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嘉皋:常书鸿与张大千的私交往事|一封密信引发的热议

 沁园春春2016 2018-04-19

原创 2018-04-17 常嘉皋 当代敦煌                   



《常书鸿一封写给张大千的信》续篇

文/ 常嘉皋


       4月6日,在我父亲诞辰114周年之际,《当代敦煌》刊发了《我的追忆:常书鸿,一封写给张大千的信》一文,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热评。4月10日,这篇文章又被在日本的《日中商报》以"旅日华侨首次披露其父、著名画家常书鸿给张大千的信"为题,链接在《华人头条》网站。再次引起了国内外更广泛的关注。

        因为文章整理时间比较仓促,加之年代的久远,留下了一些谜团。文章发表后,我有幸的结识了南师大书画院院长黄征教授,他说 :"我第一次见到常书鸿先生是在1988年北京召开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大会上。常老一口杭州话,我们杭州去的几位敦煌学研究者一听就乐了,一起走过去跟常老攀谈,常老和我们一一握手,表示支持和鼓励。”

  ▲常书鸿先生

“之后,到了1997年,我作为浙江敦煌学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出面筹划了1997年中国敦煌学研讨会,就在杭州莫干山路的敦煌饭店举行。研讨会的同时,还办了一场敦煌画展,展出了常书鸿、李承仙先生的作品,也邀请了当时中国美院唐勇力先生参展。”

  ▲常书鸿先生和夫人李承仙女士在莫高窟

“当时常老已经仙逝,一幅生前未完作品,由夫人李承仙先生画完。在画展之前,我也曾前往北京复外大街24号楼,常老家里拜访过李先生,商量展览事宜并由常嘉煌先生在展览现场一起布置展品。李先生赠送给展览会的一些礼品,则是常书鸿先生画作、常嘉皋先生丝网印制的工艺品,至今我都挂在书房里作为留念(见图)。再后来,我写了《浙江与敦煌学》的文章,提出常书鸿先生是浙江敦煌绘画的奠基人的观点。”

  ▲黄征教授近照


  ▲悬挂在黄征教授书房的常嘉皋先生丝网印制的工艺品

 常嘉皋先生1979年用丝网印刷在亚麻布上制作的敦煌飞天(常嘉皋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我与黄教授进一步就我父亲的这封信进行了探讨,黄教授说 :"常书鸿致张大千书信真迹的释读标点,非常重要。手迹辨认是高难度工作。常书鸿先生是中国敦煌艺术研究开创者,长期驻守敦煌莫高窟,被誉为敦煌保护神。他的爱国精神与艺术追求,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继续弘扬 !常书鸿先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杭州人民的骄傲"!

黄教授自己尝试对这封信重新进行断句辨认,做了订补如下 :

“大千道兄赐鉴:敦煌告别,已匆匆卅七年矣!十年动乱,人事沧桑!回首当年,不胜依依怀旧之情!敦煌工作,幸赖周总理关怀,自六三年至六六年,四年兴修,得以全面维修。从兹南北上下,桥梁栈道,畅行无阻,参观巡礼,较为安全矣。但科学研究工作,迄未能开展,卅余年碌碌过去,尸位素餐,实无颜愧对故旧矣!

         老兄忠于绘事,老而弥笃,闻之深为欣慰!祖国艺坛,自齐璜、抱石先后作古,后继无人。前年在台湾日报看到黄君璧寿辰与你的彩色照片,看到你长鬚美髯,气像(象)万千,故友无恙,不胜欣慰!

        回忆当年,在榆林窟之争,历历在目。今不幸向公已先我们作古,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矣!

        昨天亚夫(雅弗)弟自西北来京,知有美利坚之行,父子团聚。三十余年,久别之后,闻之不胜雀跃!用托带此信,希以大陆艺坛事业为重,早日耑返,领导中华艺苑以及敦煌艺术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幸!承仙仍与我共同在敦煌工作,唯岳父母已于五七年、六三年先后病故。知注並(并)闻,耑此悔意。敬颂  福寿!

              小弟常书鸿、李承仙同敬上

另附拙作《敦煌の艺术》一册,敦煌彩塑、敦煌画片五套,请批评指正。又及。


        作者向日本川口市日中友协加藤理事长(右持画者)赠送丝网印刷《飞天图》并讲解了画面 。(画中左边是莫高窟的九层楼,右边是法隆寺的五层塔)

 

