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彬
罗彬在他的水墨作品中,坚持和强调了如草书笔法一般的绘画痕迹。每一次的由落笔到完成,都在某一出折子戏的场景理由中自由地分解与组合,但所有的画面形态因素,却是通过毛笔在生宣纸上运行的瞬间变化而随机地生成。在这样的一个绘画过程中,作为绘画题材的折子戏,只是画面所需要的一种视觉情境、一种自由想象的依托,或者说,是追忆文化母体的某种线索。 在罗彬的理解中,相由心生,奋笔直追,是大写意水墨的主旨。对一件作品完成度的控制与把握,并不受制于题材内容的表象刻画,而是水墨语言在借题发挥之时,个人性情表现的独出心裁。这一经验与山水画的“内营丘壑”极其一致,只有经过长期笔法与墨法的历练和品读,捕捉瞬间的画面感受才成为可能。进而言之,只有一气呵成的酣畅笔墨,才能焕发出元气淋漓的绘画魅力,才能真实地达成艺术表现中的“不似之似”。 沈 伟(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专家) (摘自墨·戏——罗彬的水墨艺术方案》) 戏剧题材之图绘肇兴于近代,见诸民间遗存者甚广,至于水墨写意之属,则推关良丁衍庸诸贤。同道罗彬踵其事而增华,卓然有成。观其优长,乃在于戏有所本,罔费诠解,笔无拘碍,意趣相随,角色虽江湖市井,但气息正大,迹象虽简约疏淡,而蕴藉丰盈。近作更是从容练达,格高境旷。此卷数丈,识者可抵图精鉴,或当许我所言不虚妄也。 钟孺乾(原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著名写意重彩画家) (摘自《戏说三囯》长卷跋) 罗彬的画是艺术触及社会的一种新方式,历史和现实在他的笔下化作“江湖”。画中的“角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戏曲角色,而是具有一定身份象征的人物符号。如将他的《回荆州》与京剧画谱同题作品相比较,就会发现他的人物细节被大幅度的减省,留下了一个题材的基本要素。这一精简过程,其实就是超越戏曲表演模式,重构绘画方式的过程。在这种沉着的重构之中,他的目光一直在四处搜寻。作为一个民间美术、艺术人类学的学者,他对民间赋形方式的在意自在情理之中,但他真正做到了运用一种民间的视角去体察,从而使水墨的运行饱含着民间美术中的惬意和神秘。 罗彬的简约赋形使得他与古代的“简澹高古”的美学旨趣不谋而合,但他也不是一个摹古者,通过融入了人情野性,他在简澹中注入了人性本能,自觉地与苍莽大地融为一体。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水墨“傩戏”中,在这里,他更以淋漓的墨境来创造这一仪式歌舞的神秘体验。 占跃海(美术史博士) (摘自《大道形简-读罗彬戏曲水墨画》) ▲ 钟馗出巡小鬼开道 69.5×69.5cm 2014 纸本水 ▲ 英雄豪杰侠义传奇 69×70cm-2011 纸本水墨 ▲ 阴阳河 69×69.5cm 2015 纸本水墨 ▲ 武家坡 69×70cm 2016 纸本水墨 ▲ 铁弓缘 69.5×68.5cm 2017 纸本水墨 ▲ 荒山泪 69×69.5cm 2016 纸本水墨 ▲ 淮河营 68.5×69.5cm 2016 纸本水墨 ▲ 花和尚演武 57×68cm 2014 纸本水墨 ▲ 陈三两爬堂 70×69.5cm 2013 纸本水墨 ▲ 八蜡庙 62×70.5cm 2016 纸本水墨 ▲ 小放牛 60.5×30cm 2015 纸本水墨 ▲ 十五贯 59×30cm 2015 纸本水墨 ▲ 盘丝洞之八戒 59.5×30cm 2013 纸本水墨 ▲ 刘唐下书 64.5×31.5cm 2014 纸本水墨 ▲ 刘伶醉酒 59.5×30cm 2016 纸本水墨 ▲ 将相和 59×30cm 2009 纸本水墨 ▲ 红鬃烈马 59.5×30cm 2016 纸本水墨 ▲ 邯郸梦 59.5×30cm 2006 纸本水墨 ▲ 盗钩 59.5×30cm 2015 纸本水墨 ▲ 戏曲人物 27×57cm 2018 纸本水墨 ▲ 蜈蚣岭武松大战飞天道人 46×69.5cm 2015 纸本水墨 ▲ 宋江三态 35×69cm 2014 纸本水墨 ▲ 穆柯寨 2018 纸本水墨 ▲ 大英杰烈 31×63.5cm 2013 纸本水墨 ▲ 打瓜园 34.5×138cm 2015 纸本水墨 ▲ 白罗衫 69×138.5cm 2016 纸本水墨 ▲ 阿彬戏笔 45.5×97cm 2011 纸本水墨 美 编:莫彦峰 转载请注明:(来源公众号:中南民族大学光谷美术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