耿武等人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韩馥)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因为这三个小人物所进之言并没有被采纳,因此他们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如今提到他们,我们能够想起的,大约只有“仰人鼻息”这个成语了。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