        我还与黄教授共探讨了这封信中的几个谜团 。

        其一,信中说:"回忆当年,在榆林窟之争,历历在目。" 那张1943年榆林窟的历史照片中,右起第10人是:向达。当年的榆林窟之爭,经过查核有关的资料,应该是张大千与向达就洞窟壁画问题所发生的争论,常书鸿在场。张大千当时在莫高窟曾经亲手剥离了几个洞口甬道上受损害较大的壁画,他认为这些壁画已经面目全非,何不让后面的画中画重见天日呢?而且还在壁画上勾描,甚至题写自己的名字。向达认为:夫千佛洞乃先明精神所聚,为中国艺术上之瑰宝,是国家所有,非地方个人所得而私。亲眼目睹了张大千剥掉外层壁画,而且还在壁画上随意涂抹,甚至题上自己的名字"蜀都张髯大千,"深感千佛洞(及莫高窟)将毁坏殆尽。"

1943年常书鸿(右12)和张大千(右14)、向达(右10)等在榆林窟

        其二,″昨天亚夫(雅弗)弟自西北来京”,推断"亚夫"应该是音读(雅弗)是指 : 张心智 (四川内江人。张大千次子,1941年随父张大千赴甘肃敦煌临摹敦煌莫高窟壁画。历任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美术干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宁夏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当年从西北来北京,准备去美国见大千先生。

        其三,"知注并闻,耑此悔意。"是说常书鸿把岳父母病故的情况告知给大千先生,"悔意"包含对两位老人在世时,没能更多照顾,内心深悔之意。

 常嘉皋、刘渊夫妇与父亲最后一次在北京木栖地家中留影,摄于1994年1月5日(前左起: 常书鸿、刘渊、常嘉皋,后左起: 常飞、李承仙)(常嘉皋提供图片)

        4月6日追忆父亲的文章发表后,看到了许多前辈、学者、朋友和网友们的感人肺腑留言,使我深受感动!


孙儒僩

敦煌文物研究所前辈、敦煌学专家孙儒僩先生说:“嘉皋 : 你在《当代敦煌》发表的大作,我仔细研读,情真意切,写得很好。至于80年之事、令尊是当事人,事出突然,他的心情波动可以理解,但至今社会上及敦院,都推崇令尊对敦煌事业的巨大贡献,及创业的艰难,你也理解后继者们在石窟保护及研究,弘扬方面继承了令尊的遗志,都在努力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令尊是我的老师辈,(李承仙曾经是我的领导,令尊过世之后,只她一人在敦煌,我和我老伴还经常去看望她,按当时的情况也可以说是朋辈吧!1956年我在北京,你妈妈还带我去看望过你的外公李容恢)我在令尊的领导下在敦煌工作一生,在保护上作了一定的工作,不辱师命,谨此而已,特此敬复。并祝春安!”

柴剑虹

敦煌学专家柴剑虹先生说:“嘉皋您好!您于清明时节撰写文章纪念'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114周年诞辰,首次披露1980年常老偕李承仙老师给张大千先生的信,反复拜读,深感两位老人的苦心孤诣跃然纸上,甚为感动。常老从我们的家乡秀丽的西子湖畔,走向艺术之都巴黎,又为守护、研究莫高窟艺术瑰宝,回国到条件异常艰苦的敦煌生活、工作半个多世纪,历经风霜,初衷不变,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杜永卫

  当我感谢《当代敦煌》主编杜永卫先生时,他回答说 :“嘉皋先生不用谢,常老不只是你们的父亲,也是我们的老前辈、老领导,我们大家心中无限敬仰的敦煌研究事业的第一功臣,我们从内心爱戴他,纪念并宣传他老人家也是我们的心愿! 在敦煌事业上,最了不起的当属常书鸿先生,他在最艰苦的年代,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地位,自发地来到荒凉破败的莫高窟开创敦煌研究保护工作,他对敦煌真的是无私的毫无功利索取的发自内心的爱,他老人家必将流芳千古,为后世敬仰!”

张自智

   《当代敦煌》执编张自智也回信说 :"谢谢常老师的好文章!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敦煌人,我对常书鸿先生从小就有一种敬仰之心!参加工作后曾有幸采访过常氏后人,并有交往。常嘉皋先生的这篇回忆文章,朴实感人,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常书鸿先生的敦煌情怀和与张大千先生的一段真实交往。真是首次披露!感谢常嘉皋先生,去年和今年在《当代敦煌》写了多篇关于敦煌和父母的回忆文章,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承表达了父母的敦煌性情,敦煌故事!一直在关注关心着敦煌!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也是一种根植敦煌的美好文化情怀!十分值得点赞!”  

        还有一些微信好友(使用昵称)的留言,也很是感人,节选如下:

 微友  莫高流云

 “做为敦煌人,小时候正值文革,常听县城又开批斗大会,偶闻批斗常书鸿,不知是何人。及至上中学才知道常先生是管千佛洞的。后来出来学习工作了,从外界才知道常书鸿先生是大名鼎鼎的学者。随着年龄增长,肤浅了解家乡的古往今生,才知道敦煌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登上敦煌舞台的人物灿若繁星,常书鸿,张大千无疑是闪耀着光芒的两颗巨星。2010年冬天回家,专门去千佛洞验证一个传说。在千佛洞对面宕泉河东岸的戈壁滩上找到了那个传说,黑色大理石矗立的现实,不是传说。常书鸿先生的墓碑,背倚三危山,面对千佛洞,左手黑戈壁,右手绿盆地,脚下河水绕,头上祥云飞。这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这里不能说安息吧,因为神是永恒的存在,是有灵魂的信仰。”

  青海油田公司 李玉真

″常书鸿先生称自己和夫人李承仙为“敦煌痴人”。二人一生痴情于敦煌石窟艺术,艰难中不忘初心,坚持到底。其痴其情铸就了高贵的敦煌精神。"

   兰州 天然

“正值常书鸿大师诞辰一一四周年之际,敬读了嘉皋先生的纪念专稿,令我对艺术大师常书鸿先生更加敬佩仰慕!也对其文章先睹为快!从中进一步了解了大师与大师之间的交往点滴轶事,大开眼界!真诚感谢!在此敬戏打油诗一首以示对大师一一四诞辰周年纪念:敦煌守神常大师,晚辈敬仰多传奇,一生奉献大中華,莫高之窟令世迷!”   

   北京 燕

“今天是常老诞辰114周年,又逢清明时节,看了你写的纪念文章更令人怀念故去的亲人。我们永远想念敦煌的守护神和敦煌的痴人。希望你多写一些这方面的回忆文章,我们爱看为祖国默默奉献了一生的国宝级的老一辈故事。” 

 原兰大附中 张丽

“看了你刚刚发的《今天是我父亲诞辰114周年……》从中看到赤子至诚!看到艺术家的灵魂!为你们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动。真谢能有你这样的人和我分享你们的正能量。是你和你的家人又一次用行动感染了我,无形中要求我在当今世界中一直播撒美丽的种子!  愿常先生,李先生的精神源源流长。为敦煌,为中华民族,为世界添上一笔色彩。”  

   敦煌 张平

“常先生在敦煌人的心中是'佛爷’,是敦煌艺术之路的明灯。敦煌人民的生活是离不开'佛爷’的。”

   四川 一家之主

   “我特别关注了这篇感人的文章,并在心中默默回忆过去的一幕幕,我认识常伯伯还是看了徐迟写的《祁连山下》的文章,才知道他到敦煌的不易,为中华的文化,敦煌研究和保护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常书鸿先生永垂不朽!”

   何鄂雕塑院 何英

  “常先生,李先生在敦煌一千多年繁荣昌盛的历史长流中,为世人留下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民族文化,闪耀着瑰丽的艺术光华。常书鸿先生1943年开创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几经风雨飘摇,在熬过了抗战最艰难的日子和更加不堪回首的'文革’的屈辱岁月以后,坚持住了,一直发展到今天已拥有约五百人的敦煌研究院。” 

   微友 龙行天下

“今天是常伯伯诞辰114周年,你写的纪念文章,已经拜读,十分怀念常伯伯,李阿姨,愿敦煌精神永存!” 

  微友  张老三

“仔细看了你回忆父亲的文章感人之深。历史自有公论常伯父,伯母为保护,发掘敦煌做出巨大贡献永存人心。”       

  微友 芳菲如梦

“你的父母为敦煌所做的一切让我们非常感动,俩位老人太了不起了,为你骄傲。你逝去的亲人也会感到欣慰的。”     

   北京 彭大新

文章写得好!感谢杜永卫和黄征的补正!常伯伯在天有灵也会欣慰的!

        这些留言,虽然简短,但道出了世人对我父母一生追求的认同,我想天国的父母会欣慰的。


                     2018年4月17日于日本

作者简介     

 常嘉皋   1953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是常书鸿先生和夫人李承仙的小儿子。自小跟随父母在敦煌莫高窟度过了童年时代。出国前曾在甘肃省科技局、甘肃省科协、甘肃科技报社从事摄影工作。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常嘉皋先生对艺术有了自己想法与见解。其父母曾经八次访问日本,与日本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艺术交流,1985年4~8月作者本人陪同父母来日本,为东京文京区运行寺(枣寺)绘制障壁画《玄中寺》共7幅。1986年自费来日本勤工俭学,先在日本语专门学校学习,1988年考入日本东京设计美术学院,1990年毕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常嘉皋先生选择就职于日本熊泽丝网印刷工艺株式会社,并将常年积累的丝网印刷工艺融入到敦煌壁画题材艺术品的创作中,工作之余将父母亲遗留下的珍贵资料整理发表,继续完成父母亲未尽的事业和未实现的夙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